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关于赛珍珠研究的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 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 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 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 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上,赛珍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中国人并不认同她;她的美国血统决定了她的美国身份,而美国却没完全接纳她。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单一而又确定的文化身份,因而内心里总有种无“家”可归的焦虑。她终生都在寻觅和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中西文化的融合者、沟通者。这正是她从事写作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强大心理动力。  相似文献   

3.
历时地看,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站在全球化语境下去认识赛珍珠,通过引入"文化边缘人"的概念去解读赛珍珠,我们可以找到赛珍珠及其作品被排斥在经典之外的原因。作为文化边缘人,赛珍珠站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也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她被学术界"重新发现"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视角切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赛珍珠在当代世界文坛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4.
异乡人的写作——对赛珍珠作品的一种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赛珍珠一直是一个异乡人。正是这一身份特点,决定了她在讲中国人、中国故事 时的写作风格。她的聚焦表面、具体细腻、冗长反复的写作,并不是出于对大多数不了解中国 的西方读者的考虑。面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她也在这样主体性地讲着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吕斌 《华人时刊》2012,(6):76-78
立志处处以赛珍珠为样板、一生想为中国做出贡献的舞蹈艺术家的罗红玫(AlyRose),美国名字叫艾莉·罗丝,这位金发碧眼的美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她在中国生活了12年,曾经因为是第一个在中国"荷花杯"舞蹈大赛上获得中国舞金奖的美国人,一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布偶》讲述了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聚焦于沿海地区一群拥有各种海外关系和华侨身份的特殊群体的生存形态。裴达峰作为这一群体的精神性领袖,由于其独特的"他者"身份,成为孤独的"异乡人"。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获得社会认同,在寻求自我确认和归属的过程中,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异化,制造出他人及自己的悲剧,凸显了人性在复杂特殊环境中被异化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及命运的认识探究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一直处在"争议"的边缘。她成名的主要原因就是她的跨文化写作,而让她成为争议焦点的主要原因也恰恰如此。她独特的中国生活经历,使得她拥有第一手材料进行创作;她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使得她可以准确地描写中国;她渴望世界融合的心使得她愿意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她世界性的文学创作为今天全球语境下的跨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全球语境下如何看待赛珍珠的跨文化写作是评价其文学贡献的重要因素。而对于赛珍珠文学价值的肯定又为我们研究跨文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把美国看做她的“母国”.把中国视为她的“父国”。中国对赛珍珠的介绍其实早在1930年就开始了。回顾这70多年的介绍和研究赛珍珠的历史,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生在美国却长在中国的美国作家已经回到了她的“父国”。  相似文献   

9.
2002年10月18日晚,在镇江市金山宾馆,专程从美国来华参加“纪念赛珍珠诞辰110周年”活动的赛珍珠儿子爱德加、长女珍妮丝,欣然接受了本刊专访。 爱德加先生,自小为回到美国的赛珍珠收养为子,现为赛珍珠家族组织主要领导成员。他这是首次来到母亲的“中国故乡”——镇江。 珍妮丝女士,为赛珍珠当年在中国时收养的第一个子女。她于1925~1934年间随母在南京度过了人生最初的9个岁月,后随母回到美国。现为“赛珍珠国际”董事会主席。这次是她事隔14年第二次返华参加纪念母亲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幻象与真相--论赛珍珠小说《同胞》中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中.<同胞>中主人公的边际文化人身份、经历与情感体验和赛珍珠本人最为接近.在这篇小说中赛珍珠采用主体性写作策略和言说方式,从中国人的视角去阐释美国和中国.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她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传记女作家希拉里.斯布尔林(Hilary Spurling)在其新作《埋骨:赛珍珠在中国》中,通过描述赛珍珠在中国的经历试图勾勒其整个人生的轨迹。斯布尔林女士和中国著名学者、赛珍珠研究专家郭英剑教授的文学对话讲述了斯布尔林为赛珍珠撰写传记的原因,并就传记题目《埋骨》的涵义、传记的主题与该版本传记的特点进行了探讨,更进一步讨论了赛珍珠及其作品的历史意义以及在当今阅读和研究赛珍珠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于赛珍珠中国题材的小说创作而言,"土地情结"的艺术展示因为表现者的"异国"身份而有了超乎"个案"的"东方文化发现"或"中西文化交流"的引领性价值。当作家触摸这个古老的文化命题时,已经连带着对不同民族的土地恋情进行了联系性思考,催发为创作,即展示了中国题材小说具有的世界性品质,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突破或文化突破。人的"土地情结"在根生于"地方性"的粗鄙之后,复枝蔓出具有"世界性"的富丽,与作家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多元文化和谐理念彼此印证。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拥有跨文化身份和多元文化观,与后殖民理论家有着诸多异同。她从积极的意义上言说中国,解构殖民话语霸权对它的歪曲和丑化;在与明恩溥的个案比较中可见,她和殖民主义文化立场有着巨大差别。这一切证明赛珍珠有鲜明的后殖民性,对她的研究可以和后殖民主义建立起联系。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虽然生为美国人,但是在她1934年回国定居之前,她对美国的认识是十创始有限的,而她对中美两国、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却是很早就体认到了。另外,赛珍珠具有美国式的民主意识。这三点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她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背景,赛珍珠的家园情感结构非常复杂。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赛珍珠叙述了对出生地西弗吉尼亚州以及成长地中国镇江这两个家园的特殊感情,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回到美国后在青山农场建构一个融合中美文化特色的新家园的努力。这些家园叙事一方面展示了赛珍珠作为一个漂泊者独特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复杂的身份认同以及诸多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家园叙事。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在创作中国题材小说的同时,长期阅读西方小说,同时博览中国作品,特别是小说,最后走上了研究、宣传和翻译中国小说的道路,发表多篇中国小说论,包括诺奖受奖演说《中国小说》。她的研究跨越中西文化,将中国小说置于中国文化语境之中进行历史考察,同时带有自然而强烈的比较意识和对话性,并倡导、也体现出一个跨文化对话者所应具备的他者智慧。研究赛珍珠所做的中国小说研究的特征以及其中存在的局限,对于当下的赛珍珠研究、中西小说比较以及跨文化对话的深入展开,对于国际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的跨文化理想(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毕生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事业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揭示了自己"一个世界"的跨文化理想,即异质文化之间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吐故纳新,和谐共处的文化理想。小说《帝国女人》中描述了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在与外国使臣交往中发生的一系列文化碰撞和冲突,本文通过对这些文化冲突的分析,揭示了赛珍珠跨文化理想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赛珍珠对中国文化无限敬仰,其普天一家的文化观影响着求同存异的文学观和尊崇原语的翻译观的形成。在文学创作中,她具有宽广超前的视野,通过文学活动促进人类心灵的共识。在翻译中,她通过异化策略,保留汉语特点和汉语文化形象,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在文化观、文学观和翻译观的合力作用下,赛珍珠的翻译呈现出通过模拟中国人的心理机制再现汉语表达方式、行文习惯,传达汉语文化习俗和意象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