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社会分层结构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影响是间接的,其中,生产力和政策是中介环节。相比而言,生产力是客观状况,政策更能体现主观努力。因此,研究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应主要从政策入手。  相似文献   

2.
自宋元至明清,随着土司统治的确立及改土归流的实施,湘西地区的社会政治秩序发生了剧烈变化,并对该区域的社会生活变迁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历史影响。改土归流是湘西地区社会政治秩序的重构,由分散割据的土司统治转化为封建王朝统一的国家统治,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主体、社会生活内容及质量、社会生活方式等均发生了历史性变迁,区域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主体性、结构性、社会性明显改善。改土归流对湘西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影响,折射了区域政治秩序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的互动关系,包含着深刻的历史蕴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分层存在于任何社会中,它以一定的社会分层为基础。建国以来,我国的政治分层的变迁经历了两个阶段,文革前的政治不平等程度较高,文革结束以后,政治不平等明显降低。但是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分层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我国政治发展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政治分层概念、变迁以及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及其导致的社会转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了不断拓展和深化的态势。这样的政治发展不仅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导致的经济结构的变迁直接相关,而且与文化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的推动,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非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扩散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5.
社会结构作为连接社会各组成部分关系网络,与政治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而在社会结构的复杂体系中,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地位又尤为重要.为了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变革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有必要选择阶级阶层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史.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的基本特点,不难发现在总体制度框架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主导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的动因由政治动因转向了经济动因,同时,在社会自主变迁色彩取代人为强制色彩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多元化的特点也愈发明显.如何推动社会结构变迁继续保持良性发展,新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变化反映时代格局的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融入世界市场步伐的加快,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海南省Z市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调研来了解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现状,以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现状为基点,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心态的产生原因,从多角度来探讨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合理引导方式,使农民政治社会心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迁,从而实现农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回顾合作化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可以发现对革命与改革的回应构成了土地制度变迁的核心动力。革命与改革分别应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两大任务即国家政权建设和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土地制度变迁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革命与改革的既定目标。而以往从经济层面展开的土地制度变迁则缺乏对制度变迁政治动力和社会核心命题的关注,因此以往研究强调的制度不经济和低效率并不足以成为推动制度变迁的充分条件。从革命的世纪到去政治化的世纪,土地制度变迁始终绕不开政治命题的影响,所以要强调重返政治分析的土地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兴起下的韩国政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的政治变迁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引人注目。本文将观察视角放在市民社会兴起的背景下 ,考察了韩国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探讨了影响政治转型的诸多因素 ,并进而分析了在后威权时期韩国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亚政治"与"新社会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政治学视角的"亚政治"概念作为对"新社会运动"的解读范式.认为随着社会发展,政治主题、政治形式都发生变化;传统以法定政治体系为边界的政治受到挑战,政治体系必须打开自己的边界,吸纳社会中各种资源从而解决变动世界中的政治问题.作为亚政治的"新社会运动"的勃兴也暗示着政治在变迁中继续转型和成长,政治变迁已不仅体现在政治体系内外政治资源与政治信息交往频繁而导致政治体系边界模糊,而且也体现为政治制度、政治结构的缓慢变革和位移.  相似文献   

10.
政治话语是政治行为者政治诉求的载体,政治话语建构是政治行为者重构民众政治认知并取得其支持的重要路径.在台湾的政治变迁过程中,围绕“主体性”和“本土化”话语为中心展开的话语争夺是政治权力斗争的重要方面.台湾的政治话语博弈推动了台湾政治话语谱系的重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了社会大众的政治认知样态,对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显著影响,成为台湾政治板块移动以及政治结构变迁的重要动力源.政治话语建构能力已经成为判断台湾社会中政党等政治行为者政治动员能力时难以忽视的分析维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作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群体重要组织资源的新一代党外知识分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外知识分子的新一代代表性人士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越来越发挥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一代代表性人士的政治素质影响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作为;培育和引导新一代代表性人士是培育、传递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这项宏伟工程的一部分;新一代代表性人士在建构健康市民社会过程中具有双重功能,而健康发展的市民社会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12.
唐朝前期的农田水利事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前期 ,由于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以及政府的重视 ,各地的农田水利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而水利设施的兴修和灌溉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下 ,农田水利事业远没有发挥所能达到的更大效能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对象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现实紧迫性;要立足教学内容的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要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创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执政党的合法性资源是指那些能提高民众对执政党认同的各种要素.合法性资源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意识形态的资源、政治层面的资源和经济层面的资源.建国60年来,随着执政能力和外部因素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获得新的合法性资源的同时,也伴随着合法性资源的流失.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合法性资源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政治合法性资源的不断获得与流失的交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努力维护既有的合法性资源,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开发新的合法性资源.可以说建国60年来中国产党执政的历史进程也是对自身合法性资源不断维护和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红塔集团的核心企业玉溪红塔烟草企业的发展,不仅为云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玉溪社会、政治、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曾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一个谜"、"红塔现象"、"红塔山之路"、"玉烟增长方式".正是这种模式,为玉溪社会消费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极大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玉溪社会政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的公正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正观;社会主义公正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的统一、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政治与经济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根本利益与基本权利的统一.必须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必须保证人民的经济权利不受侵犯;必须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社会主义的公正观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又要实现人民的政治利益;既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又要遏制非公有制经济侵害社会利益的消极作用;既要维护投资者的合理利益,更要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利.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评价中国安全生产现代化水平和所处的阶段,拟采用社会系统原理和现代化理论,将其分解为安全生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大子系统的现代化及其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量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安全生产现代化水平目前正处于中级水平的重要转折时期,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安全生产现代化要实现高级水平,尚需较长时期,需要进行结构性安全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合力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18.
民国精神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并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种精神理念,它不仅包含资产阶级革命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同时还兼具反帝反封建思想及民主共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民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乃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整合力量。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变迁中的大流动,农村政权组织体系间的不协调,农村理性民主意识的不强,带来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难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整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开端和基础。必须解决好新难题,选择好路向,稳步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廉洁党风的形成,是多种社会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那时全党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的思想风貌;毛泽东等开国元勋的言传身教;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制约等。深入探讨这一问题,能够使我们从历史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主观自觉与客观制约、思想道德教育与民主法制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后者是根本。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党风和廉政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