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萨迦格言》开创了藏族格言诗创作之先河,为藏族重要的文化典籍,流传广泛。《萨迦格言》最先被翻译成蒙古文,由此开启了向其他民族传播的译介之路。以译者为中心,考察《萨迦格言》蒙译本的流布情况、译介特征及影响,可以透视出《萨迦格言》蒙译之于其域外传播和蒙古族文学样式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五卷书》是印度统治论的一种,成书于6世纪前,它既是故事集又是格言集。《五卷书》对藏族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萨班借用《五卷书》里的故事,撰写了藏族格言之先河——《萨迦格言》。其后,西藏各大教派的文学人士仿效萨班创作了很多格言集。这些格言集中,也含有《五卷书》的故事基因。不止于此,在19世纪问世的《普贤上师言教》一书,亦援引了《五卷书》里的故事。可以说《五卷书》对藏族文学的影响不仅限于格言,对于其他创作亦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3.
藏族格言诗—“勒谐”〈legs bshad〉,是僧侣学者们向广大藏族僧侣人民灌输抽象的哲理所创造出的一种文字表现体式,这种体式既不能是滔滔讲道的长篇散文,也不能是枯燥说教的刻板偈语。短小生动的谐体民歌体式,紧密配合哲理为中心的内容,使“勒谐”这种文字体式得以广泛长久地流传于世。自公元十三世纪初《萨迦格言》问世之后,写作格言在藏族学者中蔚然成风。格言  相似文献   

4.
《萨迦格言》哲理三题黄得莲萨班·贡嘎坚赞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佛祖。他一生除从事宗教活动和政治活动外,还写下了许多关于佛学、伦理学、哲学和逻辑学方面的著作。其中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当首推《萨迦格言》(以下简称《格言》)。《格言》不同于萨班的其他佛学著...  相似文献   

5.
黄信 《西藏研究》2020,(1):79-86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唯一主体,但又需要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主体性。藏族典籍《萨迦格言》两个英译本(李正栓2013版和美国詹姆斯·薄森1969年版)在源文选择、源文解读、翻译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等四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译者主体性差异,尤其显示了文学译者和语言学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的思维差异和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6.
翻阅手头仅有的几种藏族格言诗集,其中有不少格言是历代藏族诗歌作者用以启迪人们如何治学的优秀作品,忠恳论证了严谨治学是增长知识、培养道德情操、发展智慧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殷切勉励人们学问躬行。“读其诗,贵知其人”,藏族格言诗作者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及索南扎巴等,在其著称于世的格言诗歌中,以其广博的智慧,写下了不少有关治学之道的格言诗作,成为藏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他们通过藏族  相似文献   

7.
试论《萨迦格言》中的辩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迦格言》虽然是一部以宗教思想为准绳来劝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事的著作,可是作者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段,其文学价值一向被认为是藏族诗歌创作的优秀典范和卓越的文学名作。人们曾从文学的角度,对此书进行过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我认为,《萨迦格言》这本书不仅具有文学方面的重要价值,而且也具有哲学方面的重要价值,因为在这本书里闪烁着不可磨灭的辩证思想的光辉,而这一点,目前尚未引  相似文献   

8.
敖特根 《中国藏学》2007,92(4):58-65
本文对蒙古文《萨迦格言》的传承源流以及后人的研究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以此为基础对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八思巴蒙古文《萨迦格言》残片进行了释读、翻译与注解。  相似文献   

9.
藏族格言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常以格言诗的形式出现,它既是不朽的藏族文学作品,又是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社会学著作.藏族格言文化从萌芽到成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松赞干布时期.雄奇苍茫的青藏高原是藏族格言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丰富多彩的藏族人文地理环境是藏族格言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源泉.青海民族学院李钟霖、星全成、李敏3位教授合著的《藏族格言文化鉴赏》(以下简称《格鉴》),描述了藏族格言文化千余年的发展史,堪称解读藏族格言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藏族格言诗,是集文学、政治学和哲学为一体的旷世之作,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花异葩,它出自于学识渊博,娴熟僧俗掌故的藏族学者之手,他们以其艰辛的创作和辉煌的成就,以其诗歌的美的特质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摄人魂魄,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虔诚的读者。 藏族格言诗既是文学著作,因而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政治学、哲学和宗教学的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到了哲学、政治、宗教、教育、施政、审美等学科领域,提倡为政以德,纳贤授能;勤奋学习,崇尚道德、反对懒怠,反对贪婪,反对分裂;主张观察思考,善辨智愚;洁身自好,团结和睦;表扬谦虚,批评自满;赞颂临危不惧,贬斥临阵脱逃;倡导乐善好施,揶揄横征暴敛等等,故将《萨迦格言》称之为反映藏族农奴制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不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记录孔子一生言行即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等方面思想言论的问答题古代著作;《萨迦格言》是藏民族著名学者萨迦班智达·贡喝坚赞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道德等的哲理格言诗集。这两部书,在我国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不仅对本民族影响深远,而且也影响着国内外汉藏以外的其他各民族,在各民族之间起着文化精神联系的作用。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格言》是认识世界的眼睛”,是不无道理的。对比研究这两部书,孔子和萨班的许多思想和见解竟惊人的相近相同,本文仅就…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萨迦格言》诗与哲学统一性问题的分析,我们能更为深刻地理解格言的相关内容及其艺术成就和哲学意蕴,同时也可清楚地认识到格言的作者不仅是一位宗教领袖、政治家,更是一位出色的哲学诗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笔者研究《蒙古源流》一书的思想蕴含,每见其中多有与《萨迦格言》的思想相同、相似之处。颇疑受其影响之深,遂捡索搜求,谢西藏社会科学院同志相助,得次旦多吉等译《萨迦格言》汉译本。对照比较,显见蒙族文化思想的联系和交流。故此不揣简陋纂成此文,或为研究蒙藏关系史者所愿闻?  相似文献   

14.
《萨迦格言》的作者是萨班·贡嘎江村(1182—1251)。他从小跟随父兄受严格的释典、经学教育。以后漫游西藏和印度各地,拜名流为师,攻读梵文,研究佛经,著述极丰,成为西藏佛教萨迦派的著名大师,号称萨迦班智达。《萨迦格言》共九章:1.观感学者品,2.观察上等人品,3.观察愚者品,4.观察贤愚混杂品,5.观察恶行品,6.观察自行品,7.观察不当行为品,8.观察事物品,9.观察教法品。  相似文献   

15.
萨迦班智达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学者,其名著<萨迦格言>对学者有着丰富的阐述.在<萨迦格言>中,学者有着明确的佛教特质,有着各种不同的层次,萨迦班智达所推崇的圣贤学者有着种种优良的品质,是大乘佛教菩萨形象的世俗化表达.作为"政教合一"的统治者,萨迦班智达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创作的<萨迦格言>,可视为对佛教学者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并体现了佛教既超越于政治又内在于政治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论语》和《萨迦格言》两书产生的时代不同 ,形式迥异 ,但都以生动的形式来阐述抽象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 ,是两部名著的主要特色 ,而表现在知识观方面的相似性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在13世纪蒙古推进统一的过程中,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应蒙古汗王阔端召请到凉州会谈,促成了西藏和平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我们通过分析可以认为,当时萨迦班智达之所以能成为西藏的代表与阔端会谈,除了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和无以伦比的社会威望,还有其本身具有的家国情怀,使他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做出了伟大的选择。文章以萨迦班智达历史性的《致蕃人书》及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萨迦格言》为例,尝试性地探讨作者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以诠释其所作历史性选择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在藏族哲理格言诗集中,有许多关于治国安邦的格言警句,其中尤以《国王修身论护域饰》一书,更为集中地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论述了从政原则。这些关于治国之道的至理名言,无不闪烁着藏族人民智慧之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智慧之光净化着人们的灵魂,陶冶着人们的情操,鼓舞着人们的勇气,激励着人们的斗志,涤荡着社会的污浊与腐败。格言阐扬哲理,臧否人物,一面热情地歌颂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  相似文献   

19.
大元帝师八思巴在玉树的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光荣的一员,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杰出的英雄人物为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增添了光辉,与汉族等其他五十多个兄弟民族一道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八思巴,就是藏族历史上继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藏王三杰”之后的又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八思巴,本名洛追坚赞,藏历第四饶迥阴木羊年(公元1235年)三月生于后藏昂仁的鲁孔地方,出身于萨迦款氏家族,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任教主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的侄子,他自幼就跟随萨迦班智达学习藏族文化和佛教知识,以聪慧颖悟著名,被称为“八思巴”(意为圣者)。1239  相似文献   

20.
蒙古与吐蕃关系中佛教文化的作用洪玉范蒙古人与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的接触,据史书记载,始于1227年的蒙古王子阔端和西藏宗教领袖人物萨迦寺主、萨迦班智达在凉州的会晤,可是早于这个时代以前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就有松赞干布之父囊囊论赞攻灭赤邦松时,赤邦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