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类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影响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基层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和政府政策因素,因为一部分农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就业信心不足和就业期望不符实际,以及大学生家人态度、家庭所处经济区位的影响,家人支持与否对农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服务农村基层的主要因素.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该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强化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教育,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返乡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2.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管理,利用市场规则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政治素质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创新精神,而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无论是其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还是在科技素质、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具备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独特优势。利用山西省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性别、专业类别、出生地、社会偏见的影响程度、对个人长远发展的影响程度、农村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国家政策的满意度、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程度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243名农科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问卷调查,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影响其自主创业意愿的因素,并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科类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基本上不能承受比较大的自主创业失败的经济后果,学生毕业先要解决的是不再依赖家庭、能够自身独立生存的问题,因而家庭对创业的接受程度、家庭收入来源、家庭财富积累水平、家庭所在地等家庭因素对其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另外,创业培训、创业知识、愿意付出的代价等个人因素,政府政策与朋友的支持等社会因素,专业因素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对农科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呈显著正向影响;而专业就业理想程度与其呈负向相关。  相似文献   

4.
借助山东省481名公费农科生的微观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职业认同与公费农科生长期服务意愿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职业认同对公费农科生的长期服务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则表明,政策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在职业认同与公费农科生长期服务意愿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560份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问卷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通过主观与客观模型结合实证分析营商环境对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务农意愿的影响.借鉴国际国内主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已有文献和理论基础,将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务农意愿的营商环境分为产品市场情况、政府扶持政策及基础设施情况3个维度.结果表明:拥有较乐观产品发展前景的新型职业农民更有可能选择持续务农;政府支持、金融扶持、技术指导同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务农意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丰裕的原材料将显著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持续务农意愿,其影响因素按照计算所得的权重值从大到小排序为基础设施、政府支持、资源丰裕度、发展前景、市场需求、金融扶持、技术指导、运输服务系统.因此,提出畅通农产品销售市场、构建精准化的农业扶持政策和加快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实证分析研究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最低工资价位和职业选择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最低工资价位和职业选择的影响显著。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越高;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母亲的职业阶层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最低心理工资价位越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去农村更愿意选择从政。  相似文献   

7.
基于重庆市8个区的683个农户样本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农户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年龄、家庭规模、受教育年限等,其中年龄是影响农户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最重要因素,家庭规模次之,受教育年限第三。受教育年限与农...  相似文献   

8.
运用浙江省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对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愿受到大学生的主修专业、农村就业的国家政策待遇与社会偏见压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长、高等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尊重大学生就业选择、号召和鼓励大学生农村就业、提高“政策待遇满意度”、增加大学生农村就业宣传力度、支持高校专业改革、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以人才振兴为保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推动农业有活力、农村有引力、农民有动力的必然需要。因此,基于青岛市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从个人特征、心理特征、政策特征、培训特征四个维度分析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培训内容设置、政策扶持等多个因素对职业技能培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准入难易度对职业技能培训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应从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培训模式等方面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意愿。  相似文献   

10.
高等农科类院校承担着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重要使命.但农科类高校在发展中出现了特色淡化、竞争力削弱、服务“三农”功能弱化等突出问题影响了其服务“三农”的效果.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高等农科类院校应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方面做好服务“三农”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1.
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研究粮农的职业农民意愿具有重要价值。而在中国,职业农民是一个既反映经济属性又反映社会属性的概念,无疑"钱"和"面子"是影响职业农民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江西省1 240份粮农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钱"和"面子"对粮农的职业农民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钱"和"面子"对粮农的职业农民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面子"对粮农的职业农民意愿的影响显著性更强,粮农加入合作社有助于其职业农民意愿的提升。因此,为提高粮农的职业农民意愿,不仅需要保障粮农的种粮收入,而且更需要改善提高当前职业粮农的社会认可度,即让粮农"有面子"。  相似文献   

12.
深刻论述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有关问题,探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溯源,理性地分析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困境和诉求。对大学生村官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深层探究和理性思考,总结了探索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途径,以回答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作为高层次农业人才输送基地的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农业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存在着两个较为突出的障碍,一是来自农业院校办学条件的障碍;一是来自农科类大学生自身的障碍。提高农科类大学生素质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帮助农科大学生转变观念,创新教育评估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试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着重分析了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制约因素,如现行的农业经营模式从根本上制约农科大学生就业,影响农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农科类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农业院校出现“就业难、招生难”的“两难”局面;农业战线的现实状况和传统的择业观念影响学生择业;农科毕业生本身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相对较差,造成就业困难等,提出农业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应加强对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设就业指导课,科学系统地规范就业指导课的设置;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主体的具有农科特色的就业市场,为农科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科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及边际效应分析,从农村地缘视角出发实证检验社会资本对农民参与村干部选举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整体参与村干部选举意愿较高;社会资本中人际联系、人际信任、人际互助、人情往来和社会规范均对农民参与村干部选举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随着农民地缘社会资本存量的积累和丰富,其参与村干部选举的意愿越强烈;农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地域特征和政府影响均对农民参与村干部选举意愿具有积极作用,其中政府影响和政治面貌对农民参与村干部选举意愿的提升尤为明显.基于此,建议政府重视和利用农村地缘社会资本优势,构建稳定和谐的乡村环境,加快人才培育和优化基础服务,为农民参与村干部选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当社会物质资本达到一定量时,尽快使大量社会人力资本进入农村农业,即形成当代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国职业农民队伍,这是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首先是人力资本振兴。性别、文化程度、农业技能、土地流转等因素对中国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形成有较大障碍。要形成中国职业农民队伍,应从策略上综合考量。当前农民工回流农村意愿较弱、难以在短期形成中国职业农民队伍,因此要分门别类地做好形成中国职业农民队伍的规划、培养和组织工作,着力培养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落实中国职业农民形成的配套措施,以多种形式稳定中国职业农民队伍。  相似文献   

17.
基于粤赣两省501份问卷调查数据,采取DEA-Tobit两阶段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非农就业经历、行为能力对新型职业农民经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经营效率偏低,后期提升空间较大;非农就业经历对新型职业农民经营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务工经历和经商经历对新型职业农民经营效率有正向影响;非农就业经历有助于提升行为能力,且行为能力在“非农就业经历与经营效率”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控制变量地形特征的影响通过显著性检验。提出应激励具有丰富非农就业经历的劳动者到农村创业就业,并对具有不同就业经历有意愿从事农业的劳动者采取差异化培育政策,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基于KSAIBs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确定的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基于人力资源开发个体素质评价的KSAIBs模型,对国家及相关部门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理论标准和全国20个试点县确立的实践标准进行了分析.针对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等三种类型,初、中、高等三个级别,分别确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标准.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需采取兴办家庭农场催生、各类农业园区培育、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农技推广体系助力和农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等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农村基层,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活力,带动了一方农民致富,促进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可,这是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学农、爱农、事农"的结果。结合调查结果,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中如何进一步完善选拔机制、加强培训指导、做好合理流动等提出建议,并就当前大学生村官如何树立正确观念、服务农村基层、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等方面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农科大学生择业观演变现状,以国内三所典型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调查研究了农科大学生就业服务需求情况。从学生需求角度对农科大学生就业服务需求情况做了调查研究,一方面了解了学生对就业服务的需求情况,另一方面为农科高校就业服务系统的完善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