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日两国古代社会都曾存在一个士人阶层,并且共同拥有儒学这一文化土壤。从"仁、义、忠、孝、勇"等儒家道德规范对中国士人与日本武士的人生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进行探讨,指出中国士人信奉的是道,道义高于王权,捍卫道义是至高无上的使命,讲究志同道合,道不同则不相为谋,相反,日本武士讲究对天皇和主君的效忠,且将之与"义"(即情义)联系在一起,对主人尽忠,珍惜武士名分,崇尚勇武。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义理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经过查阅、对比中日两国历史文献,得出结论:日本早期义理的意义仅仅拘泥于经书中的字句解释,并缺失了儒学典籍中个别意义。宋学义理作为哲学概念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的儒学家为了寻求治理武士社会的理论依据,给武士社会创建精神支撑,将义理巧妙地改造成为武士社会主君与武士之间的伦理观基础,江户时期以后,义理进一步深入到町人阶层,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意义,逐渐演变成人伦学概念。  相似文献   

3.
武士道作为武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既是幕府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又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涵盖了伦理文化、军事文化和政治文化。要弄清武士道的真实面貌和本质,武士道的伦理道德、战争精神和统治思想缺一不可。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理想化的武士道主要是伦理道德范畴的武士道,特别是从者对主君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非完整的武士道。  相似文献   

4.
从平安时代中期到江户时代末期,武士在日本历史舞台上活跃了1000余年,武士道作为武士阶层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一直指导、制约着武士的思想和行为,并经历了行动、制度到理论的发展阶段。然而,到了近代,武士道不仅没有随着武士的解体而走向消亡,反倒演变成日本民族的信仰道德规范,并被军国主义操纵和利用,成为典型的“杀人之道”、“侵略之道”。  相似文献   

5.
平安时代末期出现的切腹行为,到了镰仓时代逐渐成为武士的一种自杀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切腹行为已经深深的植根于日本社会,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日本人的生死观因其异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死观而引起许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本文将从两者的起源、发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明治政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体制的终结,伴随着支撑武家统治的武士阶层的解体,武士的社会身份和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作为武士之实践伦理的武士道在明治思想史上主要表现为士魂的武士道、皇道的武士道和基督教徒的武士道,井上哲次郎则是皇道主义武士道的典型代表,他通过建构近代日本的国民道德使武士道重新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7.
切腹是日本武士独特的自杀方式,在外人看来残忍、血腥的切腹行为,却成了日本武士心中最壮绝、灿烂的死法,犹如片片飘落的樱花般凄美动人。明治维新后被军国主义所利用的武士道,也为日本的对外侵略为虎作伥。  相似文献   

8.
《平家物语》中插入了大量《史记》、《汉书》等中国史书中的豪侠义士的故事。作品在引用中国苏武故事的同时,也对它有所改造。这是因为苏武的身上不仅有着许多与日本武士相同的地方,如忠孝、勇武,也有与之相异之处,那就是日本的武士比中国的武将更讲究风雅。《平家物语》的作者用苏武的故事分别比照日本武士康赖、兼康和维盛,有力地突出了中世纪日本武士身上所具有的忠孝、勇武、风雅的武士道精神。  相似文献   

9.
作为日本武士的必修之书,《叶隐闻书》在日本历来受到广泛的推崇和传播,该书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武士道文化也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诚然,武士道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该书所提及的武士道准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价,以期对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级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其作为历史范畴,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最初它只是以武士生活习惯为基础的行为准则。到了江户时代,山鹿素行等儒学家,以中国的儒学理论为指导,把儒学中的"道"作为哲学基础,构建了自镰仓时代以来一直都缺乏理论性的武士伦理,使传统的武士道发展成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士道,成为武士阶级的主要生活指导原理。  相似文献   

11.
武士道的核心德目之忠义,要求武士"勇猛无比"地、彻底地、盲目地、"无分别"地对君主尽忠.其本质正切合了日本军国主义之需要,使武士道精神成为"皇军"勇猛无比"之"军魂"及日本军国主义者所谓"大和魂"的支柱性理念.武士道之忠义的彻底完成及其军国主义化,无不从日本禅获得巨大的原动力及理论支持.这是武士道与日本禅之最本质的内在关系,也是两者密切关联之最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也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生死观是武士道精神基础和精髓所在。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决定了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武士道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考察并阐述日本武士道的生死现,以进一步理解武士道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3.
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也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生死观是武士道精神基础和精髓所在。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决定了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武士道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考察并阐述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以进一步理解武士道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历史传统是影响其发展、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中国的儒士教育,武士教育是古代日本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教育,对日本的教育传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武士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它与中国的儒士教育传统存在很多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中的积极因素是导致日本教育近代化进程快于中国的重要原因,而一些消极因素则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为害东亚和世界的渊薮。对此,应该严格加以分析与鉴别。  相似文献   

15.
日本武士这一社会角色出现于平安时代中期,在平安后期势力迅速壮大并取得政权。自镰仓时代至19世纪中叶的江户时代末期,武士政权在日本历史上持续了近700年。贯穿武士社会的伦理思想即武士道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战国时代以前,武士道主要表现为"恩"的社会意识,战国时代表现为"生"与"死"的社会意识,江户时代则表现为"敬"与"诚"的社会意识。无论哪一阶段,武士道思想的极端性都是昭彰醒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刀剑信仰与日本人的武力崇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原始神道把剑作为神体加以崇拜 ,形成早期的刀剑信仰 ,这是日本人武力崇拜的开始。日本中世以后 ,武士的产生和武士道的形成 ,使日本人的武国观念得到强化。近世末期 ,民族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急剧膨胀。近代以来 ,随着军国主义的产生 ,武士道精神和武力崇拜观念恶性膨胀 ,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7.
日本武士这一社会角色出现于平安时代中期,在平安后期势力迅速壮大并取得政权。自镰仓时代至19世纪中叶的江户时代末期,武士政权在日本历史上持续了近700年。贯穿武士社会的伦理思想即武士道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战国时代以前,武士道主要表现为“恩”的社会意识,战国时代表现为“生”与“死”的社会意识,江户时代则表现为“敬”与“诚”的社会意识。无论哪一阶段,武士道思想的极端性都是昭彰醒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七剑》在故事主题、七位侠客的形象塑造、斗争策略、讲述战争中的爱情四个方面参照了经典影片《七武士》。同时立足于中国的武侠文化,在侠士与村民的融洽相处、侠士的独立人格、抨击恶势力的刻画上有所超越,使《七剑》成为一部典型的武侠电影,也彰显了中国侠客和日本武士文化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9.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尤为深刻,同时也影响着日本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本文通过对武士道精神的研究,论述其对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国民性的形成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及国教神道教等有很大的关联性,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研究日本国民性形成的原因、表现,对于学习日本历史,了解当今的日本社会,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