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日本力图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在经济与安全之间求得平衡。在贸易战上,日本一面与美国周旋,一面加速与其他贸易伙伴的一体化进程,表现出相当大的自主性。在科技战上,尽管日本政府与美国步调一致,但日本国内围绕安全优先还是经济优先的问题存在争论。日本特别担心中美"脱钩"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和全球供应链断裂,危及日本经济增长的根本。在印太战略上,日本表面上与美国保持协调,实际上却试图与美国的政策划清界限,不愿意过分突出针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而是希望日本的"印太构想"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谐共处。日本与美国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把与中国的关系视为"零和"竞争。尽管日本与中国之间也存在经济和安全上的分歧,但日本既不可能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脱钩",也不愿意陷入与中国的军事对抗,因而采取了竞争与合作并重的对华政策。日本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可能成为常态,如果中美竞争愈演愈烈,日本将面临更艰难的抉择。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话     
正2013年是中美两国开始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元年。在中国快速崛起而美国的力量相对衰落的背景下,新兴大国与既成大国之间如何建立起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特征的21世纪的伙伴关系,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国际政治理论价值。对中美关系研究者来说,分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客观条件,跟踪研究两国探索双边关系新模式的历程,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中美关系发展与变化的轨迹,是研究者的使命所在。有鉴于此,我们本期推出了吴心伯、宋国友两位教  相似文献   

3.
论太平洋战争前10年的日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美关系一直是东北亚国际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伙伴与对抗是两国间关系的基调。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0年时间内,日美两国围绕伪"满洲国"的正统性、"门户开放"政策、华盛顿体制、海军军备和所谓"东亚国际新秩序"进行了长期的外交交涉。由于日本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及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的利权是双方不可退让的基本国策,因此两国最终从对抗走向对决,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成为两国清除恩怨关系的最后手段。  相似文献   

4.
对新中国成立初中美关系从僵持最终走向了对抗,过去同类研究基本侧重于从中美双方意识形态上来分析其原因,对苏联从中的影响分析不够,忽视两国国家利益上的差异性。国与国的关系比一般的意识形态更复杂,过去那种单纯认为双方不从国家利益出发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新中国成立初,中美关系从僵持最终走向了对抗,其原因并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在于双方外交政策主张和理念相差太远,双方积怨误解太深、互信缺失,冷战背景下中苏关系的影响,朝鲜战争使双方走向直接的军事对抗。审视原因,对抗具有必然性,必然趋势中又存在着种种的变数,双方都没能很好利用。这段历史给人留下了太多思考与遗憾,它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与美国关系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5.
不结盟外交战略主要是指不结盟、不对抗、不孤立、不针对第三方、进行全方位外交。它是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期中国实行这一外交战略有利于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有利于改善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间的国家关系;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往,融入全球化。  相似文献   

6.
中美婚姻伦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使两国的婚姻伦理存在差异。在婚姻的选择上中国家庭注重整体利益,美国家庭则注重个人情感。这体现在中美两国不同的婚姻前提条件和婚姻决定权上。婚后,夫妻关系成为婚姻伦理的主要部分,中国夫妻的关系较为密切,而美国夫妻即使关系再亲密双方也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与两国夫妻不同的家庭地位和相处模式密切相关。中美两国的离婚率和离婚原因反映出当婚姻出现问题时,中国家庭会本着"从一而终"的观念尽力挽回,而美国家庭则是用"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  相似文献   

7.
从1962年开始,中国对外政策急剧"左转。此后一直到60年代末,由于中国一直推行革命化外交政策,中美两国继续进行激烈对抗;中苏同盟关系也开始瓦解,并最终演变为激烈对抗;同时,中国同已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恶化。面临着同时与美苏两国对抗所造成的不利形势,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对美革命化的外交政策,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终于,中国务实的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不仅使中国成功地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一跃成为"战略大三角的一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美苏争霸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国家利益决定了一个国家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反映国家的基本需求和具体的国家目标.由于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结构性矛盾,美国对我国采取"接触、遏制"的战略就成为必然,致使中美两国的关系总是在合作和对抗中摇摆,为此谋合作、避对抗应成为我国制定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和平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互为近邻,地缘的因素促成了两国之间悠久的文化交流和政治斗争乃至军事斗争频繁不断的历史和现实。战后日本调整战略目标既有自身战败的原因,也有美国对日政策的牵制,此外,中国政局根本性的变化也成为日本战略目标调整的原因之一。中日两国之间之所以难以建立真正互信的友好关系,其原因在于两国之间客观上的地缘关系所导致的结构性矛盾。我们提倡和主张中日之间建立战略性的友好互惠关系,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两国之间的对抗因素,正如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认定的,国家间政治就是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这既是国际关系的辩证法,也是国际关系中的永恒铁律。  相似文献   

10.
李春霞 《国际论坛》2016,(4):1-6,79
越共"十一大"以来,越南与美国关系发展迅速。越南调整对美政策是其"融入国际"总战略的需要,也是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回应,同时是越南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原则,在新形势下以新思维布局国家外交战略的体现。尽管经贸投资是越美关系发展的推动力,但在双边与多边机制下加强与美国的国防安全合作则是提升越美关系的重要领域。南海问题无疑是越美两国近期合作的战略聚合点,但越美之间存在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分歧,则是两国关系长期发展需要面临的挑战。越美关系未来会继续深化,但既合作又斗争特点将愈发突出。  相似文献   

11.
为争取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我们党和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和谐外交的新思路。和谐外交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现代互利共赢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构建和谐世界为根本理念,积极开展灵活的多元外交,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用尽当地救济是外交保护的限制性条件,其法理依据主要为尊重责任国的属地优越权,它是追究国家责任的程序性条件。用尽当地救济不适用于国家遭受直接损害的情况,在国家损害与国民损害的混合请求中,我们应当考虑哪一种请求属于主要要素。当地救济应当是有效和受害者可以寻求的,受害者应当用尽所在国的一切有效的行政和司法救济手段以及程序上的便利。国内求偿与国际求偿在内容上应当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外交史学中的"文化转向",存在着无视传统外交史学与文化转向的关系、夸大文化转向的革命性的倾向。回顾传统美国外交史学可发现,现实主义传统在方法论上忽视了文化因素和文化分析,但进步主义传统的修正派史学家威廉·A·威廉斯却为外交史学提出了文化分析的框架,并深刻影响了后来者,为文化转向打开了最初的大门。美国外交史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调和传统范式和新兴文化转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和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奉行以此为出发点的外交理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本文从“和合文化”出发,探讨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提出的联苏抗美"一边倒"外交战略,内容深刻,决定性地影响了建国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中国对外关系,使新中国在国际惊涛骇浪中站稳了脚跟,取得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奉使公函稿》是吕海寰出使德国期间与总理衙门王大臣往来的公函稿本。它是史学界研究义和团运动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以及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外交关系史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正统派”占据了美国外交史学的主导地位。“正统派”是对“国家主义学派”、“宫廷史学家”以及“现实主义学派”三大学派的笼统称呼。这些外交史学家对美国外交史及现行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或极力美化辩护,或予以激励批评,但无一例外,都从对美国外交政策目标以及他们自我定义的美国国家利益的高度认同这一立场出发的。同时,他们的方法论也存在着视野狭隘、系统化解释模式不足,以及史料运用上对官方档案的迷恋等缺陷。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制定的抗关抗苏"反帝反修"外交战略,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使中国对外关系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和平崛起”战略不仅是中国高层向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选择。这一战略是在同一时代主题、同一战略目标和同一利益要求下对邓小平“韬光养晦”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一条线"外交战略的得失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联美遏苏"一条线"外交战略,使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着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一条线"战略的得失,为我国当今的外交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