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勇于反抗压迫,敢于离经叛道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与她弱势的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和人格地位紧密相连.她的悲剧结局给当代女性以深刻启示,要想改变弱势地位,就应该努力从提高经济地位、改变家庭地位和争取社会地位做起,最终实现自我的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2.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人性变异的女性形象,她在充斥着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在爱的挣扎中,一步步扭曲了人格,泯灭了人性。本文从她爱情、婚姻、家庭的失落入手,深入分析她从纯洁、善良蜕变为乖戾、任性、无情、变态的原因,深刻揭示封建礼教摧残人、戕害人的本质以及在那充满罪恶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人尤其是一个女人,要保持住自己的尊严、人格和个性乃至清白是何等的艰难;揭示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女性精神失落与心理变态的成因;揭示她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他们处于社会的弱势和边缘状态,无法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对此,文章分析了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基本表现,农民工弱势地位的产生原因,提出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途径:赋权和增能。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①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他们处于社会的弱势和边缘状态,无法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对此,文章分析了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基本表现,农民工弱势地位的产生原因,提出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途径:赋权和增能。  相似文献   

5.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整体数据显示,我国女性政治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但女性政治地位低于男性的问题依旧存在。基于社会分工失衡而产生的家庭责任偏重、职业发展渠道不畅、教育投资不力等因素都影响着女性权利的实现。从根本上看,改善女性政治地位必须改变女性在社会分工中的弱势处境,现代社会应通过更新观念、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开发女性人力资源、优化家庭分工模式等方式提升女性的经济能力,从而促进女性权利的全方位实现。  相似文献   

6.
杨运秀 《南都学坛》2004,24(6):121-123
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中国必须靠发展经济以增强国力,逐步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GDP和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的局限性;市场机制下存在不完全经济增长现象;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资源过度消耗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加入WTO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因此,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争取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小说世界里有一系列光棍形象,他们是乡村社会最不幸、最低贱的群体。社会地位的缺失、经济地位的低下,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毒化了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更多地暴露出人性卑劣的一面;成年而元婚,正常两性生活的缺失,使他们将不幸的弱势妇女视为自己的性骚扰对象,从而成为弱势妇女的精神暴君。  相似文献   

8.
《雷雨》中蘩漪形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蘩漪是曹禺"最早想出的,并且觉得真切"的悲剧主人公。她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美好爱情,但因其经济条件不独立,思想和理想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与旧家庭、旧社会彻底决裂和追求独立人格的理想,虽与封建制度进行了抗争,但难以体现新女性的自尊、自爱、自强,因而无法成为一个觉醒的新女性,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的形象,导致她必然的悲剧命运,最终只能和罪恶一同毁灭。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开放、进取、独立的现代意识对中国以往封闭、保守的旧意识以巨大的冲击 ,中国妇女的独立人格意识开始觉醒 ,她们开始为改变自身的卑下地位而努力奋斗。这一时期 ,中国妇女受教育权的扩大 ,经济的独立 ,家庭及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等方面说明五四时期中国妇女已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妇女的地位已得到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性格分析和社会分析两个方面阐述了潘金莲悲剧的实质及意义。潘金莲的人生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剧的阴云,她与人通奸、谋杀亲夫,全在于想要争取生活的幸福;她嫁给西门庆之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淫、刁、妒,也主要是社会使然。  相似文献   

11.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安娜和爱玛的悲剧成因具有不少异同之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两人都没能珍惜原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用情太专、自我迷失;对家庭和婚姻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安娜强烈的负罪感和经济、感情的依赖性使她日益自私、偏激;爱玛则过分地追求脱离实际的浪漫激情。安娜和爱玛的悲剧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时地重复上演,对她俩的悲剧成因进行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欧洲的作家们精心塑造了一个个受压抑的女性形象,真实地再现了这一世纪欧洲不同阶层妇女的命运。其中小仲马的《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中的娜司泰雅,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欧也妮,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这一类女性的代表。文章对这六位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并揭示出造成其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安娜·卡列尼娜和蘩漪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两个女性形象,然而,相似的性格和相同的命运将她俩置身于世界文学的同一系列。她们的悲剧命运来自社会、家庭、个人性格的弱点和外力的催生。文章将从上流社会的迫害和自身性格弱点的合力,处理各种情感问题时激化的矛盾以及“雷雨”式的性格等角度入手探析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安娜与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等多种因素.俄罗斯东正教是安娜的精神内核,此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悲剧性命运中灵意的闪光,并赋予该形象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女性角色是社会习俗决定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必须经由女性角色产生.安娜借助于伏伦斯基的爱情,重新认识了自我和周围的一切,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地位,安娜与伏伦斯基缺少真正的对话,使得安娜无法协调自己矛盾的双重身份被迫自杀,这造成了女性意识的失落.托尔斯泰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而是寻找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所以,他从"爱的宗教"出发安排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在尤金·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一剧中,海、雾、陆地等意象频繁出现,本文从分析这些意象各自所具有的丰富象征含义及其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入手,来阐释<安>剧所蕴涵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7.
鲍赛昂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们都生活在社会新旧意识交替的时代。她们都不满于贵族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勇敢地冲破旧制度的樊笼释放真我个性,大胆地追求爱情和幸福,但她们生活的典型环境决定了她们必然毁灭的悲剧命运。她们的悲剧也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公苔丝的形象,其文中所描写的苔丝出外谋生和一失足千古恨的悲剧,具有巨大的悲剧研究的社会价值。通过从社会和个人性格两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了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使读者在理性地欣赏其作品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营造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满族说部的女性传奇故事是满族创世神话的移位,传奇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或为历史人物,或为传说人物,她们已经失去了神话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附庸。在满族说部的传奇故事中,既表现了女神神话形象的变形,又表现了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女性人物的神话化使女性历史人物获得了原型性表现,而女性人物在现实中的悲剧性结局,又使女性衰落的现实体验获得了真切的表现。传奇性的表现使女性传奇获得了神话性传统,而悲剧性表现又使传奇获得了现实的生命体验。这两者的结合使满族说部女性传奇故事获得了极大的思想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中悲剧英雄们的悲剧人格具有以下要素:一是立志高远、胸怀壮阔、不计一己得失的人格魅力;二是都有不贵其身的气魄,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他们表现出了”不识时务”的秉质,将自己置身于舍身忘我的悲剧处境;三是面对悲剧处境,他们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大义凛然、超然赴死的超拔气概。这种悲剧人格具有坚守的崇高、抗争的悲壮与死亡的震撼等美学意义。这种共性除了人物本身的特点外.更应该归功于司马迁的艺术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