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代隐逸诗人寒山子的310多首诗,按内容可分为自叙诗、风俗诗、隐逸诗、道教诗、佛禅诗五类。其中佛禅诗150余首。佛禅诗又可分为佛教劝戒诗和禅悦诗两类。禅悦诗细分又可分为禅语禅典诗、禅理诗、禅悟诗、禅境诗和禅趣诗五种。禅语禅典诗直接以禅家语录、禅宗公案入诗;禅理诗和禅悟诗则表现诗人对心为宗本、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理解和体悟;禅境诗和禅趣诗是以诗寓禅,或以禅入诗,以诗境表禅境,以诗心会禅心,在山林景色的描绘中蕴含禅机禅趣  相似文献   

2.
《诗经》诗并非指《诗经》一书中的三百篇作品,而是指后世在诗歌创作领域形成的以《诗经》为核心题材的诗作。依据创作宗旨与表现形态的差异,可分为集《诗》诗、《诗》事诗与论《诗》诗三类。集《诗》诗的出现是引经之习、用典之风、拟古之作三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造成的。《诗》事诗的内容或是吟咏《诗经》一书,敷衍其篇章意旨,或是铺叙读《诗》所感,颂扬圣人之心,还有续补六笙诗之作。论《诗》诗的内容则或是专论《诗经》之技法特色,或是偏重以《诗》为法,阐述诗学原理。三者共同构成了《诗经》文学影响的一个具体层面。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晚年二次罢相、退隐钟山后,创作了大量禅诗。这些禅诗主要表现在以禅典入诗、以禅理入诗和以禅趣入诗三个方面。其中禅趣诗最能代表王安石禅诗的成就,具有取境小巧、造语精工,善用譬喻、问句及诗风清雅、诗味含蓄等独特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知识分子与科举结缘以觅取社会声誉和政治出路。唐代出现大量与科举直接有关的诗歌,如赴举自述诗、登科抒怀诗、下第志感诗、送人赴举诗、贺人及第诗、慰人落第诗等,本文将其概言为科举诗,并透过科举诗分析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化心态以及唐诗的一些构思规律和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6.
辨"诗"     
诗 ,是一个不断流变的概念。从广义的“文化之诗”演变成狭义的“文学之诗” ,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诗言志”的“诗”与“诗缘情”的“诗 ,本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诗。文化之诗借用了古歌的形式 ,传达的是规范和禁忌、法度和礼仪 ;《诗》是古歌与文化之诗的合流 ,它利用弦歌讽谏来履行其政治使命 ;而文学之诗则是个体意识和文学意识觉醒的产物 ,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狭义之“诗”  相似文献   

7.
《乐记》的引诗存在着用《诗》和用诗两种情形,前者是对《诗经》诗句的直接引用,后者与诗的音乐功能密切相关。两种情形各有其特点。人类的类比思维方式,诗、乐、舞的三位一体,周人的礼乐文化观念以及社会对诗的广泛需求,是形成《乐记》用《诗》与用诗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西周是重“声”的时代,其时《诗》是诗、乐、舞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诗》的文字内容附着于“乐”而存在,并根据礼仪被用于贵族宴享。“乐语”可被视为最早的《诗》评文字。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在导致《诗》乐分流的同时,《诗》的礼用旨归亦受到破坏。对《诗》的应用不再依礼而行,赋诗断章成为潮流。赋诗断章虽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同时亦给了《诗》以重新阐释的空间。孔门说《诗》由此而出,孔门学者用《诗》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开启了用《诗》解决现实问题的传统;“兴”这个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孔门学者重联想譬喻的解《诗》方式。用《诗》与解《诗》是他们对待《诗》的两种基本态度,早期儒家的《诗》学体系即由此建立。  相似文献   

9.
《左传》引《诗》范围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277条言《诗》可以分为“赋诗”、“诵诗”、“歌诗”、“言语引诗”、“作诗”、“泛称诗”六类,其中“赋诗”、“诵诗”、“言语引诗”皆属引《诗》;“歌诗”的一部分属于引《诗》,一部分不属引《诗》;“作诗”和“泛称诗”皆非引《诗》。界定《左传》引《诗》的范围,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其学术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佛教对王维的影响是思想方法的影响,是看待宇宙、人生的眼光。在王维优秀的禅意诗中,禅意是这种智慧的体现,而不是在佛理中去寻章摘句,或在诗行间去阐发佛道。王维诗的妙悟,亦即诗的审美观照过程,借用禅悟的方法,最终得到的仍然是诗,是诗的妙悟之境,是诗美的实现,而不是以诗为载体,谈玄说道,阐发禅理。  相似文献   

11.
韦庄是晚唐五代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家之一。韦氏家道中落,韦庄的祖父辈、父辈未见于史册。根据相关文献史料、家讳以及韦庄现存诗歌推断,韦庄属于逍遥房,为韦应物四世孙的可能性较大;而非韦见素之后。并且考究韦应物夫妇墓志、韦庆复夫妇墓志、韦氏家风等,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载之韦厚复加以质疑,认为韦庆复和韦厚复应为同一人。  相似文献   

12.
韦庄的《又玄集》是《唐人选唐诗》十种之一。它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选了杜甫的诗歌,而且将杜甫的诗歌录在首位;二是所选的杜诗,除《春望》外,其余诗作(《西郊》、《禹庙》、《山寺》、《遣兴》、《送韩十四东归觐省》和《南邻》等)均为杜甫寓居成都或在成都附近所作。韦庄的《又玄集》存在的这两个特点与韦庄对杜甫的推崇及韦庄以"清词丽句"为选诗的审美标准有关。  相似文献   

13.
明代高棅选编《唐诗品汇》,录韦庄诗二十三首。将其与《才调集》《万首唐人绝句》《唐诗鼓吹》《全唐诗》等比勘,发现若干异文,惜前贤时俊多罗列异同而鲜加是非优劣之按断,故文章从其涉及之史地因革、名物制度、文字演变、音韵发展等方面考量,分析异文之间的是非优劣。  相似文献   

14.
试论韦应物元苹墓志与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应物是古代悼亡诗的重要代表。西安出土了韦应物家族的四方墓志,这是我们研究韦应物悼亡诗的宝贵资料。将墓志与韦应物诗相对照,可加深对其悼亡诗的理解,并从韦应物诗集中发现更多的悼亡之作。韦应物悼亡诗的艺术特点深刻影响了苏轼等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清代思想家魏源的诗文创作早已为世人所肯定,特别是他的山水诗歌更受到研究者的注目。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魏源所处的特定时代、他本人的特殊个性以及对山水诗的贡献等几个方面,从他的山水诗歌创作入手进行再次的探讨,力求更真切地了解魏源与他的山水诗歌。  相似文献   

16.
温庭筠、韦庄艺术风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花间词派的沿革说起,分析了温庭筠的词和韦庄的词艺术风格不同的形成原因,进而比较、探析了温庭筠词的"婉约"和韦庄词的"显直"艺术风格,最后指出他们艺术风格的不同,取决于他们不同的生活遭遇。  相似文献   

17.
韦应物作诗博采众长,尤其得陶诗精髓。他成功创立了"韦苏州体",同时又能较好地处理关心国事与寄情山水、心归佛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诗歌传到朝鲜半岛后,受到文人和政府的普遍欢迎。朝鲜诗人赞赏韦应物的吏隐之道和高洁品格,认可韦诗"淡""清""近禅"的风格,并以选录、摘句、注释、比较等方式积极评价韦诗。很多诗人还以效仿、次韵、和诗、集句、引用、化用等方式学习韦诗。虽然朝鲜诗人对韦诗偶有误记,但他们对韦应物的接受乃是韦应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中朝两国诗歌交流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8.
魏野诗体辨     
魏野是宋初著名诗人,关于他的诗,后世多把它归为"晚唐体",但也有人指出其诗"白体"成分.首先从宋初诗坛具体情况出发,结合魏野的生活实际辨别魏野诗风的形成,然后具体从魏野诗歌题材、内容、体裁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辨别他的诗风特点,从而辨明魏野诗歌在体派归属中争议的原因,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宋初诗坛,更好地把握魏野的诗风.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佛禅修养与诗歌创作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是受佛禅影响最深的盛唐诗人,家庭的影响和生活挫折使他越来越亲近佛禅,其佛禅修养不断加深。佛禅修养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形态。从叙述王维一生的佛缘出发,展示王维诗歌佛禅化的艺术形态。王维习惯以一种空静的心灵观照自然,诗中展示出来的多是空灵、清净的境界,又多流露随缘任运的禅趣。  相似文献   

20.
论柳宗元谪居心理空间与诗境构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谪居心态方面探讨柳宗元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主要对柳宗元谪居后与释门的交游方面进行深入考察,探索了其山水诗的思想根源,同时通过与韦应物等诗人作品的比较,阐述其诗歌风格的独异性,从而较为准确与深刻地把握住柳宗元诗歌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