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鲁迅文学创作中的象征主义的理解应从艺术思维的整体意义去把握,而不能仅从艺术手法去理解.本文从这一理念出发,通过对贯穿鲁迅小说及散文诗的铁屋子与狂人、希望与虚妄、示众与看客三组二元对立的意象的剖析,具体探讨鲁迅文学创作中的象征主义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金发诗歌借用西方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书写诗人对异域生存的理解.在异域,李金发时时感到自己是一个无根的异乡人,从而在现实中自贬身份、自抑情感,在诗学策略上,则以沉郁为情感底色,并撷取大量"丑恶"的意象来表现.这就是李金发诗歌所体现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注重对诗人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并检验诗歌的效用与功能.诗人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会对作品的产生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叶芝在其独特的象征主义诗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创作.魔幻诗学和智性诗学是其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叶芝的魔幻智性诗篇体现了在魔幻这一整体构架下诗歌引导读者发现和享受解读诗歌智性美时所感受到的令人愉悦的诗歌效用.  相似文献   

4.
苏联现代诗人勃洛克,人们喜欢称之为“象征主义诗人”,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对于他的诗作《十二个》中出现的耶稣形象也众口一声:不正确,非革命,是勃洛克宗教救国思想的表现。其实,把勃洛克归入“受象征主义深刻影响的诗人”行列中去比较合适.《十二个》既然是受了象征主义影响,用了象征笔法。耶稣也是一个象征,它不等于宗教里的基督,而是“神圣的革命或革命的神圣”的意思,竟或说是革命领导者的象征。因而《十二个》是歌颂革命队伍的正确诗篇,不能说勃洛克“对革命本质的理解有不正确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象征主义文学作为现代派文学的开始,极力追求作品的音乐性,用音乐的不确定性来表现作者的某种情绪.从音乐性是象征主义诗人共同的追求与渴望、象征主义诗人赋予"音乐性"新的内容、构成象征主义诗歌音乐性基本要素三个方面系统地探讨象征主义文学(诗歌)的音乐性,以及如何辩证地认识象征主义文学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历年来已有不少专题论述,其中不少论者论证了作品中的象征主义特征.笔者认为,在《野草》中涉及佛典甚多.为了探求作者是如何运用佛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丰富作品的意象和内蕴,启迪人们思考和探索.为此,有必要对所涉佛典进行探源和诠释,使之能较为全面完整地理解《野草》所阐明的主旨.即使就象征主义而言,也能够更深切地理解这些佛典中所显示的意象——色彩斑烂的广袤世界,从而使这些象征产生无可估量的艺术效果和无穷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卞之琳诗歌在评论界素以"晦涩"著称。一般认为这是他接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影响的缘故。通过分析其诗歌的隐蔽结构,认为他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中也有疏离、拒斥与创新。这也正是卞之琳诗风"化欧"而非"欧化"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8.
《谭诗》首次将西方象征主义的"纯诗"概念,作为反驳"散文化"的有力武器引入中国诗坛。穆木天一方面横移西方象征主义的观念为逻辑起点,一方面又在具体论述中竭力抹去其超验色彩,这既来源于辰野隆的启示,也表现了穆木天试图建构中国"纯诗"理论的努力,并直接导引了中国化的"纯诗"理论与西方象征主义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在他们的诗歌中均表现出忧郁这一重要特征.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死亡"来表现他们的忧郁情结.李金发写死亡,可以清晰感到他的忧郁,他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表现个人的忧郁情感;波德莱尔是自然地诉说着死亡,与人们交流着死亡的经验,他诗歌中的忧郁充满思辨和哲理,是一种时代的批判.他们诗歌中的忧郁情结都是他们身世经历的一种显示.  相似文献   

10.
冯至的诗歌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一提到冯至的诗,许多评论家则从鲁迅的评论即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及他的<十四行集>文本切入去探讨,而对冯至早期诗歌很少作深入的探析.依托冯至的早期诗作<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两个集子对诗人早期诗歌创作的象征主义倾向作以体认,同时涉及鲁迅先生对冯至的影响,并从象征主义作为诗人对世界及人生的一种体悟方式和象征主义的暗示性角度入手,对早期冯诗进行别一层面的解读与把握,并对将冯至"归为象征派极不恰当"的说法提出质疑,对冯至早期诗歌中趋向象征主义的自发性特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予以新的确认.  相似文献   

11.
Francis.Scott.Fitzgerald,one of the spokesman of "Lost generation", the poet laureate of "America's Jazz Age" wrote a lot of works to reflect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decline of "American dream" post the World War I and before the economic crisis. His work The Great Gatsby is characterized by symbo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my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Great Gatsby in three aspects: the symbolism of characters, the symbolism of places and the symbolism of the theme.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Great Gatsby and its reput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ymbolism and its role in literatur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symbolic main characters. The fourth chapter refers to the symbolism of places. Based on the previous two chapters, Chapter five is about symbolic theme, that is, Gatsby's American dream. By application of the symbolism in the novel, The Great Gatsby exposed the dream life and spiritual decadence of Jazz Age. At the same time, it relentlessly attacked the emptiness of American Dream and the corrosion of the human soul.  相似文献   

12.
"艺术是表现人类的情感的符号"任何艺术形象的构铸都是一个内在客体化,对象化的物质转化过程,都是物质形成的因素,与精神的意义的因素的结合,这必然带有符号成分,每个艺术表述,都构成特定的符号的体系.为了理解艺术作品,必须理解艺术形象,为了理解形象,必须解读符号,符号具有中介性,假定性及特征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著名的象征主义作品,其意蕴深厚。《野草》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为:暗示性的意象符号、奇幻阴郁的意境和苦闷朦胧的心灵独语。其个性特点为: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寓言性象征,传说的形式。《野草》的象征主义色彩受到了来自法国、俄罗斯、日本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人将中国诗歌表达方式由意境的审美观照转向意象观照。在意象内涵表现上,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人采用现代象征主体性意象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象征化的“死亡枯败”意象、“荒原”意象、“黄昏”意象等意象群以证合现代人的主体意识及精神状态。在意象营构上,他们“随意造象”,并用象征主义的通感手段与意象的连接手段构造主体意象,从而使新诗意象具有玄秘性、变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皮蓝德娄作为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其戏剧理论和创作实践与象征主义戏剧理论主张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其"幻想"的创作思维模式、对"假面"理论的阐释和运用中。同时,其"形象→意念"的创作思路对象征主义戏剧处理"意义和形象"之间关系时的困境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散文版的《荒原》",菲茨杰拉德以丰富的色彩描写和精湛的象征为读者展示了荒原时代的美国社会:丰裕物质生活的背后是充满绝望和死亡的精神荒原。主要从语义场理论入手,探索色彩语义场与其象征寓意所构成的"荒原"。  相似文献   

17.
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象征主义文学流派的理论奠基人,其象征主义具有宗教哲学色彩和世界观的品格。他以毕生的创作践行着自己的象征主义主张,其叙事风格彰显出一种新精神追求,从而与当时的“社会小说”和“市民小说”形成对话、论争的格局。《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即是其主张的重要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二十世纪小说一个普遍的主题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和乔伊斯的《阿拉比》在主题上都展示了人物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在艺术上都采用了明暗对比的象征手法 ,这些共同点正代表了 2 0世纪西方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 ,体现了文学理念方面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红字》象征寓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红字》中的各种人物、不同的背景描写 ,以及红字A本身蕴含的象征寓意 ,指出受到清教思想、超验哲学及神秘主义影响下的霍桑使用的多重象征在多方面呈现出游动性、多义性、甚至矛盾对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