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书志传》和《两朝志传》同属于说唐系列小说发展初级阶段的作品,两部小说的编订者都怀有“补经史之所未赅”和“裨益风教”的目的。但事实上,两书都未能像《三国志通俗演义》那样使“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为什么自视甚高的上层社会竭力推崇的“精心”之作却颇受冷落,而趋近于街谈巷议的俚俗之作却广泛流传呢?这主要是以教化为目的的所谓“精英文化”与以娱悦为主旨的世俗文化之间的隔阂造成的,尽管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书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严重的史传倾向也促使作品自身疏离民间,这是传统的“史贵于文”的观念造成的,同时也证明所谓上层文化欲对民间文化进行驳正是十分艰难的。  相似文献   

2.
莫言和哈代都是民间文化的表述者,他们的小说都展现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在此文化视域下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其中以《红高粱》中的凤莲和《还乡》中的游苔莎最为典型。在两人的女性叙事中,既有相同又有差异:首先,他们都描述了女性的本能欲望,但对欲望的态度不同;其次,都描述了女性的反叛,但反叛的基点不同;最后,从两个作家对女性的理想化书写中,深层揭示差异性背后蕴涵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情源黄土地——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阐释》系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赵德利教授的学术新著。也是他承担的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研究”的最终成果。这部新著,立足于民间文化的理论基础,以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为考察点,对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情感之源进行了阐释。无论是在对批评理论的建设上还是作家作品的释读上,都呈现了创新的努力,是陕西文学批评上的新突破。在新时期陕西文学批评队伍中,关注本省作家创作的学者和批评家不少,体现了建国以来陕西文学创作和批评共生共长的特点。批评界在批评…  相似文献   

4.
《鼠疫》和《白雪乌鸦》这两部作品均以鼠疫为背景,在这一特定的灾难情境中,"人性"这一主题尤为凸显。文章以两位作家在存在主义书写中的不同向度为中心,以人物形象为媒介,着重从人道主义、个人主义、德性伦理方面进行文本内部叙事者和受述者之间的比较分析,剖析两位作家在同类题材写作中的内涵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翻开四卷本的《辞源》,找不到“民间文化”这个词条,或可曰,此书所载甚早。翻开《辞海》,也不见“民间文化”的词条。那么,看一看每隔两年都要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又怎么样呢?同样没有!辞书不载的意义自该人人明白。有人说,民间文化多少年来被主流文化边缘化了,或者说,一直处在主流文化的边缘。错!民间文化多少年来都没有进入“文化”的视野,或者说,一直都没有被承认是“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以文字为代表的正统文化,我们所说的有没有文化,也是以认字的多少作为某一标志的。民间文化常常不被载之以文字。既然不被文字承认,当然也不会为文…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向西方读者展示了古老神秘的中华传统文化,让他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以外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中着力体现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的“慈”与“孝”,使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东方文明文化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智者"还是"愚人"--简析艾萨克·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犹太作家辛格在其作品中创造出一系列让人过目不忘的愚人形象。在其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中,主人公吉姆佩尔貌似愚钝,他之所以选择此种生活方式,其实是恶劣生活环境下的自我适应以及民族文化心理引导下的自主行为,由此可见,吉姆佩尔不是一般人所公认的“愚人”,而是“智者”。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与大江健三郎分别是20世纪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碰撞使他们自身具有“边缘意识”,并且两位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边缘意识”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文章选取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城堡》与《审判》以及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部作品《个人的体验》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来分析与比较作品中的“边缘意识”.  相似文献   

9.
散文,民族文化之骄子。艾煌随着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文化热”的持续升温,我国当代散文作家的文化意识得以普遍强化。这种强化的鲜明标志,就是在整个华夏大地铺展的文化座标上的重峦叠嶂中,凸现出巴金的《随想录》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两座高峰。《随想录》是作家“大梦初醒”后,用“今天的”目光、文化人格和真话建立起的那场“革”文化之“命”运动的“博物馆”;《文化苦旅》被人称为“文化散文”,其实称什么散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将强烈的文化意识注入作品,借山水风物、人情世事,浑饨地融汇了人、历史与自然,抒写自己对各…  相似文献   

10.
作为辞世前留下的最后几篇作品之一,《女吊》对理解鲁迅一生思想有着特殊价值。然而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鲁迅在该文中“发明”了女吊身上本不具备的“复仇精神”。这一问题对中国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与从根源上把握鲁迅的思想体系,都具备重要意义,故而研究希望通过对江南地区目连戏与民俗文化中“女吊”形象演变史的系统梳理,结合明清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解读鲁迅视“女吊”为“复仇”象征的理据为何,进而指出在《女吊》中,鲁迅敏锐地发现了在官方的正统叙述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充满“报仇雪耻”精神的江南文化传统;因此,他以民间文化为立足点,通过提取出其中最富异质性、反抗性的地方文化核心要素,对“正史”和“正统”进行了重新解读与批判,更进一步,试图通过个人书写重塑新的乡邦文化,建构他所期望的地方文化传统和知识谱系,这同时也是鲁迅所秉持的启蒙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意识流作家乔依斯关于“作家非个人化”的美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为了实现“作家非个人化”的美学理想,乔依斯还首创了“神话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神话作为一个隐喻的媒介使作家“超脱”于作品之外,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讽的、超然的透视观点以审视现代人的生活。神话作为隐喻又给故事表层注入了深刻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尤利西斯》作品的分析,认为乔依斯作为一个现代派的先锋作家,是一个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作家,而不是国内评论界所说的“反传统”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叙事学与接受美学角度,以现代文学史上在叙事技巧方面作过有益探索的作家师陀的三部小说《马兰》、《结婚》、《果园城记》为依托,分别从叙事者、叙述结构中心和叙述的时空表现三个角度对作品作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13.
老作家沈从文在20—40年代写过大量作品,其中《看虹录》和《摘星录》两篇小说在他全部著作中并非力作,但却同引起过不少争论而为他的研究者所瞩目。在北平解放前夕,沈从文不受国民党引诱,拒绝随同南逃。但就在这前后,他因写过《看虹录》和《摘星录》两篇作品,被一篇《斥反动文艺》的文章斥为“桃红色”作家,联系到他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发表过一些为文艺而文艺和中间路线的言论,进而被界定为“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作家。北平解放后,他因此惴瑞不安,一度自尽未遂,以后便告别文坛,转向了古文物的研究。经过30多…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词史上,相隔600余年,均以小令独擅胜场的晏几道与纳兰性德相似多于相异。他们性格一致,多情而笃于友谊,真挚而忠于爱情,词作凄清委婉,“绮梦”含蓄。《小山词》和《饮水词》好象两个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灵魂。本文试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生平、思想以及作品的实际出发,对两位词人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俄两国对瓦尔拉莫夫作品《傻瓜》的研究仅囿于小说中的宗教因素,而以原型为视点可将这部作品的研究置于更为开放的文化背景之下,以窥探这部作品涵盖的成长主题。小说《傻瓜》中男性主人公的成长轨迹在民间故事蕴含的传统叙事框架内展开,这一成长模式肇自原始的成年礼。借助分析杰兹金成长之旅对成年礼的移植和重构,可考察作品中未完结成年礼所达到的客观效果,并彰显瓦尔拉莫夫独特的艺术思维。  相似文献   

16.
作家李锐通过小说《无风之树》向人们展示了矮人坪世界种种惨剧,引起人们对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寻求造成这种惨剧以及这种惨剧在人的心灵世界投下的宿命阴影的文化根源。这种宿命意识的文化根源在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民间文化形态的挤压造成了人们生理及心理的畸变。因此,民间文化只有得到“净化”,才会有健康完美的人性,矮人坪才会成为“巨人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中日长篇小说《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堪称世界古代文学双璧。曹雪芹和紫式部两位作家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都建构了一个理想世界——“大观园”与“六条院”,随着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观照,他们的理想又走向了破灭。  相似文献   

18.
移民问题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之一。英国官方针对移民提出的“英国归属”认同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萨尔曼·拉什迪与莫尼卡·阿里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表的作品《撒旦诗篇》、《砖巷》中,对穆斯林移民寻求文化归属的经历进行了书写。两位作家从移民族群的角度出发,对官方三种“英国归属”认同模式中存在的“排斥”逻辑和“强制同化”逻辑展开批评,以他们为代表的英国族裔文学开拓了建构以文化多样性为特征的英国民族认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魔幻现实主义的概念在评论界历来存在颇多争议,其代表性作家如卡彭铁尔、马尔克斯等也曾多次强调他们并非魔幻现实主义者。其实质在于各自对“现实”的不同理解:双方都是从自身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出发来看待和理解现实。拉美作家眼中的现实既包括客观现实,也包括主观现实---一种建立在拉美信仰基础上的“现实”。这本是他们司空见惯的“现实”,但却很难为拉美本土文化之外的理性“他者”所认同。因此,如果以一种理性主义思维模式去审视拉美文化传统中的现实,就必然导致对拉美文化中非理性信息的过滤和变形。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峻青和茹志鹃都是读者熟悉和喜爱的作家。五十年代分别发表的《黎明的河边》和《百合花》,是他们的成名之作,后来都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并搬上了银幕。在此前后,他们分别陆续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集。至“文革”前,两位作家及其短篇小说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乃至相同之处,但作品风格却迥然有别。将二者加以比较分析,是件十分有益而又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