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西方诠释传统中,《圣经》作为一种神圣文本是中世纪诠释学的焦点所在,对神圣文本的理解与解释具有代表性意义; 而中国古代《道德经》中的诠释思想则是中国诠释传统的典型。以《圣经》中的“神说”与《道德经》中的“道生”作为两部经典中的核心线索,对比分析两者的相通性和差异性,进而揭示中西经典诠释思想的异同,有助于厘清中西诠释思想不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圣经》的解释权一直被教会权威所把持。为了正确解释《圣经》,消除神学家的偏见,斯宾诺莎在对传统的《圣经》解释方法及各种错误观点予以严厉驳斥的基础上,依据解释自然(解释自然在于解释自然的历史)的方法,首次明确提出了“据《圣经》的历史以研究《圣经》”的普遍法则。他视该方法为解释《圣经》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同时又具体剖析了该方法的“困难与缺点”。斯宾诺莎的《圣经》诠释学理论不仅为以后科学解释和批判《圣经》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诠释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弗莱的代表性著作《批评的解剖》入手,指出弗莱思想中的二重性,也即“神话性”和“社会性”,并且集中探讨了三个方面:(l)弗莱思想中不断出现的“关怀的神话”;(2)弗莱的社会批评及社会责任感;(3)弗莱思想遗产中的积极方面。作者认为,弗莱的遗产不仅体现在他是一位伟大的批评家,而且更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哲学家或思想家。  相似文献   

4.
诺思洛普.弗莱是英语国家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理论著作《批评的剖析》被誉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圣经》。弗莱的文学循环论将文学的发展视为一个以神话——原型为基础的循环运动过程,对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叶文学批评从语言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诺思洛普.弗莱是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传统的弗莱研究聚焦于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本文则强调《圣经》研究在弗莱学术生涯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促使弗莱横跨《圣经》研究和西方文学批评两个领域辛勤耕耘的内在动力是弗莱对诗性语言的意义追寻。  相似文献   

6.
隐喻 ,连同与其相关的寓言、象征等 ,是《圣经》中举目可见的文学现象 ,基本特征是言此及彼 ,意在言外。它不仅是《圣经》作者最常使用的修辞手段 ,也是普遍存在于希伯来 -基督教文化中的重要思维模式。本文追溯了西方文化史上的隐喻阐释传统 ,论及希腊哲学家对荷马诗史的诠释 ,亚里思托布鲁斯、斐洛、奥利根、托马斯·阿奎那、但丁对《圣经》的解读 ,隐喻的内在肌理和外在样式 ,并探讨了福音书中的比喻种类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诺思罗普·弗莱习惯被人们看成是神话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实际上他的理论成就远远超出这一范围,修辞批评,也是他非常重视的一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弗莱对修辞的理解,已远超出修辞技巧的领域,他把修辞看成是文学话语的根本特征,看成是文学与社会交流对话,作者与读者沟通的重要手段。弗莱的修辞理论有两个重点,一是对隐喻的重视,一是文类的修辞研究,它对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有关文学语言、文学类型的认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异质文化隐喻,特别是“唯文化隐喻”,即根植于某个文化群体,与该文化群体的生存经验、信仰和价值观念紧密联系的隐喻,对译文读者在辨认和理解上构成较大难度。对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大一学生有关《圣经·雅歌》1、2章里的隐喻进行的辨认和理解测试,证明了这个假设。通过对《圣经》六个译本中这两章隐喻译文的分析,描写译者在翻译“唯文化隐喻”时通常采取的五个策略。  相似文献   

9.
西方圣经文学批评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批评方法不断更新的历史,研究者期望通过新的方法触及《圣经》真实以获取新的意义。然而方法的不断变换也正揭示出人自身的限制,使圣经诠释不断面临困境。人们无法获得《圣经》原初的、确定的意义,却不断地在自身的参与中产生出多元的意义,继而在其中寻索上帝。从无法确认上帝原意的意义上讲,圣经诠释是一种堕落,而从人“处于限度中”的存在境况而言,诠释又是探索上帝话语、获取自我拯救的希望所在。多元诠释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学者应以谦虚的心态并积极参与到诠释中去,在新的境遇下,携手走向拯救之途。  相似文献   

10.
诺思罗普·弗莱习惯被人们看成是神话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实际上他的理论成就远远超出这一范围,修辞批评,也是他非常重视的一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弗莱对修辞的理解,已远超出修辞技巧的领域,他把修辞看成是文学话语的根本特征,看成是文学与社会交流对话,作者与读者沟通的重要手段。弗莱的修辞理论有两个重点,一是对隐喻的重视,一是文类的修辞研究,它对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有关文学语言、文学类型的认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以文本为出发点,还是以批评家为出发点?答案是众说纷纭。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中考察了“文学批评”概念,其复杂性让人惊叹。却尔在《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中把对文本的解释作为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然而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猛烈抨击文学批评寄生于文学,认为需要“一种特殊的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无论批评是以文学还是批评家为出发点,都表现了相应的主体姿态。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拟用弗莱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对《圣经》文体的论述,通过对中英文《圣经》译本的比较,指出了各国读者对隐喻产生共同理解的可能性和原因。通过对圣经的意象和叙事结构的分类、归纳和综述,作者总结了《圣经》中英两个译本的译者在再现原文隐喻的内容和风格方面所采取的相应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神话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是加拿大的诺斯洛普·弗莱的力作。在此书中弗莱一再重申他坚持毕生的批评理念--即从神话与文学一致性的原理出发,寻找文学与神话共同的形式上的结构规则,从神话入手去把握作为整体的文学之结构规则,并将对神话与文学关系的认识,扩展到了意识形态与文学关系的再认识,弗莱对《圣经》与文学传统内在联系的深度洞察,既体现了其对西方文化的精神源头的格外珍视,也丰富了我们对古老经典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用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与《圣经》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的原型叙事模式,进而探求作者对美国南方清教主义文化残余的态度。本文旨在说明,正是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文学观,使其作品得以超越美国南方甚至西方文化的边界而获得永恒而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珊·桑塔格对于西方文化中“疾病隐喻”的分析,揭示了人类文化在疾病隐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她的批评实践触及文化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隐喻修辞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身体的文化与道德意义以及疾病与“他者”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傅伟勋融汇西方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的考证训诂传统以及义理之学,架构出“创造的诠释学”。“创造的诠释学”从忠实原意出发,走向原意的超越,落脚在新意义的建构上,将自身展示为顺序进行而不得跳跃的五个辩证的层次: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创造的诠释学是中国 诠释学建构取得的重要成果,它开风气之先,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获得的思想经验,弥足珍贵。但是,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论诠释学,“创造的诠释学”建构缺乏必要的哲学基础考察、系统内部逻辑关系的检视和方法有效性的证立,这导致其内部不时会出现紧张、冲突和相互反对现象,典型地表现在“创造的诠释学”建构的初衷是方法论的,但其理论旨趣却明显偏向诠释哲学,而其对诠释合理性或有效性的说明又不得不依凭于哲学诠释学。与傅伟勋对话,取“创造的诠释学”之长,纠补其短,是后来者必须承担的思想任务。  相似文献   

17.
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开创了通向世界哲学的哲学视野和思考路径,也体现了哲学的多元性关照与统一性的诉求.成中英先生本体诠释学呈现出相反与相成的特点,并有7对关系范畴值得关注,分别为:“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主观体验与客观经验”、“中国传统与西方风格”、“古代气质与现代追求”、“事实揭示与价值探求”、“本体呈现与方法分析”、“科技文化与人文精神”,这7对范畴也呈现有序的结构.本体诠释学的解释模式也可以反过来适用于成中英自身的理论体系,呈现反身性.  相似文献   

18.
诠释学思想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作为古希腊传统诠释思想的重要代表,通过对神话的诠释形成了神话诠释思想。而中世纪解经学家则是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圣经》的诠释形成了解经传统。从历史的传承性来看,柏拉图神话诠释思想与《圣经》解经传统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揭示这种内在关联,有助于把握诠释学传统的历史渊源及演化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诺思洛普·弗莱是20世纪最杰出的加拿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之一。《批评的解剖》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开启了"神话-原型批评"的先河。本文试图以弗莱《批评的解剖》中的"模仿观"作为契入点,艺术、文学和诗歌创作三个维面作为探源,以期从新的角度对弗莱的著作《批评的解剖》中的相关理论,做全面的了解和梳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当代诠释学美学的观点,探讨中国诗学以诗作为意义之理解与解释,所隐含之隐喻的诠释学与美学的问题,尤其诗学中有关隐喻的认知、理解与解释的作用。本文首先讨论诗与诠释的美学问题,探讨孔子所谓的"言诗"和孟子所谓的"说诗"所隐含的有关以诗作为意义之理解与解释之隐喻的诠释学与美学的问题。其次,探讨诗的诠释学美学的意义,指出当代哲学美学除了一方面重新对美与艺术的概念提出定义的解释外,另一方面则以所提出的艺术或美学理论作为解释意义的方法,亦即以美学为方法,作为解释存在意义的理论基础。不过,本文的主旨并不在于套用西方美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中国传统的经典或文献意义,而是从当代美学尤其是诠释学的角度,从中国传统文献所遗留之文字片段,来理解中国以诗作为艺术存在的解释意义的方式以及其中所隐含的美学问题的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