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芮教授 ,听说您初中毕业就下乡一直到恢复高考才回到大学念书 ,而且学的数学专业 ,后来读研究生时却是工业经济专业 ,您觉得这样的一个经历对您后来的学习以及研究有好处吗 ?●严格地说我初中也未毕业 ,因为参照过去初中毕业的要求 ,数学不可能仅仅学到一元一次方程就为止的 ,但那个时候就是如此。说实在 ,当时被数学系录取我根本没有想到 ,因为我没有报过这个志愿。然而 ,今天来看数学的学习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学数学不仅使我的思维逻辑比较清楚 ,也使我有了比较坚实的数量分析的基础 ,我认为学好管理与学好经济是一样的 ,都需要很好的数…  相似文献   

2.
○白教授,听说您高中毕业以后就下乡,一直到恢复高考才考入大学念书,大学学的是政教专业,后来读研究生时学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能否谈谈您是如何走上经济学这条道路的?●走上经济学道路对我来讲,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中学时代,我就一直希望能当老师。恢复高考后被录取到陕西  相似文献   

3.
袁教授 ,您是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专家 ,从您的求学经历来看 ,您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经济学的系统训练 ,并以运用西方经济理论来研究中国实际经济问题而著称。在您的求学生涯中 ,您的前后两位导师是否对您的学业产生较大影响 ?请扼要地介绍一下您的求学轨迹。●我是 1 975年高中毕业的 ,毕业后曾在一个汽车修理厂做过临时工 ,也作为知识青年下过乡 ,深知工人、农民的生活疾苦 ,对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 1 977年恢复高考 ,我被杭州大学录取 ,成为“文革”以后最初一批学经济学的学生。今天看来 ,这一批学生在经济学求学的道路上 ,走…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原籍是山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县),家庭是农民。父亲和叔父幼丧父母,家里贫无立锥之地,被迫逃到济南谋生。经过艰苦奋斗,叔父终于在济南立住了脚。我于七岁往济南依靠叔父,在那里上小学、初中和高中。1930年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外语系。1934年毕业,回济南任母校济南高中国文教员一年。1935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是年秋赴德,入哥廷根(G(?)ttingen)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付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我走上现在这样一条道路,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我很早就  相似文献   

5.
去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恰是我以务农10年的知青农民身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开始"三农"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的30周年. 我是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60年风风雨雨.1966年高中毕业正赶上文革动乱年代.1968年作为知青在宁波农村插队务农10年,切身体味了"左"的思潮,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公社模式、城乡分割二元结构带给农民的痛苦与无奈,也让我对农民有了极其浓厚的感情,打上了深深的农民的烙印.作为旧体制中最受折磨的农民群众的一员,我自然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由衷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  相似文献   

6.
李羲一老人家是在延边工作多年的朝鲜族老干部,历任延边州委机关的文教宣传部门和报社、大学等单位领导职务。我是1974年到延边大学工作,当时他任延边大学党委书记,对我们年青人热心关怀,积极扶植,我对他老人家由衷敬仰。随着时光的流逝,迎来了李羲一老人家八十华诞,值此聆听他老人家讲解撰写出版《艰难的旅程》的经过,由于此书是用民文出版,我又请人翻译了部分章节,通过认真拜读,使我感慨多多,受益颇深。著书立说往往都是对经历和经受坎坷的认识和升华。曾记得1962年毛泽东同志在七千人干部大会上讲话时,引用了史学家司马迁说…  相似文献   

7.
蓝益江 《东南学术》2000,(4):114-119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相当之大 ,以至成为我的座右铭。我生于山区 ,长于农村 ,高中毕业后去插队当农民 ,然后又当测绘工人 ,漫山遍野地跑 ,不停地在爬山。当我步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大门之后 ,我以马克思这句名言来激励自己 ,去攀登一座座高山。一在动荡的“文革”之后 ,我有幸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上了厦门大学经济系 ,就读于王亚南先生执教过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对此专业的选择应缘于我插队的经历。在中学时期 ,我的兴趣在…  相似文献   

8.
哲学反思之路——孙正聿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先生 ,听学界朋友说 ,您在 1 96 6年高中毕业时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哲学专业 ,1 977年恢复高考时您的第一志愿又是哲学系。您为什么会如此执著于哲学呢 ?●我在中学读书时总是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 ,特别是喜欢各种作品中的深沉的思想以及思想家的传记。记得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 ,“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科学”。或许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我特别向往哲学 ,并在高中毕业时报考了哲学系。可是就在临近高考的时候 ,“文革”开始了。在 1 96 6年底到 1 96 8年底两年间 ,由于既无学可上 ,又无工可做 ,我便自己大量阅读了那时…  相似文献   

9.
○刘先生,与现在一直读书、生活在校园中的青年学者不同,你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年轻而经历复杂”,年龄不大时就把中国跑得差不多了,这种人生经历与你的学术研究有什么关联?●是的,与一般的同龄人相比,我的经历的确比较复杂。我出生在河北省曲阳县,但很小我就跟随父母所在的铁三局三处———一个铁路施工单位,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潼关、太谷、晋城、黎城、虞城、兰考等地生活过。在河南读完了中学、大学,又在开封工作了六年。自1993年秋天始,我在湛江师院教了三年多的书,后来又在南京教书,不久前移居上海。这些经历对我学术的影响,主要是有…  相似文献   

10.
往事如烟     
莫砺锋 《学术界》2001,(5):243-244
自从进入大学以后 ,我得到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藏书达几百万册的图书馆和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导师。我的学习过程也比较顺利 ,从本科到博士毕业只用了六年时间 ,现在且滥竽充数地当上了教授、博导。但是如果让我回忆平生的治学经历的话 ,我更愿意谈谈的倒是在农村插队时的读书生涯。34年前 ,正当我即将从苏州高级中学毕业时 ,突如其来的“文革”彻底葬送了我报考清华、当个工程师的梦想 ,随后便是长达十年的插队生涯 :前七年在江南水乡插秧割稻 ,后三年在淮北的一个小农具厂做车工、铸工。在当时的农村 ,有计划的自学是不可想像的。我的意志…  相似文献   

11.
1995年 1 0月 1 6日晚上 ,荣渠大哥参加全国政协视察组到四川视察社会治安情况。我特地赶到成都 ,同他商讨编辑出版纪念父亲罗文谟先生专集的问题。他嘱咐我说 :“该做的事要抓紧时间办 ,不要再拖 ,有些事再拖恐怕就来不及了。”没有想到 ,此后不到半年他就匆匆与世长辞 ,成都一别 ,竟成永诀 !崎岖坎坷的道路  荣渠大哥毕生专攻史学 ,治学道路崎岖坎坷 ,迭遇挫折。四十年代前期他在树德中学求学 ,任课教师罗孟祯先生的教学 ,引起了他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1 8岁那年 ,他读完高中二年级后就以同等学历考入西南联大历史社会系 ,开始了专业性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我与《学术月刊》的交往,可以说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经历,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说起来十分惭愧,我读大学是学机械工程的,后来搞历史是半路出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成分。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南方某城工作,因患病误诊而动了大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几乎送命。后又久治不愈,便回到家乡威海作长期休养。我当时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读书。上初中二年级时,教国文的姜辑五老师是一位饱学之士,每周讲两堂“国学概论”,引起了我对历史古籍的兴趣。以后,历史书籍成了我的主要课外读物。记得大学四年,尽管工科的课程很忙…  相似文献   

13.
章荣君博士在南京大学读硕士时与我是同门.导师把他介绍给我时特别强调了他的家庭出身:农民的儿子,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后来同他在一起时间长了,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和我一样都是师范毕业,在老家的农村中学教了两年书,实在看不到什么前途和希望,就不得不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20世纪90年代,考研确实是一条出人头地的捷径.他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人又很聪明,考研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我考入南京大学后和章荣君能够朝夕相处,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学业上的,还包括为人处事.  相似文献   

14.
古来文史不分家,从来是“亦文亦史”。到后来文史分了,学史的不知文,学文者不知史,主要在解放后特别明显。1955年我来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时,大学分设中文、历史两系,我入历史系,令授“中国史学史”课。我对史有偏好,亦粗知文,然而教出来的学生形成偏枯。毕业后,学生留校任教者能写洋洋大篇的史学论文,而于诗与韵文则从不涉笔,几于不通。  相似文献   

15.
各位同志:我很感谢江苏省政协、民盟江苏省委、江苏省社科院、江苏省社联给我这个机会和江苏父老见面谈心,不是做报告。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去年和今年的工作。去年九、十月间我到吴江县开弦弓村,三访“江村”。这个村子在震泽镇附近。我姐姐费达生21岁时就在这个村子里开办了第一个农民合作的缫丝合作社,既生产,又推销。后来这个合作社被日本人破坏了。我1936年曾在这个村子里养病,到农民家里同很  相似文献   

16.
茅家琦教授祖籍江苏镇江,1952年生。整个小学、中学生活是在江苏泰县度过的。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留校工作。在以后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先后发表了大量论著,成为我国太平天国史等学术领域的知名学者。茅先生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太平天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等职。“史葆华”是南京大学两位博士研究生的署名。 史葆华(以下简称史):茅先生,听说你在大学学的是经济学,后来怎么走到太平天国史研究道路上来了? 茅家琦教授(以下简称茅):我是1947年考入中央大学经济系,1951年毕业后就留在南京大学工作的。大学时代,我就对中国近代史有兴趣。五十年代初,太平天国史研究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加上包括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7.
月有阴晴圆缺——谢冰莹的坎坷爱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夫泽 《船山学刊》2002,(3):96-103
享誉中外的文学家谢冰莹一生的经历是坎坷的,其爱情经历也同样坎坷。本文以翔实的材料来展示谢冰莹的感情生活,使人们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她。  相似文献   

18.
我栖居北京已多年,尽管早就拥有所谓含金量颇高的“北京户口”,尽管可能没有经历不少外地人闯荡京城遭逢到的艰辛和坎坷,但我和大多数漂泊于京城的“外省人”一样,在这座城市似乎依然难觅“诗意地栖居”的感觉。对我个人而言,北京的魅力主要就是她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  相似文献   

19.
闽赣根据地,是在第三、四两次反“围剿”胜利之后(即一九三二、三三年)逐渐建立起来的。我曾生活和战斗在这里好几年。这里广大的群众曾与敌人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每当回忆起这段坎坷曲折的战斗历程和经历的风风雨雨时,我的心情便久久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学以乡土之外的观念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文学想象和叙述,它造成了真实农村图景的遮蔽和放逐,而赵树理的创作是个例外。他既是知识分子又不完全认同“五四”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既倾向于农民的价值观又不是纯然的农民。他的农村书写与农民、革命意识形态之间一度形成良性互动,故其作品被奉为文学经典。后来因他执著的写实立场与当代文艺规范发生摩擦而产生裂隙,最终导致其文学命运的坎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