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一般逻辑教科书认为:“一般说来,虚词是不表达概念的”,因为虚词“只有语法上的意义,它本身并不表达概念”;又认为:“也有一些虚词是表达概念的”,因为“这些虚词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把具有“语法上的意义”作为“虚词不表达概念”之说的依据,而把“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作为虚词表达概念之说的理由,这是欠妥当的。因为“语法上的意义”与“反映了事物之间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实词、虚词两方面对汉法语言的省略句作了对比。这对加深理解汉法语言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汉法语言教学、语言互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汉语言简而义丰,尽量用简略的形式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义,不强求结构上的完整性,口语方面更是如此。法语中的句子则尽量要求结构上的完整性,很多汉语中的无主句,译成法语时须补上无人称主语。实词的省略方面,汉语比较突出。由于汉语没有时、体、人称等语法范畴的纠缠,所以它的灵活性很强。虚词的省略,汉语要比法语多见。汉语往往以前后句意的联系来体现复句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非出现关联词语。而法语必须出现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成为复句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3.
试说副词“只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只有”,语法论著一般只讲到两种情况;一是连词,用于条件关系复句的偏句;二是状动短语,副词“只”修饰动词“有”。实际上,在此之外,“只有”还是一个副词。这一点,语法论著和汉语教材中固然大都没有讲到,就连收了四百多个副词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也忽略了。副词“只有”是常用的虚词,并不罕见,更不是偶然的例外。现按用法及意义分为两组,举例说明如下。一、“只有”  相似文献   

4.
文言虚词“而”或者“以”可以连接助动词和一般动词(助动词本是动词的一个分类,本文把助动词以外的动词称作一般动词)。这一语法现象在文言中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据笔者所知,除了《文言虚词浅释》以外,其他文言语法论著或虚词工具书都没有论及。由于体例的限制,《浅释》仅仅指出了这一语言现象,而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述(见该书43页)。本文拟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而”或者“以”的这一语法功能。“而”字连接助动词和一般动词,在现代汉语里几乎不存在了,只有偶尔可以看到“不得而知”这个词组。这个词组不能这样解释:“没有得到某种情况然而却事先知道了。”因为,第一,“得”字在这里不是一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指用作一般动词,下同),以及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常见的语法现象,其中以名词用如动词更为普遍,而且其语法结构及词汇意义更为复杂多样。就语法结构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当述语,与后面的词语构成述宾关系;就其词汇意义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都是表示“认为”这个意义,可以解释作“把……当作……”或者“以……为……”;名词的使动用法都有“使令”义,即带有“使……”或者“让……”,“给……”的意思。名词用如动词则没如此简单。然而,一般语法书对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论述较为详细清楚,而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的虚词一般都是从实词中演变而来,词义的演变通常会引起词汇功能的改变。诸如句法位置、组合功 能等的改变,最终使其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在句中只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语法 化”。这些虚词在句中表达什么意义、充当什么成分、与什么词搭配,都与它的义源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虚词之“虚”,表现在同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好几个语法意义,可以采用限定上下文的办法使语法意义具体化。每个由实词演变而来的虚词的意义都和它们以前的实词意义有渊源关系,利用它们由实变虚的逻辑联系,可以使虚词意义具体化或者形象化。对于没有具体实在的意义基础来类比和体会的虚词可以用“类比操练法”。虚词教学不能孤零零地讲解虚词,而必须把它放到句中与实词恰当地组合起来进行分析讲解。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实践中把高度意合的诗词翻译成重形合的英语并非易事,前者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后者注重形式上的接应.意合与形合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汉诗英译时逻辑连接功能的重要性.基于此,文章拟从语篇逻辑功能出发,对杜牧《怅诗》及其英译本中的逻辑连接进行研究,探讨在逻辑功能的理论框架下英译本的得失.研究发现逻辑功能可以解释从意合向形合转换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从隐性逻辑关系到显性逻辑连接词的翻译,更有效地传递了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对汉语语法的有意识的解释起于先秦,这一观点,很多学者都提出过。但是,先秦对语法现象的解释达到了什么水平,解释的范围如何,却还没有人全面地介绍过。笔者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考察结果。先秦无语法专著,先秦人对语法现象的解释都散处于先秦文献的正文中。先秦文献正文中有对各种语法现象的解释。有释虚词的意义和语法作用的,有释词类活用的,有释句法结构和篇章结构的,有释语序的。下而分别叙述之。 1、释虚词,对虚词的解释,或释其意义,或释其语法作用。释其意义的如: ①三月,越有小旱。越,于也。记是时恒有小旱。《大戴记·夏小正》此为“越”“于”互训。表示此“越”字与“于疆于理”的“于”字一样,用于句首,没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复句的分类对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法研究者对复句的分类存在诸多不同的标准、观察视角及侧重点。汉日复句类别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其表达形式各不相同。现行分类中按语义和结构来给复句分类都是不全面的。从语义出发,结合虚词和语序等,才能作出较为科学的分类。  相似文献   

11.
《朱子语类》中的偏正复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正复句”中的分句,有正意所在的分句与非正意所在的分句的区别。正意所在的分句为正句,非正意所在的分句为偏句。 偏正复句中,有时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例如: 缘他气禀有善恶,故其才亦有善恶。(卷59) 虽说意粗了,其文义却不错。(卷52) 有时是正句在前,偏句在后。例如:  相似文献   

12.
《书面藏语常用关联词语用法举要》更登书面藏语的句法具有显性结构的特征,句子成分之间或复句的分句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虚词关联着。传统藏文文法注疏中所提到的各类虚词一共才有二十来种,这远远没有包括所有虚词,甚至常用的关联词语也没有进入系统研究范围。在藏语...  相似文献   

13.
“否则”可以连接句子,也可以连接分句。本文只讨论它在复句中连接分句时所表示的意义关系。这个连词各主要工具书和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教材的释义比较一致,一般解释为  相似文献   

14.
介词是虚词,也是重要的一类“功能词”。本文拟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特点揭示介词的使用状况。从而使英语学习者通过英汉语言对比这一很生动的方法,更好的学习,掌握介词。本文从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静态与动态和被动与主动三大特点展示介词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一、训释的内容训诂的实用价值在于为阅读文献扫除语言文字障碍,减少疑窦,防止误解。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要想正确地解释语言,首先必须准确地解释词义。对于在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词,词义通了,对句意、段意也就能够做出正确的理解,以至对全文的大意、作家的思想也可由是窥见。但如果在解释词义这一环节上产生了错误,就会影响到对整个篇章段落的理解。因此,许多学者历来都把解释词义作为训诂的主要内容。尽管《左传》正文中的训诂材料是散见于各篇的只言片语,但已经明显地把解释实词和虚词作为训释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的歧义结构及其分化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就某一种语言来说,语言形式总是有限的,而意义内容则是无穷无尽、千变万化的。以有限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无穷无尽的语义内容,必然会出现“一形多义”的现象。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里都客观地存在着歧义结构。就汉语而言,由于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的序列和虚词的使用都有较大的灵活性,造成汉语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组合常靠“意合”连缀,因此,汉语的歧义结构的产生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当“一形多义”的现象出现在动态语言单位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汉语由于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在造句法中除了一般语法著作提到的一些规则之外还有一种“意合法”。其实,叫“意合法”似乎有些欠妥,因为目前还没有真正谈到它的“法”,所以,在题目以及下文中我们姑且称之为“意合”。严格意义上的形态的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介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这部词典具有释义科学、方便实用的优点.科学性表现在从句法角度审视虚词,解释准确,并把相关虚词进行辨析,指明其细微差别;又力求找出一个虚词诸多义项和用法的中心,用以统领各个义项,突出了词义的系统性.实用性表现在收词广泛,差不多常用虚词(包括常见的文言虚词)、语法化倾向明显的某些实词,都尽数收录;每个词条除注音外,还标示词性、解释词义、列举用例、提示用法、把相关词进行辨析等内容,从不同侧面帮助读者掌握虚词;还针对社会上使用虚词的常见错误加以提示,通过用例具体显现词的用法,用例让读者爱读,富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0 “于”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均是出现频率较大的虚词。从古汉语虚词“于”到现代汉语虚词“于”,其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概括论述者不少,包括一般《古代汉语》专著均属此种类型,其结论不能说不可靠,但总嫌笼统、抽象。本文取吕权湘先生《语文常谈》中的全部“于”作古今沿袭关系的探讨,试图获得具体数据,充当一般概括论述结语的佐证,想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意合与形合是语言组织法,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相互排斥的组词成句途径。一般认为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英汉语言的这种“异质性特征”对英汉互译具有指导作用。翻译时,为了使译文更加“地道”,原则上应顺应译入语的语言规律和特点,译出意义贯通、逻辑严密而又符合独特语言风格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