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就湖北省来说,只有鄂西历史上出现过几百年有别于汉族地区的一种制度——土司制度。为了系统地深入探讨鄂西历史上这一制度,对几个有关的具体问题有必要予以弄清。 一、鄂西是古代巴族(土家族的先民)的发祥地,恩施(夷城)是廪君的都城。 古代巴族的发祥地有不少传说,但比较集中的一个看法是在长阳武落钟离山。现在鄂西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一支后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音审)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水神,谓廪君曰:  相似文献   

2.
<正>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的历史渊源关系越来越为人知晓了。只是要成为科学的最后论断,还得在资料的搜集、史实的考证和研究上狠下功夫。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要对古代巴人廪君时期的社会和宗教,以及它们对后来土家族的深远影响,必须进一步取得准确的认识。对廪君时期的社会和宗教说得最简洁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性:巴氏、樊氏、瞫(音审)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性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  相似文献   

3.
伏羲 廪君 白虎——巴人族源臆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有关历史典籍、神话传说以及口碑材料指出巴人为伏羲后裔,其先祖后照南迁至巴陵,号为巴人;因尧、舜、禹三代连续不断地攻伐三苗,被迫西移至鄂西长阳武落钟离山.巴氏子务相与四姓争神获胜,被立为廪君.其后,廪君率其族继续西移,射杀盐神、君乎夷城,建立巴国.巴人之族徽由鸟而蛇而虎,最终以白虎为图腾.同时,本文对白虎图腾的象喻意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白虎图腾以其祥瑞、骁勇、善变、凶残等图语对巴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在其势力范围内的不同区域出现了崇白虎、赶白虎、杀白虎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4.
廪君在清江流域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这就是说,廪君族最早生活在“武落钟离山”,武落钟离山是古代巴人和今土家族的祖先——廪君的发祥地,它与清江流域远古氏族的活动直接相关联。 但是,武落钟离山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5.
一近人论及公土家族多与古代巴蜀之“赛”人相联系。而于“(宀禾贝)”人之来源,历来又多认为来源于“廪君”。《舆地纪胜》卷162引《晋中兴书》言:“(宀禾贝)者,廪君之苗裔也。巴氏子务相乘土船而浮,众异之,立为廪君,子孙列布于巴中。秦并天下,薄其赋税,人出钱四十,巴人谓赋为(宀禾贝),遂因名焉。”邓少琴先生指出:“此是将(宀禾贝)与白虎同居既久,混为一谈.未与分清。”①然今之学者中,仍不乏“(宀禾贝)”人源于“廪君”之见。徐中舒先生认为:“板楯又称‘白虎复夷’,复即免其徭役,他们也属于巴族,他们都是廪君的后裔。”②实质上,“板楯蛮”即“(宀禾贝)”人  相似文献   

6.
<正> 三板楯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曰:“板楯蛮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及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亻炎)钱赎死,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蛮。”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代活跃在今鄂西清江流域的“廪君”是古代巴人的祖先,也是今天鄂西土家族人的祖先。如果对“廪君”名号的含义能给出清楚确切的解释,对于巴文化研究和土家文化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廪君”的含义,虽然有的学者曾指出廪君就是虎君,但并未充分阐释理由,而且也有岐说。有的学者认为,廪君即“林君”。例如徐中舒先生在《论巴蜀文化》中说:“廪君之廪,又与林同。如林钟之林,金文皆以,作或。廪君就是居于森林地带射猎部族的酋长”。笔者认为,“廪君”的含义是虎君,其根据是土家语虎名的语言学背景。至于其另一重要理由——土家族白虎图腾崇拜的宗教文化,有的学者已有论述,本文不拟赘述。  相似文献   

8.
一、虎崇拜 在今天西南汉藏语系的民间传说中,大抵都有一个虎神。如川西平原的《鳖灵与开明兽》中的开明兽,土家族的《白虎神与琶莓》中的白虎神,普米族的《老虎娶妻》中的巴丁剌木(母虎神)。这里顺便指出的是,在西南关于虎的神话传说中,多以白虎为祥瑞之物(象《华阳国志·巴志》里的“白虎为害”的说法是少见的),这与典籍所载是一致的。如《瑞应图》佚文:“白虎,仁兽也。一条驺虞。”《金石索》载汉武氏石室祥瑞图中白虎,亦注云:“王者不暴虐,则白虎至,仁不害人。”至今,在西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中(如土家族、白族、怒  相似文献   

9.
释"帝"     
“帝”有“天子”即最高人主阶位之尊。帝字本象以水滴注束木(母)形,为殷人致雨“令雨”之巫术。“周因於殷礼”又“有损益”,乃改帝为谛,改水滴束木为束茅缩酒灌地降神之灌裸裸枪辛勺等诸礼仪式。又改帝为天父称号“皇天上帝”之帝,至秦而后,又为人主皇帝之帝。故,在家天下的社会体系中,天子直系嗣君为嫡,其姓为“国家”之“国姓”,其他庶姓即众姓百姓,皆为天子之“子民”。因之,在宗法制社会中的至上者号皇帝即祖宗。  相似文献   

10.
一、吴士与东晋建立《晋书·王导传》云:“时帝为琅玡王,与导素相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徒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日:‘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这段比较具体并多被引用的材料有两个不小的缺陷,其一是使一个复杂的过程过分简单,从而淡化了吴姓士族在东晋立国江南过程中的作用;其二是夸大了王导的作用并置吴姓士族于极被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以“廪君”为首领的“巴氏蛮夷”,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部族,她与今湘、鄂、川、黔边界的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探讨古代“巴氏蛮夷”的族属及其源流,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问题,可能是有所裨益的。一关于“巴氏蛮夷”的记载,最早见于《世本》。但此书早已亡佚,其有关之佚文,见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其文云: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  相似文献   

12.
从静态结构看,廪君与盐神故事和楚王与巫山神女故事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先看看众所周知的关于清江流域发生的廪君与盐神的故事。《世本·氏姓篇》载: (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汝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于阳石  相似文献   

13.
《诗品·上》评谢灵运条的“杜明师”,中外学人有多种说法。有以为是姓杜名字叔恭者,有以为是姓杜名炅字子恭者,有以为是姓杜名昊字不恭者,有以为是姓杜名炯者,有以为是姓杜字恭者,有以为是姓杜名明而被尊为宗师者。真是异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其实,杜、杜炅、杜炯、杜叔恭、杜子恭、杜恭皆是杜明师的名和字;杜昊字不恭是误作;本名和字号及生平事迹当依宋人所编《云笈七签》的《杜传》作“杜字叔恭”云云。作杜炅、杜炯和只作杜子恭、杜恭,是有关作者为避唐高祖之父李?名讳而改者。  相似文献   

14.
课间偶识     
一、《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前一“欲”字,我以为是衍文。疾,疾恨之意。战国时代,国君剥削奴役人民,十分苛酷,人民自然产生疾恨之情,这种感情,是自然的流露,并不是“欲”不“欲”的问题。就修辞来说,有前一“欲”字,觉赘;无则简净。这句上文是:“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可知此“欲”字是涉上下几个“欲”字而衍。二、《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齐策四》):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这句的“威后”,疑是“太后”之误。前文有  相似文献   

15.
(3)辞的“年”泛指谷类作物的成熟,《说文》:“年,谷孰(熟)也。”《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宾组、出组等卜辞说“~年”、“受年”,历组等卜辞则说“~禾”、“受禾”,其义当同。(6)辞的“生”,不少人认为是生育的意思,我们认为其义应近于“子”。古汉语名动相因,所生之子也可以称为“生”(古书中多写作“姓”)。《广雅·释亲》:“姓,子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姓与生,古同声而通用。“《左  相似文献   

16.
问孔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②,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③。夫贤圣下笔造文④,用意详审⑤,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⑧?不能皆是,时人⑦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①,世之学者不能知也。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②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入之才,今人之才  相似文献   

17.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盆地的西部,北倚岐山,南临渭水,东西横跨今武功、扶风、岐山、凤翔诸县之境。从远古时候起,这里就是人类生息聚居的美好地方。《诗经·大雅·绵》描写说:“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如饴”,具体地展现了一幅平畴沃野、丰草肥美而富丽诱人的自然风光。自周人定居于此以后,周原便成了周人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周族最早活动在陕、甘泾渭流域。据《史记·周本纪》载,周始祖名弃,生于虞夏之际,因善于播时百谷,被举为农师,封于有邰(今陕西武功),号曰后稷,别姓姬氏。传至不(穴出),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穴出)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至公刘之世,周人乃迁至泾水中游的豳地(今邠县旬邑之间),聚邑相地,发展农业,部落讯猛发展起来。约当公元前12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先周称“周”的时间问题,历来都以裴骃的《史记集解》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为根据。《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裴骃《集解》:“徐广曰:‘山在  相似文献   

19.
第四章 乌哈噶图可汗之后裔一、弘吉刺氏妃后之生嗣当帝位被夺之际,乌哈噶图可汗之弘吉刺惕氏哈屯已孕三月.汉兵临围之际(弘吉刺氏哈屯)匿瓮中滞留于宫,朱洪武纳彼为皇妃,携其登基.彼皇妃思之:若满七月分娩,吾婴必被视作敌子而遭戕害,于是祈天垂恩,果延至十三月生子.洪武帝之汉族后妃亦生一子.洪武梦见二龙相搏而右龙为左龙所胜.于是令筮者卜其吉凶.笼者曰:“此非二龙,乃君之二子.其右者为汉后之子,其左者为蒙古后妃之子,(左者)将继君之宝座而享有天命.”洪武帝以蒙古后妃所生之子继位,则(于帝业)不利(为由),将其驱逐出宫,于长城外筑库克浩坦,俾蒙古后妃之子居之.洪武帝在位三十一年而殂.汉帝之子即位.四年后,弘吉刺惕氏后妃之子率少数伴当与山阳之六千百姓、水滨三万女真及黑城之汉人整兵征伐,擒获汉家皇帝之子,捺印于颈而废逐之.乌哈噶图可汗之子永乐皇帝即了大位.此真正吾皇之子嗣坐了皇帝宝位,奉号“永乐大明”.①以拥立之功赐予六千乌济耶特人三百“大都”,②云.永乐皇帝在位二十二年殁.永乐之子嗣即位者凡十四,此处不载其名矣.齐载二国之承嗣,难矣哉,从略.二、北元内部之纷争乌哈噶图可汗崩殂之年,其子必力格图可汗(1338—1378)于应昌州即大可汗位.  相似文献   

20.
在甲骨文中,后是司字的反写,即后司是一字,皆读si,周因於殷文才分为二字,后才读同后音,即《说文》所云:“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这是周以后才具有的后字的字音、字义,即后字的“今音”、“今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