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生存的超越性这一原初事实出发,探讨尼采的超人学说在西方文化史中的地位,认为尼采的超人学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超越性:(一)通过宣告上帝之死而使人类的超越理想从天上回到大地,因而恢复了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二)超越了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指出了与超人理想一致的新型社会关系——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三)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一本体论意义,阐明了人类个体实现超越理想的具体道路。文章随后指出超人学说的三个欠缺:(一)依然设定超越人的存在者并因此否定人的目的性存在地位;(二)虚构了精选的族类和非精选的族类之间的对立;(三)没有正面肯定人梯的价值。结语部分探讨了尼采的浪漫主义气质与其哲学的关系,批判了他的相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超越性是现代美学(包括中国的后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它的根据在于存在的超越性。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它超越现实,也超越主客对立,从而实现了主体间性。赵晓芳对审美超越理论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审美超越的诸多误解之上的,从而也误解了审美的性质。对审美超越范畴进行具体的论证,可以纠正对审美超越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审美是人的渴望自由发展的心灵对于不自由的现实世界的虚幻的超越,瞬间的自由也是对人心灵的抚慰。有了这样的抚慰,苦难的人生不至于太沉重,有了选择的抚慰,人可以一定程度上从现实中超越出来。一般说来,实践是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是一个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过程,是人类超越自然和自我超越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活动。而审美的自由性质正在于其超越性。  首先,从需要的层次来看,审美就是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关系的对象化,也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的对象化。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  相似文献   

4.
小说作为现代艺术形式,是在疏离的世界中寻找意义、回归总体性的积极尝试。因为在现代世界中,“理想”与“现实”、“个人”与“时间”的脱节是对乌托邦幻灭的真实写照。而在卢卡奇那里,乌托邦具有双重维度。一方面体现了人之为人的超越维度,另一方面也无情地揭露了这一目标是人所无法到达的存在状态。这一超越本身就蕴含着理想与现实、未来与现存的巨大反差。在《小说理论》的最后,卢卡奇试图突破时间的界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寻找一种乌托邦世界的可能性,以此表达一种回归总体性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人类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正是由于这部作品具备了超越时空的魅力。其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其社会思潮的代表性和悲剧特色使得这一老的文学题材具备了超越时空的魅力;其次,剧本中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实现了从为父报仇到为国除害,从思索到行动两大超越,使得哈姆雷特成了人文主义思想与人性讨论的焦点,透过哈姆雷特人们敢于去正视人性,敢于抨击和反抗恶势力;另外,《哈姆雷特》还集中反映了莎士比亚后期世界观的成熟与超越,正是莎士比亚认识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才孕育了哈姆雷特这一反抗者的艺术形象,可以说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自身的写照,哈姆雷特自身的超越就是莎士比亚世界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所谓悲剧的超越,这是针对艺术而言,意谓着一种解脱升华。这是悲剧艺术精神的真正所在。超越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对生活的把握。超越性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人不同于动物正在于他不但反映了现实,而且必然能动地改造超越了现实,从而在想象世界中确认了自己超越性的价值。卡西尔说认为艺术审美是人类生命的符号象征,是人  相似文献   

7.
人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人的超越性是人的主体性和生命本质力量的发挥与确证,是人之为人所不可或缺的内在生命特质.人的超越性是由人本身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性、意义性、精神性和无限性决定的,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创造对适应的超越;意义对现实的超越;无限对有限的超越;精神对物质的超越.现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超越性是人存在的升华.否定人的现实性,超越性便成为空中楼阁;忽视或放弃了超越性,人之为人的高贵性便无从彰显.  相似文献   

8.
比较鲁迅的《在酒楼上》与卡夫卡的《城堡》,“追寻”是作为一种生存的状态而存在;钱钟书《围城》与《城堡》中表达的是人的生存困境:现实世界对人的挤压和抛离,作为个体的人总是处于漂泊和被悬置的状态;而在曹禺的《雷雨》与《城堡》中,人物的行为不仅仅体现他们个人的意志,还体现了“命运”的意志,而理想虽一再地破灭,但理想本身却不会消失,并且永远都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范畴不仅是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超越,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致思理路。因为作为感性对象性的活动,赋予了人的生命以超越性、人的存在以自由的本性,生成了人对自身存在的自觉,这恰恰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存基础。感性活动内在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纬度,这样真正揭示了人内在的生存结构。马克思生存论的开启,不仅激发了我们对现实异化生存的自觉,同样,为异化生存的扬弃开辟了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当代考量儒学价值多着眼于其外推性,而对于儒学的超越性维度有所忽视.儒学的意义不应局限于文明对话和社会伦理层面,应避免对于儒学的实用主义理解,对天人合一等儒学命题的争议体现了超越问题的复杂性.儒学有自身的超越之路,具备七种超越特征理想性、内在性、日常性、实践性、礼仪性、情感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理性具有超越性,它总是力图超越经验世界,追求更为理想、更为合理的理念世界。这是因为形而上的理想深深地置身于人之存在中,人本身就是形而上的动物,就具有超越性,人通过超越自身有限生命的追求,来展示其作为万物之灵的尊严和价值。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理性独特的个性和哲学对理性之谜的无尽探讨。  相似文献   

12.
“故圣人有所游”,此句古今《庄》学家均不得其解。作者以为,此句是从上文形德之辨向下文天人之辨过渡的中介,必须抓住这样一个层次关系来加以阐述。游者,是说不为外形所束缚也,也就是说,能够超越于外在表象去看待问题。更进一步说,就是能够解脱于世俗之见,把握到一种本真的存在。也就是说,“游”是指的一种超越性。超越性的第一个层次有两项含义:一是残丑者自身的自尊自信,一个阶段的不幸不该成为终生不幸,人应该有从挫折中站起来的勇气,他的发展前景仍然应该是尽可能远大的。一是形全者之忘其为残丑者,亦即是不以残丑作为看待人的标准。这就是说,他人不应以伤残者一时的不幸来设置其日后向上的障碍。由忘形而上升到对于知、约、德、工的超脱,这是超越性的第二个层次。如果说第一个层次是就形之残丑者而言的,则第二个层次便是对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超越。如果说第一层超越性所形成的乃是浑才于德、浑德于无形的才德观;则第二层超越所向往的便是一种人类生存的本然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与动物的最高层次的区别,它是超越了维持生存的需要,超越了因果关系和功利效应的,人的自由自主的需要。这种需要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性价值,这种价值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创造出来。当人类的基本活动都成为审美活动,审美成为整个人生的内容时,人就将实现全面的超越和解放。  相似文献   

14.
唐君毅指出,人的心灵对于有价值的对象会自然产生爱慕之情,这种好善恶恶、愤悱向上之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即知即行的心灵活动。它所感知的价值理想,作为既真实又应当的命令,先实现于内心,再求被实现于现实世界。人的生命心灵中原始的至性至情能超越"我执"的限制与封闭,而达至我与他人他物的同情共感。这便是"分别我执"的超越,也是心灵的感通。唐君毅指出最充实圆满的宗教精神能展现天地人三才之道,源于人之精神超越性的最高表现。他以"超越的感通"来表示人的这个超越向上的向度。我们可以用唐君毅描绘人之仁心客观化为天心的历程来表示人在此的超越性。这是一种对人本身之"无限心量之具体内容"的深切领悟。如此向上超越感通的信心便是来自于人性中愤悱向上的好善恶恶之性情。  相似文献   

15.
理性具有超越性特性,它总是力图超越经验世界,追求至善的理想价值。这种追求源于人的本性,即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这种至善的理想,固然对人类具有价值和意义,但并不能在经验世界实现,而只能作为形而上的理想在超验世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存在显现难题与海德格尔的审美主义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的真谛在于,现象不是存在者的表象,而是存在的显现.但存在具有超越性,不在场,因此存在如何显现为现象就成为难题.海德格尔前期哲学试图通过此在的在世体验--畏来使存在意义显现,但由于其主体性和非超越性以及无对象性而不能实现.要使存在显现为现象,只有通过审美.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使存在现身为审美意象,从而克服了现实生存的局限而领会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后期海德格尔哲学转向审美主义,通过诗意地安居(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以及诗性语言,来使存在显现为现象,并且领会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现代性导致的人生存空间的异常逼仄以及科技进步导致的精神萎缩的人文关怀在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中流布.现代人摆脱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危机的出路在于:与物化的现实世界保持距离,恢复构建和谐的生态自我人格,从而实现对生存危机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8.
“理想”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是人在意识中对未来现实美好、圆满的想象 ,是人在对象化的生命活动中形成的最重要的本质力量。理想具有价值性、超越性、创造性、开放性、持存性等特点 ,具有对人生的指向性、引导性 ,对现实的批判性、否定性 ,并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等基本功能。理想自身也存在着矛盾和局限 ,这特别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理想分为具有实践性品格的现实关切之理想和作为人的精神之皈依的终极关怀之理想两种。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 19和 2 0世纪 ,人类基于理想的冲突更加普遍和激烈 ,理想的冲突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理想的局限 ,理想的式微则意味着人们破除了对原有理想的迷信 ;然而理想永远不会终结 ,当代人和后代人决不能没有理想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作者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反复阐述生命重于轩冕利禄,生命至上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是<庄子>的作者对现实的深沉忧患而产生的.为此可推断出<庄子>的作者萌发了生存论意义上的"人"的觉醒,他渴望一种能消除使他与自然、同伴、自身分裂的和谐.即消除异化的思想.并由此生发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从而获得逍遥自然的自由精神,最终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与解脱.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儒林外史》是一部最富有理想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本文认为:《儒林外史》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和人文精神,表现出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品又将人文理想和对现实人生的观照结合起来,在对现实人生的批判中发掘生命的悲剧,又努力去探索和追寻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作品中的人文人格与魏晋名士和晚明文人有相通之处,但又有本质的不同,《儒林外史》具有理想精神,表现出了一种生命层次上的明确的追求,它追求的是人格和人性的完善,其理想人格的真实内涵蕴含着美,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总之,《儒林外史》理想精神显示出来的批判意识、探索意识和超越意识,使这部小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