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P2P技术尤其是目前嫁接云计算的应用,使网络意识形态在内容、形式和具体的传达方式上都表现出更多的复杂多元性.中国要防止其他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入侵,除了政府管控外,还必须努力提升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在互联网的吸引力和自觉认同力,即必须努力契合互联网技术特质,完善和创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注重虚拟网络中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社会的有机契合,增强网络媒介下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对话意识,在全球化、多样性的网络意识形态生存和竞争中,努力争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的信息制胜权.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相关关系与混杂性的凸显,海量信息与交换方式的多样化等替代了因果关系,弱化了精确性、客观性以及真理的唯一性,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模式和交往方式,消解了人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不仅如此,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各种自媒体的发展,为多元思潮、多元文化和多元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竞争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及其安全带来了很大挑战。认真研究大数据产生的影响,强化意识形态观念,利用大数据及各种新兴媒体与互联网,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和引领多元思潮、多元文化和多元意识形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与指导作用,为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是一项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依托新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在追求个性化网络生存的同时,又在不断建构风格与功能各异的网络社群,形成了以个体群体化和群体个性化复杂耦合为典型标志的网络圈群化现象。网络圈群化源于主动构筑和被动构筑的综合作用,正在不断构建公众网络集体生活的新样态、新图景,也在持续为各种社会交往营造新载体、新空间。网络圈群有利于全社会的关系聚合、信息交流和情感传递,给公众带来了高效、便利的交流机制,但其内蕴的封闭性、同质化、排外性等特征也暗含着诱发不良社会舆论乃至意识形态风险的潜在威胁。相关风险主要表现为因圈内意识形态倾向难以准确把控而造成的对外遮蔽风险、因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深度融入壁垒而造成的交互区隔风险、因圈内不良思想动向难以及时化解而造成隐性传播风险和因圈内观点极化进程难以有效避免而造成的同质共振风险等多种样态,亟须通过立足网络圈群生成与演化规律推进科学引导,统筹法律、制度和道德等维度综合治理作用,协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深化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双向赋能等举措加以辩证施策、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4.
议题设置是研究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切入口。在网络空间多元意识形态较量的过程中应当明晰"议题设置"的内涵,既要看到议题设置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过程中的应然价值,也要看到议题设置视域下,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存在着实然博弈,即多元化、具象的议题设置与一元化、抽象的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膜,借助热点、争议的议题传播西方思想造成网民信仰认同的失序的问题,发布"历史虚无主义"的议题破坏网民主流、共识的历史结论。所以需要在把脉网络意识形态中理清议题设置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5.
分析指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石,作为新生代大学生日常生活重要场域的新媒体因其传播去中心化、网络话语差异、反面信息滋生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为此,必须维护好新生代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牢固掌握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与话语权,与时俱进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根据新生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方式,培训与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提升新生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将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新生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6.
“饭圈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形态,在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加持下乱象频发,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的冲击。“饭圈”乱象盛行的生成逻辑离不开青年群体心理需求的外显与异化、资本增殖的天性与演绎、技术异化的存续与变迁以及西方霸权的延续与拓展等相关因素。“饭圈”乱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严肃性、权威性、辐射性、约束性、稳定性五个方面产生冲击。因此,肃清“饭圈”乱象,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亲和力和影响力,同时打造理性的青年队伍,推动“饭圈”乱象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强调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工作,必须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目前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因素有,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束缚;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意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冲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干扰;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场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调研11所国内高校,分析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结果显示:在被调研高校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总体认知效果较好,但是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尚未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四分之一的学生无法自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此,高校需要坚持中国特色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基本原则,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阵地,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沿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才队伍、网络技术人才队伍和学生社团政治引领人队伍三个维度,构建起“一体两翼三维度”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向现代性的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了认同的诸多困境,如认知碎片化、认同断裂性、价值理性物化、虚假认同等,这些困境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陷入危机。意识形态认同呈现多元化趋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逐渐弱化,从而出现"非意识形态化"现象。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转型冲力和现代性条件下自我本体安全缺失构成了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困境的内潜性原因。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外在"教化"向"内生"认同转变,是摆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没有终结。在宽松的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的冲突依然存在。跨境交流的网络信息、宣泄情绪的网络舆论以及形形色色的网络思潮正行使着意识形态的功能,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优势。为此,应运用新的知识、技术、文化条件,以科学的信息预警维护网络主权,以有效的舆论疏导赢得网络认同,以多样化的红色文化传播拓展网络阵地,以文化力、传播力和感染力的提升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渗透功能。从而建构全方位的风险防范机制,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下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资源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对党的政治权威造成冲击,进而影响民众对党意识形态的认同;网络发展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发挥党意识形态导向作用的难度加大以及党原有的意识形态资源开发方式与网络时代不适应。网络时代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资源建设要做到:维护和提升自身的政治权威,提高民众的认同度;打造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阵地,增强党意识形态凝聚力;增强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发挥党意识形态的导向性作用以及坚持柔性化的资源开发,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场域,并为其带来了与网下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但网络的虚拟、开放、自由等特性,也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陷入三重困境,即网络的虚拟性模糊大学生的认知认同、自由性离散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开放性解构大学生的行为认同。为此,可通过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引领力、凝聚力来深化大学生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3.
媒融万物、人机共生、虚实交融的智能媒体正深刻改变着党发挥思想引领力的格局和模式。因此,在新的时空环境下,不断保持和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对于提高党管媒体成效、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优化社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然而,技术变革是把“双刃剑”,智媒技术的更迭也不可避免地使党的思想引领力的效力发挥面临新挑战,具体表现为数字致瘾侵蚀主流话语权威、算法操纵引发边缘化隐忧、信息茧房冲击社会价值共识以及网络圈群阻滞主流价值传播。为此,可以从重塑智媒传播环境、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培育主体智媒素养、突破网络圈群壁垒、调适媒体传播话语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智能媒体时代党的思想引领力。  相似文献   

14.
融媒体时代,增强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网络民族主义与网络民粹主义的蔓延、大学生参与政治观念与方式的改变等。“泛媒体化”背景下,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多元化的传播路径、融媒体的传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难度系数。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在实践中把握政治认同的基本规律,围绕新需求、新传播、新模式搭建“横到边、纵到底”的融媒体实践育人平台,提升高校主流传播的有效“供给量”,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络社会”的自我存在样态、社会关系样态及主体间互动样态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意识形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新样态。“网络空间”作为具有鲜明主权特征的虚拟化“第五空间”,亦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而话语权的争夺是核心内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正演化为全球性安全议题,成为国家安全的新疆域。我国正面临着由网络社会虚拟化无界性特征而衍生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控制着互联网的“制网权”和“制信息权”,挤压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网络负面信息呈放大效应、网络舆论引导力式微,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面临压力。因此,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基于互联网生长生存的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多维性、长期性、隐蔽性和全局性等特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威胁来源于网络文化、网络舆论和网络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厚植网络文化,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引领网络思潮,巩固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网络已经成为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空间复杂性、引领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客体积极性、引领方式方法缺乏实效性、引领资源整合力有限,不能完全形成引领合力等尚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研究认为,大数据方式契合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大数据精准捕捉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二是大数据及时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兴趣点,三是大数据链接整合网络意识形态资源点,四是大数据融入新时代大众"网络"生活圈。因此,应用大数据思维及其方法可以在以下四方面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一是提升引领主体的引领能力,通过树立大数据意识、主动学习大数据技术、善于应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引领主体能力;二是激发客体参与引领的动力,通过优化意识形态引领决策机制、提升意识形态引领的动力机制、优化意识形态引领的协同机制来激发客体动力;三是汇聚全面思想引领合力,通过精准捕捉网络燃爆点、精准识别网民兴趣点、精准把握网民诉求点、主动融入网民生活圈等汇聚引领合力;四是增进思想引领过程效力,通过树立共享共治的大数据整合资源理念、开发合作共赢的大数据共享共用平台、实施大数据网格化资源管理整合机制等增强引领效力。通过以上四个方面,以此有效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相似文献   

18.
网络交往是基于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兴起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同于现实交往时的一些特殊性:在时间上表现为超现实性,具体表现为随时性、即时性与时间个性化管理等;在空间上表现为异域同场性。网络交往时间的超现实性和网络交往空间的异域同场性,形成网络交往的特定时空统一体,并呈现出错时空交互性特征。网络交往错时空交互性,是指人进行网络交往时能够在时间和空间非同步构成的统一体中相互交流、互动从而发生关系的特性。它大大提高了人的自由度,但也给人带来诸多不自由。应通过加强网络交往主体的自我意识教育,加快互联网等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网络交往自由的制度建设等,规制网络交往产生的不自由,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空间中,微博的政治功能日趋凸显。但就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来看,似乎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正确地引导微博发展,及时转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不断深化和拓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争夺主战场的今天,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更好凝聚社会共识,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培育,也关涉国家安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指在网络空间中说话的"权力"和"权利",更侧重"权威"意义,表现为对网络舆论的持续稳定的影响力、支配力和凝聚力。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需要从话语生产开始,经由传播与扩散、聚焦与整合等过程,实现广大网民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和自觉支持,进一步使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网民思想和行为产生引领力和控制力。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节点与因素,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