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自秦以后,就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间虽然出现过分裂,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总是被新的统一所代替。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在我国历史上有积极作用,但早于北宋结束割据局面,辽朝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广大北方,其历史地位,尚未被史家们重视。尤其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怎样看辽与五代、北宋的战争性质?这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往或者由于受大汉族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处理辽对中原战争的性质时,不管  相似文献   

2.
金滢坤 《学术月刊》2012,(7):138-147
中晚唐正处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朝政弊病丛生,内忧外患不断,藩镇问题尤为突出,德宗、宪宗、穆宗都试图通过修政、选贤举能、削藩、销兵等措施,重振帝业,从而出现了一个相对开明的社会风气,为举子在制举考试对策时敢于直言极谏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明的大环境。中晚唐制举对策中有关藩镇问题的见解,近乎直言不讳,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对研究中晚唐藩镇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围绕着削藩问题,中晚唐制举策问多针对军队废弛、销兵和削藩、修政等时务进行策问,举子对策往往是苦诋时政,针砭时弊,直言极谏,客观上起到了宣扬皇帝新政的作用。制举对策提出有关精兵、销兵和削藩的策略,与当朝皇帝、宰相以及时政风气紧密相关,通过精兵、销兵和削藩等举措实现帝国的复兴,已经是所谓以"子大夫"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3.
马步狱亦称马步院或马步司狱,是五代宋初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与监狱制度。马步狱起源于唐中后期军府设狱以侵夺地方司法刑狱权,最初只是节度等使府军候狱之一种。唐末五代随着藩镇属州作用的增大,以及马步军司在州军中地位的提高,遂致"诸州皆置"。宋初马步狱去军事化的改革,成为北宋地方司法鞫谳分司与翻异别推独特制度的直接渊源。马步狱是推动唐宋之际地方司法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安史乱后,唐廷一直在贯彻削藩政策。无论是通过温和,抑或战争方式,其基本目的都在于,力求通过以藩制藩的方式,而非废黜藩镇,重新恢复到中央直辖州郡的方式,去实现唐后期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此因藩镇的存在,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是唐后期中央统治地方的载体。唐廷力求以藩镇为载体,通过分而治之、调整藩镇辖区等方式,实现以藩制藩,从而维护中央统治。以藩制藩政策适应了形势的需要,维持了唐后期一百多年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五代时期 ,中原封建王朝因分裂、内战而趋于式微 ;北方的契丹族则因统一而走向强大 ,先后征服了其周边众多的民族和部落 ,并频繁出兵南下攻掠。面对契丹的扩张和掳掠 ,中原五代政权分别采取过笼络、防御、反击、“和亲”、挑战以及主动出击等政策  相似文献   

6.
汪荣  荣霞 《北方论丛》2012,(4):108-112
唐末五代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又一次大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杨师厚是唐末五代社会巨变中,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枭雄,后来成为朱梁王朝的股肱之臣。杨师厚对朱梁王朝的兴衰成败和五代十国的历史进程至关重要,他在推动朱梁王朝的建立,稳定朱梁王朝的统治、平定朱梁王朝的叛乱等方面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尽管存续时间较短,但由于其处于唐宋交替之间,使得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也体现出这一特点.通过探讨五代时期刑罚制度的变化,进而说明这一时期刑罚制度的特点及它对宋代刑罚制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五代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五代诗许总_五代历史,基本上是唐末混乱政治的延续,五代文学,历来也被置于唐末一概而论.然而实际上,五代时期的社会状况与文坛构成毕竟与唐末已有很大改变.就诗歌而言,五代当是中国诗史最为衰微的时期,但随着文人生活、社会思潮乃至文学观念的演化,五代诗坛结...  相似文献   

9.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先后出现过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几次分裂,内中以五代为时最短。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至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周,仅得五十三年。若以宋太宗公元979年平定北汉为下限,亦不过七十二年。以研究成果计,亦以五代为少。究其缘由,固与现存五代史料稀少有关,学人每难措手;但无可否认,更与人们对五代历史的认识有关。欧阳修撰《五代史记》,“论赞”均以“呜呼”开首,其对五代历史的认识,不问可知。这种影响,延及后世,长达数百年之久。十馀年来,笔者致力于宋初政治与军事的研究。为探讨渊源,常需追溯五…  相似文献   

10.
“五代文学”“十国文学”概念的形成受“正统观”影响,对之应进行必要的概念史研究。“正统观”是一种具有极大争议性的国家观、民族观,其中有可以丰富文明史观、文化史观的精神和内容,自不必完全否定。但论正统是否存在,应以道统的存续为根本,以文化的质态为基础,同时既要看到阶段性分裂割据,更要看到发展后的接续整合。故宋初正统“三绝三续”说应该得到重新审视,注意分裂时期政治文化的过渡性质和战争形式的文化碰撞意义;中华文化版图的长期一体存在应该得到认知,注意文学史的客观性与完整性;史学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区分应当成为学术自觉,注意文学史发展的内生性与相沿规律。如此才能客观看待和深入研究“五代文学”和“十国文学”。  相似文献   

11.
五代后唐政权一度统一北方、在政治上大有作为(庄、明二宗时期),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其他藩镇流入的人才的贡献密不可分,而幽州就是这类人才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敦煌地区出土的汉文收养文书对唐末五代宋初时期敦煌地区的乡规民约有所反映,尤其是在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权利与义务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乡规民约表现在多个方面,其形成与这一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枢密院产生于唐末,五代、宋、辽、金、元各朝继承并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政治机构。研究它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政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对五代时期的枢密院作一初步探索。一、五代枢密院之沿革中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中枢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宰相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行“中书门下之印”,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安史之乱以后,中央王朝的政治生命力受到严重摧残,外有回纥、吐蕃的骚扰,内有藩镇军将的  相似文献   

14.
建中末年河东道的政区调整是德宗即位以来削藩政策的集中体现。建中初年的削藩战争,河东三镇中尤以河东镇军功卓著,然在建中末的政区调整中,河东镇却未得尺寸之地;昭义镇军功逊于河东,却得以扩充;河中镇则被分割,增设晋慈镇。考察建中末河东道的政区布局调整,可以看出唐廷治理藩镇的策略,揭示唐廷与河东诸镇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宋初的兵制改革,是宋初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论者甚多。笔者不揣冒昧,谨陈管见于下,尚祈赐教。一、腹心之患军队,这是一切政权的柱石。对军队的处置,即兵制的问题,对于任何政权都是关乎稳定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多注意北魏、辽、金、元、清对中国大一统历史发展的贡献,对十六国与五代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讨论不够充分。在十六国与五代多个政权分立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为维护“大一统”历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大一统”思想的导引下,各少数民族政权自觉接续“正统”脉络,破除秦汉以来“大一统”论述中“夷夏”身份的限制,使中国历史以从未中断的形式延续至今。研究十六国与五代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大一统历史发展贡献还可以为学术界讨论“何为中国”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7.
被传世文献忽略的唐代河东承天军的历史踪迹在几份唐朝碑志中留下痕迹,通过碑志与文献的互证,可以发现河东承天军是在唐朝河朔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后组建而成,其兵数消长、军职编制以及战略地位的变化,反映着唐政府与河朔藩镇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前后相差十年的唐<承天军城记>与唐<妒神颂>二碑所保存承天军较为完整的武职题名,介于开元兵制向藩镇兵制过渡的关键时期,对考察唐朝基层兵制的变化轨迹有着相当学术价值,值得学界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8.
北宋建立前,中国历史经历了大约200余年封建割据时期。从唐安史之乱至唐灭亡共计152年,为第一阶段,是地主藩镇势力的分裂割据时期。唐王朝正是在藩镇和农民起义两股力量的合力打击下走向灭亡的。从朱温灭唐建梁至赵匡胤灭周建宋共计53年,史称五代十国时期,为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19.
五代时期,军阀混战,干戈扰攘,兵无宁岁,人民渴望有一个统一的、安定的局面。适应人民的这种要求,柴荣继承了郭威的改革事业,励精图治,奠定了北宋统一的基础。后周时期,特别是柴荣统治时期,虽为时短暂,然而却是由乱而治的转折点。人们比较注意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研究,论述周世宗柴荣的专著或文章却不多见。如果结合宋初的政治对柴荣一生的作为进行考察,可以说柴荣实在比赵匡胤高明。现谨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更是相当完备,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宋初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官僚制度的建立是应那个时期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有其特殊历史发展背景:是皇权按序递嬗的宋代政治发展危机的需要;是宋初经济发展的利益驱使;是宋初社会治理的需求.历史变局的推动促使北宋取代后周,政局趋于稳定、官僚政治初现,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