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钧 《东岳论丛》2023,(6):28-41+191
母题学和叙事学带来的穿越思维有助于破除赵树理作品的“两极阅读现象”,有助于确立赵树理小说经典在中国现代叙事学建构过程中的地位与意义:《小二黑结婚》不仅隐含着赵树理对乡土中国的寓言省思,也为“人民文学”提供了新农民、新农村、新社会的想象母题;它不仅是赵树理“民间文学正统论”的创作实践,而且以“新评书体小说”的文体试验、“文腔革命”的语体创新、“细节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等为中国现代叙事学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和孙犁均是延安文坛的代表作家。与“五四”一代作家相比,他们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文学自身的传统。在创作主题上,他们坚守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一脉而来的道德伦理和性情本色。在艺术方式上,赵树理主要将传统的话本评书资源纳入小说创作的现代建构;而孙犁则将古典诗词散文的审美格调和韵致作为小说创作的内在诉求。不同的路径选择带来了两人不同的命运变迁。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40—70年代,还是80年代至今,对赵树理小说评价的差异主要源自于对文学现代性的不同理解。赵树理小说反映出的现代性问题并不单是五四文学现代性中的问题,也不单是毛泽东《讲话》影响下的解放区文学、50—60年代当代文学现代性中的问题,而应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变中的现代性问题。赵树理小说是在对中国小说艺术传统资源的现代择取和转化中,在对五四启蒙价值的继承和在对农民现实生存问题的关注、对乡村本位价值立场的坚守中,实现了中国小说的现代性本土转化。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反封建内容与反帝抗日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认为,赵树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创作(即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与反帝抗日的时代中心任务关系不大;也有些人片面强调赵树理小说的反封建意义,而对其作品反帝抗日的社会功能一字不提。其实,赵树理在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不仅具有反封建的意义,而且也具有反帝抗...  相似文献   

5.
比较赵树理和汪曾祺小说艺术风格,指出二者虽均系中国味的小说,但其风格迥异,并从文化的大视野探讨二者小说风格形成的根源,考察赵树理小说的入俗美和汪曾祺小说的素朴美在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等层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白春香 《晋阳学刊》2008,2(2):104-108
小说创作的终极目的在于与读者的交流,通俗才是小说的本质特征。赵树理小说叙事是一种自觉地和它的读者进行叙事交流的创作活动,努力和隐含读者进行有效的叙事沟通是其创作原则。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赵树理小说终于实现了“五四”以来一直倡导但终究没有实现的文艺大众化。赵树理小说对通俗的自觉追求和实践超越了“五四”小说,还原了小说通俗的本质特征,从而对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纠偏作用。我认为,这一点正是赵树理小说叙事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7.
东邻日本,研究、介绍、评论赵树理及其作品,已进行了三十多年。他们对赵树理小说的分析,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探讨品评,对赵树理作品文学语言的研究,以及出版的关于赵树理的条目和最近发行的赵树理评传等等,已发表的不下五、六十种。他们关于赵树理的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赵树理作品的思想倾向和美学价值,赵树理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的种种原因,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研究和结论,其中虽有和我们不尽相同或有本质差异之处,但是,日本研究我国现代文学的专家、教授,赵树理小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文坛上“现实主义”的话题日渐升温 ,当我们重读“十七年文学”中所谓现实主义优秀之作时 ,却惊诧地发现 ,不少作品中缠杂了许多非现实主义的因素。其中让人从情感上最不愿接受的便是赵树理———这位曾用生命去维护真实、充分体现出现实主义精神的硬汉 ,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非现实主义因素。在肯定赵树理对现实主义创作所作贡献的同时 ,我们有必要对他作品中的非现实主义因素进行剥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一些探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赵树理对农村题材创作的贡献是独到的 ,这不仅表现在他话本小说形式的运用上 ,而…  相似文献   

9.
白春香 《晋阳学刊》2005,(2):110-114
赵树理的小说在借鉴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拟书场格局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扬弃了白话小说中程式化的格套,同时又吸收了“五四”小说中“作者化身“的叙述方式,从而创造出一种新颖独特的隐含书场格局的叙述模式。赵树理之所以要创造这种叙述模式,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古典小说中已延续七百年的“说书人”叙述者已经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朱庆华 《晋阳学刊》2005,(4):119-121
赵树理在当代文坛的冷场,既有来自批评家、作家、读者的客观原因,又有来自赵树理的读者定位、文学价值观等的自身原因,科学探究"赵树理现象",对于良性文学市场的培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论赵树理笔下人物形象的文化底蕴刘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无疑是拥有最多的农民和一般劳动群众读者的作家,这一显著的社会审美现象,确立了他在文坛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而吸引广大读者,并为之带来极大声誉的,首先得力于他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这些...  相似文献   

12.
以完整自足的乡村社会隐喻系统为参照,对赵树理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进行细致的叙事学分析,可以发现赵树理将"农民生存"与"农村革命"两种话语形式糅合在一起互动互融的内在理路.此举并不仅仅是以社会变迁直接验证文学流变,而是力图从小说艺术发展中透视某些社会变迁在文学领域的再现或表现,以及某些文化因子的变化,使小说内部与外部的阐释得以契合相通,进而探寻赵树理笔下"农民中国"图景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13.
童年经验对赵树理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形成了赵树理固执的难以更改的生活习性 ,导致赵树理小说创作更加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  相似文献   

14.
赵树理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这是赵树理艺术风格的的一个重要特点,深入研究这一特点,对于正确评价赵树理小说的成就,总结其创作经验,都是很有意义的。(一)喜剧是四种主要美的现象形态之一。它“以纠正为目的,来暴露人类丑恶和可笑的一面”。(哥多尼语)用笑的方式“来启发心灵,提高感情,从而克服野蛮、愚昧,在社  相似文献   

15.
朱庆华 《学术论坛》2004,3(3):121-124
鲁迅与赵树理都对现代文学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们都是里程碑式的文坛巨匠,都义无反顾地张扬文学的功利性,都专心致志地为农民立传画像,分别创作了理性观照下的悲剧与团圆。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独特的“问题小说”创作观 ,既导致了赵树理在当年的轰动 ,又注定了赵树理在当下的落寞。这一创作经验启示人们 :只有既书写历时性问题 ,又臻于艺术胜境的文学 ,才有可能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延续了“五四”问题小说的创作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注重现实人生的切实方面的创作姿态,把“问题小说”作为他实现其使命意识的最佳方式。文章在提出问题的性质、问题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方面对赵树理与“五四”问题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调整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点。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流变的深层动因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善于讲述故事。莫言讲述故事吸收了西方现代、后现代小说的技法,具有后现代小说的前卫性,这是他区别于赵树理的地方。莫言讲述故事继承了中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具有中国文学的本土性,这是他区别于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地方。莫言讲述故事还融入了他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彰显了他卓越的讲述故事的才能,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特别是他的近期作品更加凸显了叙事文学的述说性,规避了刻意的写景状物和人物刻画,这也是他区别于鲁迅、沈从文的地方。莫言正是凭借他讲述故事的独特性、前卫性和本土性,赢得了世界文坛的尊重。  相似文献   

20.
近读李士德同志新作《新潮与小说创作论》(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颇受启发。士德同志从事文学研究多年,他是全国研究赵树理的著名学者之一。他写的《赵树理年表》、《赵树理忆念录》等专著,获得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他又是《赵树理全集》编辑之一。没有想到他在专题研究之余竟写出如此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理论著作,尤其是从思潮角度论述小说创作的专著,这在国内还不多见。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