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对发展绍兴文化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的文化旅游已经从“参观学习型”“观光游览型”逐步成为“休闲度假型”,具有休闲、体验、感受、参与功能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渐成时尚,受到游客的青睐。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绍兴必须顺应旅游发展趋势,抓住城市特色,突出发展重点,有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要素,努力实现绍兴文化旅游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2.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对旅游者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的源泉,对旅游地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此文指出旅游的形象时代已经到来,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以形象为导向的第四阶段。深入分析了绍兴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师爷文化和酱缸文化,得出绍兴旅游形象定位的文化底蕴,并以此为基础阐述绍兴旅游形象定位的原则及方法,提出了以绍兴文化为基础的旅游形象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绍兴旅游形象定位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绍兴城市旅游的定位分析,提出绍兴应以地域综合性方法塑造多功能城市旅游形象,找准城市的定位,营造绍兴独特的旅游氛围,这是建设旅游大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绍兴是著名的文化古城,正确处理保护和建设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古城建设历史,古城建设的特点着手,阐述构建魅力城市一系列具体措施,以期引起建筑规划界对绍兴古城建设的关注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越王城作为绍兴城市发展的渊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绍兴越王城保护整合工程设计中,通过挖掘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脉,和谐周边环境,回归自然风貌等方面来深化设计的文化理念,使越王城真正成为绍兴古城保护的新亮点,绍兴城市的又一张"金名片".  相似文献   

6.
古桥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在当下它更多以"文化"的面目示人.绍兴是著名的桥乡,文章针对绍兴市民及游客,就绍兴古桥的保护现状、文化认知以及绍兴桥文化的价值内涵等方面展开问卷调研.经描述性统计、层次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发现:市民及游客对桥文化的认知程度均较低;古桥破坏颇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年久失修;市民的桥文化认知、古桥保护及其价值内涵三方面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游客的文化旅游偏好、桥文化认知与良好的旅游体验紧密正相关.政府对古桥应加大修缮和保护力度,对外加大宣传力度,探索一条融桥文化认知、古桥保护和价值开发为一体且"宜居宜游"的宣传路径,以促进绍兴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独特的文化是影响旅游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引力源,文化旅游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绍兴文化独具魅力,文化旅游开发具有典型性.此次调查以绍兴为例,采用问卷调查、非正式访谈等研究方法,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从旅游者对文化旅游的态度及消费习惯、对绍兴文化的整体感知、对绍兴文化旅游开发的总体评价及文化旅游行为偏好等角度,得出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特征和趋势等分析结论 .  相似文献   

8.
绍兴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一历史文化底蕴对今后的旅游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当今绍兴旅游实有必要。绍兴在远古是于越部族的聚居中心。这个部族原先活动在今宁绍平原 ,第四纪的最后一次海进把他们赶入了“浙东各地” ,《竹书纪年》就有“于越来宾”的记载 ,且最早注意到了远方异族与周王朝的接触。这次海进在地质史上称为“卷轮虫海进” ,在距今 6 - 7千年到达顶峰 ,将宁绍平原沦为一片浅海。然后进入海退时期 ,在会稽山从事刀耕火种的越人遂逐渐向平原地区迁移。越王勾践将越国国都从会稽山南部迁到北部 ,把国都从会稽…  相似文献   

9.
浅说绍兴方言的修辞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绍兴方言常用的七种修辞手法,为探讨此种方言的特殊表述风格提供了某些规律性的解释;文末还从绍兴历史特有的多次衣冠南渡和明清两朝的“绍兴师爷”现象以及地方戏曲文化等视角探讨了绍兴方言独特表述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绍兴旅游业竞争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绍兴旅游业和打造绍兴旅游竞争 优势的对策:一是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竞争导向的市场观;二是整合绍兴旅游资源,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 运用资本经营,做强做大绍兴旅游业;四是正确运用文化遗产,用文化运作来唱响绍兴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源泉,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灵魂.如何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成现实的旅游产品,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绍兴作为旅游文化名城,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名士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优势.确立以鲁迅文化为核心的绍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观,潜心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绍兴文化城,是绍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任务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越文化与绍兴学--越文化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区域文化的越文化研究,存在着越族、越国和越地文化的三种研究指向,三者各有特点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表现为无穷的魅力,也存在先天的不足。由此提出建立以“绍兴学”命名的区域文化研究体系,使得璀灿的绍兴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轨迹能够更为完整和系统地再现,提出“绍兴学”研究的价值也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前后古城绍兴是个引人瞩目的“热点”地区,它既是光复会革命志士聚集、酝酿起事之地,而又因辛亥前后绍兴名人辈出,在近代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诸领域颇领风骚,若众星璀璨,十分显著。“名人现象”,是特指近代绍兴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在历史悠长的古越文化的氤氲中,在中世纪即将结束之即,涌现出许多的历史“名人”。有如坚韧不屈的革命志士徐锡麟、陶成章、秋瑾、陈伯平等人;有如驰名近世的文化名流鲁迅、蔡元培、周作人等人;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绍兴文化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绍兴应在遵循"环境与发展双赢"的三项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辩证思想原则基础上,营造良好的人工、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使文化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5.
试论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绍兴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要义是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和文化旅游产品的生态化保护。文章以绍兴为例研究了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业的战略选择;并分析了绍兴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当前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于王阳明在绍兴的重要史迹,着重围绕“世居山阴”、“王氏墓地”、“新建伯府”。“阳民洞天”、“书院讲习”等史迹的兴衰变迁,勾勒了王阳明与绍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考释的同时牵涉了一些历史人物与之在绍兴史迹的联系,从而揭示了绍兴地域对王阳明哲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对后世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示语是宣传城市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公示语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绍兴作为"名士之乡",众多的名人故居成为了本地的旅游与文化特色。然而在故居公示语的翻译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差。文章以绍兴名人故居的公示语为例,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对公示语的翻译误差与策略作初步的探讨,目的在于规范绍兴公示语的同时,更好地推广绍兴文化,突显出绍兴应有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一绍兴酒因产地而得名,因其陈年老酒味醇香馥、品质尤佳,故绍兴本地人习惯上喜称之谓“老酒”。《万历会稽县志》记载:“越酒行天下,其品颇多,而名老酒者特行。”绍兴酒是中国名酒中历史最为古老的黄酒。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中记载:“越酿著称于通国,出绍兴,脍灸人口久矣。”关于绍兴酒的悠久历史,大约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日本著名学者西园寺公一则认为绍兴酒已有4000多年的漫长历史。我们在《吕氏春秋》、《左传》、《国语》等许多古籍中均不难发现有关绍兴地区酒的记载。近年来经过考古发掘,绍  相似文献   

19.
根据绍兴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进行以文化内涵为主体的旅游开发和营销,是绍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借用铁路"新干线"的名称,试图从文化创意视角,提出建设古越文化新干线、名人文化新干线、水乡文化新干线、戏曲文化新干线、黄酒文化新干线、书画文化新干线、宗教文化新干线、时尚文化新干线等八条主要的文化旅游新干线,并从加强规划整合,打造特色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实施龙头带动等方面,对建设好、发挥好各条文化旅游新干线,提出了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其小说、书信、日记等许多怍品中曾提及茶店,其中小说《药》就是以华老栓开设的茶店作为背景的。绍兴的茶店历史较长,也开设的较为普遍,乡下的绝大多数村落都有一爿或若干茶店,至于绍兴城里,街头巷尾的茶店就更多了。清末明初,绍兴的茶店要算花巷、县前街一带的“适庐”、“镜花缘”、“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