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惩治战败的德国,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二战还未结束时就主张分割德国。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又都放弃了分割德国的计划,一致同意由美英法苏四大国军队分区占领德国。由于在战后战时大国合作逐渐走向分裂,并导致美苏之问爆发“冷战”,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使德国的分区占领格局演变成德国的分裂局面。美英法和苏联为了分别控制西占区、东占区,各自都在本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政策,逐渐将两个占领区发展成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并最后成立了两个国家。德国的被分裂,是大国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在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大盟国首脑共同确立了战后德国赔偿的"实物赔偿"和"分区赔偿"原则,同时也暴露了苏联和美英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矛盾。1946年5月,美占区停止向苏联交付赔偿物资,标志着三大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正式决裂。苏联和美英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互不信任加快了冷战到来的步伐。分区赔偿的执行还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分裂。  相似文献   

3.
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英、美、苏便提出对未来的德国实施割裂以彻底破坏它再次发动战争、威胁和平的能力。不过,三大国同时担心过度惩罚德国可能重蹈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凡尔赛之殇,于是逐步将惩罚方式更替为临时性地分区占领与一致管制。因四大国相互之间存有原则上的利益分歧且害怕对方构成威胁,前后五轮解决德国问题的四国外长谈判以失败告终,分区占领从临时性构想变成了长期存在。西方三国试图把自己手中的三大占领区(英法美)合并以增强对付苏联的力量,苏联发动第一次柏林危机进行抵制,这又进一步促动西方定下分裂德国道路的决定。1949年两个德国在东西方的控制下分别成立,战后德国分裂的局面也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4.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在战后德国对峙的产物。“柏林墙”建成之后,两个德国相互对立、互不往来,民主德国逐渐放弃了德国统一的旗帜,两个德国的分裂局面进一步加剧。“柏林墙”在1989年11月被推倒,从而带来了德国统一的话题。联邦德国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新提出了德国统一的问题,才导致了两个德国奇迹般地迅速实现了统一,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美苏“冷战”对峙为标志的战后雅尔塔格局。“柏林墙”的建筑和被推翻是战后德国历史乃至欧洲和世界当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5.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在战后德国对峙的产物。“柏林墙”建成之后,两个德国相互对立、互不往来,民主德国逐渐放弃了德国统一的旗帜,两个德国的分裂局面进一步加剧。“柏林墙”在1989年11月被推倒,从而带来了德国统一的话题。联邦德国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新提出了德国统一的问题,才导致了两个德国奇迹般地迅速实现了统一,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美苏“冷战”对峙为标志的战后雅尔塔格局。“柏林墙”的建筑和被推翻是战后德国历史乃至欧洲和世界当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6.
两德统一迄今已十余年 ,但冷战所造成的两德在政治、经济、民众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却难以迅速弥合。二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美英苏制定的分区赔偿政策息息相关。本文分析了美英苏执行该计划的具体情况 ,认为由于不同的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导致美英、苏在执行分区赔偿政策的过程中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 ,最终东占区所支付的战争赔偿远远大于西占区 ,而战后西德得以迅速复兴的直接原因之一就在于她在美国的帮助下将战争赔偿压缩到了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欧洲安全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虽然美苏等国占领和分裂德国消除了长期以来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威胁,但是,争夺德国的矛盾使美苏等国走向了危险的军事集团对峙,而两大阵营的全面冷战又使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通过将两德分别拉入各自阵营,美苏完成了对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新的力量均势的建立有利于欧洲安全局势的稳定,但成为欧洲安全平衡中心却使德国的分裂长期化.  相似文献   

8.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指二战后朗,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苏等大国从当时的现实出发,在肯定了战争形势所造成的既成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妥协而达成的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各项安排。具体包括: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苏联默认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苏...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美、英、法四国根据“波茨坦协定”占领了被战败的德国。1949年,在英美法三国占领区和苏联占领区先后建成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至此,在这块位于欧洲心脏地带的日尔曼大地上出现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相反的两个国家。本文仅试图探讨外国占领军是怎样影响着战后东西德教育的重建,并对此进行比较,这或许会给我们提供一点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德国的前途问题是二战期间美、英、苏均一致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战时美、英、苏曾多次进行过讨论和磋商。三方讨论的焦点有二:其一,是否肢解德国;其二,如何肢解德国。由于三大国在上述两个问题上意见无法统一,至德国投降之时,肢解一事不了了之。不过,尽管战争期间三大国围绕德国前途问题的争论无果而终,战后,被"分区占领"的德国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分裂命运。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大国地位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世纪开始,中国由一个东方大国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大国地位”又失而复得,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民族牺牲,坚持抗战的结果,也是美国亚洲战略设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一手扶植下的特殊产物。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大国地位,并不等于就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大国,更不等于说中国真正具有了与美英苏等国平等交往的权力和实力。在中国头上“大国地位”光环的背后,依然残留着旧中国贫弱落后的影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继续遭到美英苏等大国的任意宰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翔实的资料(包括作者和国外著名史学家交流所得的信息),追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大国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所展开的讨论和斗争,涉及分割德国和德国赔偿诸问题,阐明了三大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和策略,并着重分析了美英苏在这方面的得失。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造成了德国的分裂。两个德国的对峙与斗争在相当长时期里曾是东西方冲突的症结之一,成为东西方关系的“寒暑表”。那么,战后德国这种分裂悲剧是怎样产生的呢?本文旨在对战后德国分裂的历史缘由作一探讨。一、如何处置德国如何处置德国,是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早在战时,美英苏三国就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磋商,其核心内容是关于德国的政治前途问题,亦即是统一还是分割的问题。正是三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政策,造成了德国分裂达40余年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1947年到1950年美苏两国对犹太人的共同支持,是以色列得以建国并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美苏是战后冷战对抗的主要大国,对犹太人的支持均是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美苏支犹排阿的巴勒斯坦分治政策,对美国而言是权宜之计,对苏联则是实用主义外交。两国都是为了排挤英国,且对经历二战浩劫的犹太人抱有同情。  相似文献   

15.
德国问题是当代国际关系中诸多矛盾的集结点之一,而四大国(苏、美、英、法)对德国统一态度的变化又是德国问题的关键环节,此种变化既影响德国战后历史的发展道路,又影响到战后东西方关系的发展进程。如今德国已经重新统一,它标志着战后德国分裂的历史已经结束。战后德国是怎样被分裂成两个国家的?四大国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后来四大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态度又有过哪些变化等等,这些就是本文试予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各自的立场不同并产生争论。由于德国赔偿问题是一个与德国东部边界、西欧战后经济复苏、政治等相交织的问题,因此三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极其复杂,而最终美国所提出的"分区赔偿"原则的确立则标志三大国在处理德国赔偿问题上寻求一致的解决方案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的大国,并彻底摆脱了战败国地位和以美苏为首的四大盟国的控制。德国统一及后来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对峙的“冷战”时代的结束,欧洲力量对比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格局迅速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根据自身地位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德国在外交上改变了以往追随者形象,根据其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开展自主性的全方位外交,极力扩大德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使之成为世界上的政治大国,并以世界大国的身份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右翼势力兜售的“美英同罪史观”的主要谬论包括:美英等国也应对中日战争的长期化和“大东亚战争”的爆发负责;就侵略行为和殖民统治而言,日本与美英等西方列强没有什么区别;日本军国主义不同于德国法西斯主义,日本的战争犯罪也不同于德国的人道犯罪;美苏等盟国的一些“暴行”也是战争犯罪行为等等。然而,无论日本右翼势力怎样淡化和试图以此“抵消”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责,其“美英同罪史观”都是站不住脚的,更丝毫掩盖和减轻不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  相似文献   

19.
解除德国武装并对其进行非军事化改造,使其不再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是苏美英三国首脑的共识并在《波茨坦会议公报》中做了相应规定.但战后不久,美国另起炉灶,向苏联提议由苏美英法四国共同签署一项旨在保证德国长期处于非军事化状态的“德国裁军与非军事化条约”,被苏联拒绝,条约流产.美苏之间围绕该条约的互动,集中体现了两国在德国问题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引爆冷战的引信之一.  相似文献   

20.
战后天皇裕仁的合法存在,是日本保守势力得以长期把持政局、据以重建日本的政治基础和军国主义浊潮泛滥的思想渊源。 美国改变《开罗宣言》的立场,先点化后接受日本有条件投降,缘于《雅尔塔协定》后美苏战后利益的尖锐对立。因此,美国确立独家占领并扶植日本成为冷战时期亚太地区反苏遏共桥头堡的既定政策,构成了日本“战后军国主义现象”嬗变成因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