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五四”时代的中国现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在神话观上形成完整的理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某些神话学者,他们也多限于对外国神话和外国理论的介绍,未能涉及中国神话,更缺乏理论的建树。唯有茅盾,在神话学的理论上有不少建树;这不但体现在他对外国神话的编译和研究中,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他对中国神话的整理和研究中。茅盾满怀爱国主义的激情,十分重视中国神话的研究,在人类学派神话学的影响下,在对中、外神话  相似文献   

2.
介绍英国人倭纳的《中国神话学辞典》的文章,据我所知,此篇大约还是首见。作者将它寄给我,以其论述简明扼要,特推荐给《社会科学研究》发表。倭纳的《中国神话与传说》,1924年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中曾论及,以为“材料太芜杂,议论太隔膜”,“实在不能叫我们满意”。1925年鲁迅先生在给梁绳纬、傅筑夫信(见《鲁迅书信集》上卷)中说:“沈君评一外人之作,谓不当杂入现今杂说,而仆则以为此实一个问题,不能遽加论定,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想,的确尚有新神话发生,……故自唐以讫现在之神话恐亦尚可结集,……”信中“沈君”即茅盾先生,“外人之作”即倭纳的《中国神话与传说》;看得出来,两位先生对中国神话的见解,早年曾有过些分歧,鲁迅先生看得似乎更开阔些。倭纳的《中国神话学辞典》是在《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基础上,以神仙人物为纲,又加入了好些印度神话人物编写起来的。作者取材虽难免有后起、庞杂之弊,只看见中国神话的“流”而没有看见中国神话的“源”,因而对《山海经》等书,竟视若无睹,未曾道及;然而他的视野开阔,毕竟看见了中国神话有如此浩瀚汪洋的“流”,广采博搜,发为著述,介绍给外国的读者,使彼西方人士,也略知中国神话的丰美,他对中国神话研究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埋没、值得称道的。现在我国有些学者,却只看见中国神话的“源”,只去研究《山海经》等几部书,而没有看见中国神话的“流”,不承认后世的许多书籍中也有中国神话,又是一偏。要知须得“源”、“流”兼顾,才能认识中国神话之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崛起有一个特点:理论先行,创作后起。茅盾作为现代长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创作道路即如此。茅盾首先把泰纳和左拉的理论引入中国。1922年作《文学与人生》,就介绍了泰纳的文学三要素说,提出文学受“人种”、“环境”、“时代”以及“作家的人格”(这最后一点是茅盾的见解)的影响,并提倡用泰纳的观点观察中国文学。他说:“以上是西洋人的议论,中国古来虽没有这种议论,但是我们看中国文学,也拿这四项以根据。”存写作方法上,茅盾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应“没有一毫私心,不存一些主观”。又说“譬如人生是个杯子,文学就是杯子在镜子里的影子”。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给了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和艺术价值,瞿秋白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折。然而,最早开始对鲁迅作品作了正确评价并阐明应当如何研究鲁迅的,则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早在1921年,茅盾同志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就说:“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12卷8期)1922年当《阿Q正传》刚刚发表四章,茅盾同志便立即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13卷2期《通讯栏》)1923年,他又写了《读<呐喊>》,对《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写道:“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文学周报》91期)表示了对鲁迅崇高的故意。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后,鲁迅受“新月派”文人陈源之流的恶意歪曲,茅盾  相似文献   

5.
<正> 茅盾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步入中国现代文坛的。在进行创作实践之前,他写下了大量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文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思想体系。朱德发、阿岩、翟德耀同志著的《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以下简称《散论》),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茅盾前期文学思想的专著。本书由十二篇文章组成,主要探讨了茅盾从“五四”时期到“五卅”前后的文学思想。前两篇从纵向上论述了茅盾文学思想从“为人生”的进化文学观到无产阶级文学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后几篇则从横向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茅盾算不上是一位纯粹的乡上文学作家。然而,茅盾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却很是关注,针对文坛上的乡土文学作品发表评价,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之《序言》、《关于乡土文学》等文中,提出较为系统的关于乡土文学的见解。同时,作为一个全面描写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的不少作品,如《农村三部曲》等,也不乏地方色彩,富有乡土气息。茅盾这一理论上的探索和创作上的尝试,对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茅盾对“…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长篇文章《从牯岭到东京》作于1928年7月。此前中国革命经历了大的转折,茅盾的思想也随之出现了大转折。《转折期的精神浮沉与演进》一文,对茅盾写作此篇长文前后的思想进行了论析。全文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重于分析茅盾政治思想的演进变化,指明了“士”之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下篇则着重评述了本时期茅盾的文学思想,以及茅盾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杰出贡献。本文的结论是:茅盾这段时间情绪低落的背后有着许多闪光点。  相似文献   

8.
神话研究的方法论变革——评《中国神话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神话学研究中,变革研究方法是前人早已提出的一个老题目。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闻一多先生率先吸收了民族(俗)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资料并将综合研究的方法引入神话研究领域,他在研究方法上的革新至今仍有余响。进入八十年代,虽然有一些学者尝试用整体性的方法研究中国神话,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研究对象和视野的过分狭窄而限制思维空间的开拓和理论探讨的深入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那种缺乏深厚的学术根底而仅凭灵感或“思想火花”来研究神话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锻造崭新的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神话,这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叶舒宪的近著《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在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正>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李国钧撰写的《王船山教育思想初探》,(以下简称《初探》),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近年来,研究王船山教育思想的论文,已发表了一些,而全面地系统地进行研究的专著,《初探》则为第一本。《初探》共分六部分:(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三)培育理想人格的“成性”说:(四)教学思想;(五)论“浆童”教育;(六)王船山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作者认为,王船山在后半生近四十年屏  相似文献   

10.
近年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在论及茅盾的文学创作时,有编著者认定茅盾创作于一九二七年九月至一九二八年六月的处女作、成名作《蚀》,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三部曲,并给予历史的评价。比如黄修己主编的中央电大教本《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出版)认为:“他(茅盾)不仅开了‘幻灭’主题的先河,而且还是三部曲形式的首创者。”(见该书第二百二十二页)专门研究茅盾的叶子铭在他  相似文献   

11.
晋代玄言诗人、学者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在序、注、图赞《山海经》中提出的神话学上奇丑美学思想,已出版的几部中国美学史及同类论文均无涉及而付之阙如,不能不说是件憾事。为补缺漏,现试作评述如后。 (一) 郭璞的神话学涉及到神话起源、本质、思维特征及方法许多方面。他在序、注、图赞《山海经》中提出的这些思想,具有反传统反潮流精神则是其取得成功的主因。《山海经·序言》开篇写道:  相似文献   

12.
<正> 麦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当代西方思想史上最突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在五十年代出版的由格斯翻译的名著《中国宗教:儒学与道学》(以下简称《中国宗教》)英文本,引起了海外汉学家的密切关注,并围绕着对这部著作的评价,展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检讨。近几年则形成了所谓“后儒学”(Post—confucianism)以及“儒学第三时期”的理论。本文试图对韦伯的“中国宗教论”及有关的问题作扼要评述。  相似文献   

13.
说明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答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①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而这些杂文不但当时没有结集出版,解放后出版的《茅盾文集》也没有收入,现在《茅盾全集》正在陆续出版,收入的也不多。因此,我把这些杂文收集起来,略加注释和考证,重新发表出来,供矛盾研究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丁帆同志《论茅盾早期的短篇小说》(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一期)认为《自杀》连同《创造》“是在上海写成”;无独有偶,叶子铭同志的《茅盾的第一个短篇集——[野蔷薇]》一文(《书林》1981年第三期)也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15.
茅盾同志的长篇小说《子夜》的初版时间,现代文学史以及研究茅盾的专著,或避而不谈,或笼统地说:“初版于一九三三年初”。看来确有搞清楚的必要。 茅盾同志在《回忆录》(十三)上说:“《子夜》初版印出的时间是一九三三年二月初。”“《子夜》出版在三三年二月——这是实际出版的时间,开明版《子夜》的版权页上印的初版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神话研究百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代神话学发轫于 2 0世纪之初 ,标志这一学科形成的 ,是 2 0年代鲁迅、茅盾、顾颉刚三位重镇人物的出现。他们的卓越成就为早期中国神话学树立起三根坚实柱石。三四十年代在典籍神话研究和田野调查方面有所深入和拓展。 5 0至 70年代 ,是大陆研究的相对沉默期 ,但台、港地区比较活跃 ,成果可观。进入历史新时期 ,大陆神话研究在基础理论、神话本体、少数民族神话、以及神话学史诸领域全面突进 ,视野开阔 ,方法多样 ,出版专著近 80 0部 ,发表论文及有关文章 6 40 0余篇 ,数量质量均显长足进步 ,成为建国以来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神话研究史的回顾反省,借鉴西方原型批评关于神话文学移位学说的理论,以及西方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从构建中国式神话研究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在神话研究领域以“中体西用”取代“西体中用”的理论设想和具体操作程序,希望引起学界关注,扭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把中国神话的历史学、宗教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拉回到文学研究的本体中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科学》的引文出处均采用页下注 (脚注 )。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 )普通图书( 1 )著作标注顺序 :责任者 /著作名 /出版者 /出版年 /页码茅盾 :《神话研究》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 981年 ,第 1 4页。刘少奇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 2版修  相似文献   

19.
学术 批评贵在 “直”“诚”,若 落于“蹊跷”,则不免使人觉得味同嚼蜡,如坠五里雾中。 我 在《学术 界》 2003年 第6期 发表《“前 哲学概念 ”的“气 论哲学研 究”》,对曾振宇著《中国气论 哲学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提出批评,认为 作 者 把中 国 哲 学 的 “气 ”以 及 “道 ”“理”“天”“心”等主干范畴都归于“前哲学 概念”,从 而否认“中国有哲 学”,这不仅与其书名的“气论哲学研究”自相矛盾,而且其对中、西哲学概念的了解和使用也是一知半解、粗疏、混淆的;更应批评 者,是作 者无视、曲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  相似文献   

20.
<正> 黄帝,号轩辕氏。由于中国上古神话的历史化改造运动,神话人物的黄帝,成了人类文明的始祖,三皇五帝之一,因而儒家先学们赋予黄帝以众多的发明创造家的头衔。《管子·轻重戊篇》: “黄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腥,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世本·作篇》:“黄帝作旃。黄帝作冕旒。黄帝造火食。黄帝见百物始穿井。”又:“黄帝作宝鼎三。”《易类谋》:“黄帝吹律以定姓。”《黄帝内传》,“帝既与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太平御览》卷772引《释名》: “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