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革命和战争既改变了社会的进程,也深刻影响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战争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由此产生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文学作品,战争同时也给文学造成复杂的影响,包括战争文化心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因此,对于战争文学的反思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孕育和催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是在对“人”的发现和追寻中开始的。其间,由于中国在20世纪特殊的历史境遇,人的文学的几经偏离,许多时候文学对于“人”的背离甚至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在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背景下,对人的文学的全面回归,一方面,人的文学的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直接带来了文学的多元与繁荣;同时,文学过分的对于人性的“提纯”和人生“照相式”的表现,也使人的文学出现了又一种偏离。因此,在全球化、商品化的21世纪,人的文学将继续努力自觉地关注人、表现人、完善人。  相似文献   

3.
战争是文学最重要的对象和主题之一.从总体上看,战争文学和战争描写从个体、他人、群体、民族、国家、人类等的临界状态透视个体的体验与命运,构成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民族情感认同与人类情感认同、历史见证与心灵见证等复杂的矛盾关系,由此形成战争文学丰富的人性内涵、历史内涵与审美内涵.从战争感觉传达、动感画面创造、生存本能与攻击本能揭示方面看,战争文学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而攻击本能释放、生存智慧开启等则成为读者对之接受和喜爱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人的自然本性、生存环境、社会政治、经济资源、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中探寻中西战争传统与战争观念的异同。可以发现,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即男性荷尔蒙的驱动,中国远古神话和古希腊战争神话都不约而同赞颂生命、勇气和力量之美;从人的生存环境看,从黄河流域繁衍发展的华夏先民自古安于农耕生活,求稳求安而不好战,造就了以防御性为基础的军事传统,而草原的广袤、森林的阴鸷和海洋的辽阔造就了欧洲很多民族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赋予其向外扩张的强烈欲望;从政治上看,华夏先民在民族融合的战争中是以汉民族早熟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文化同化周边的少数民族,而不主动发动侵犯异族的战争,而欧洲的政治版图则变化剧烈,其三千多年的战争历史既是一个弱肉强食、强国争霸的历史,又是一个文化融合、推动文明发展的历史;从宗教信仰看,历代中国都是封建帝王专制的大一统社会,政教分离,宗教无法干预政治,因此,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而欧洲的宗教力量十分强大,甚至可以通过国家的力量发动战争,由罗马天主教发动的历时二百年的十字军的九次东征就凸显了宗教对于欧洲政治的巨大影响;在战争哲学观上,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战争观,对战争取审慎态度,注重战争道德伦理,师出有名,战之有道,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战争的最高境界。西方战争思想比较博杂,早期的基督教战争思想倾向于"慎战",中世纪后期好战思想逐渐抬头,18、19世纪主张以战争解决国家纷争的思想占了上风,直至20世纪下半叶,反战思想才逐渐有了市场。中西战争观的差异在战争审美观上反映为崇德和崇力两条不同发展路径,并深刻影响了中西战争文学创作。以德为先,讲求信义,注重人伦,铸就了中国战争文学崇尚道德英雄的审美特性,而不受伦理道德制约的尚武精神不断强化西方战争文学的非理性,直至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造成人类巨大灾难,战后西方开始超越功利层面反思战争,掀起了人道主义反战文学的创作热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战争书写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核心内容。这种书写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以丁玲、草明等人为代表的充满民族国家意识的战争书写;以陈敬容、萧红等人为代表的注重对现实的沉思默想的战争书写;以张爱玲、苏青等人为代表的关注日常生活的战争书写。三种形态的女性战争书写各有其主要特征和意义,之所以出现这三种书写形态的原因在于:战争对社会生活的重新整合及战争对男女性别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6.
徐亚东 《南都学坛》2011,31(2):53-58
20世纪下半叶的革命历史战争小说创作,伴随时代的变化而逐步走向深化。对革命历史战争的认识上,表现出由革命历史观强调表现历史本质向历史原色转化的特征。在英雄性的开掘上表现出超越革命英雄话语的规约,从文化的视角烛照英雄性和人性因子,同时开掘英雄的世俗性内涵的创作特色。由此使当代革命历史战争小说创作在历史观和英雄性上表现出继承中又有突破与超越的探索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战争是极丑与极美的统一,在大丑中孕育大美。只有正义的战争才可能是美的,并且只有正义战争中的正义的一方才有战争美可言。战争美是社会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战争的美,美在英雄人物,美在智慧谋略,美在沙场景观。战争美是冲突造成的暴力美,是崇高之美,又是悲剧之美。战争造成仇恨,战争文学却要播洒爱的阳光。英雄主义是战争文学的魂魄,理想主义与爱国主义使战争文学具备了强大的精神穿透力,战争文学的阳刚之美鼓荡着人们的魂魄,战争文学还具有"传奇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画出魔鬼的面目与灵魂——简论丘东平笔下的战争马全应战争文学一直是华夏文学的重要一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不无缺憾。我们的战争文学注重对战略决策、战争场景、英雄行为等的展示,而缺乏发掘战争中人的隐秘的深层心理与生命本能的微妙复杂性。战争的酷烈悲壮...  相似文献   

9.
帝王将相从历史和文学的舞台消失而代之以工农兵,曾经是中国当代战争小说英雄崇拜对象翻天覆地的巨变.只是中国传统英雄崇拜之道德至上的原则却没有丝毫改变,改变的是其具体的道德内容和标准.不幸的是,工农兵英雄叱咤风云的历史只是昙花一现,20世纪末,当"人性"、"人的欲望"等成为观察战争人物的透视镜时,"神化"的工农兵英雄就不得不从文学的舞台淡出,由生命的欲望激发而起的"人性化"的战争英雄便开始从历史的远处走来.  相似文献   

10.
苏联战争文学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按时间顺序浅析了战争文学在二十世纪的历史演变,把从四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诠释了战争文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许多欧美作家是以战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他们的许多作品从对战争场面的外在壮烈与残酷的描写转向了揭示战争中人的内心世界,揭示战争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人性的扭曲上.从欧美作家战争文学的创作思想取向、欧美作家战争作品的视角等方面对欧美战争文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当代战争小说表现战争生活中人与人的冲突主要是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是其原则,个别作品虽有出入但从未丧失民族的底线,这是由民族观念所决定的。革命战争小说和南线战争小说处理革命、国家与个人三者利益时,虽也遵循上述普遍原则,但已开始思考其悲剧性内涵。这是战争小说表现这类冲突的新质,预示出战争小说的新趋向。在处理方式上,"联系比衬"与"人物聚焦"是20世纪80年代后战争小说处理战争环境下人与人冲突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作为生活在战乱年代的著名作家,伍尔夫虽较少对战争进行宏观上的全景描述,却从微观视角对战争语境下英国的文化意识、社会观念、家庭生活进行了重新审视。借文学之笔,伍尔夫揭示了战争给英国民众带来的身体与心灵上的双重创伤,揭开了战争神话的虚伪面纱,批判了英国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体系下潜藏的不公与暴力,并对“英雄”一词重新释义,极富人文关怀。一改传统书写中对战争的至爱至恶之描绘,伍尔夫采取了一种独特的、自省式的书写模式,极具艺术魅力与文化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90年代的战争小说,无论是在战火中或战争背景下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肯定,还是对漠视人性的批判;无论是对战争敌方人员身上的人性探寻,还是对我方战士情感与理智的思考;无论是对面临生死困境下人性恶的揭示,还是对人性悖论的展开;无论是文化的审视,还是历史与现实的焊接,都深刻地揭示了人在战争这一血与火的淬炼中所暴露出的正义的、邪恶的、崇高的、卑琐的、理性的、本能的、生存的、欲望的等等复杂的人性内容,显示了作家们在人性方面所作的积极的、深入的、全方位的思考,大大超越了以往战争小说对人性的肤浅理解,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人性描写的艺术水平,也为21世纪战争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质点。  相似文献   

15.
鸦片与战争     
殷秀民 《新天地》2011,(5):13-13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也是中国人不争的史实。因为经历19世纪中期那场战争的侵略和打击之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性质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社会主要矛盾由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国步入了屈辱的近代史时期。  相似文献   

16.
在16世纪法国史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的现象:在大力肯定加尔文学说的资产阶级性质时,有意无意地贬低该学说在法国的信徒胡格诺派。这实质上是把法国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胡格诺战争)割裂开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体在于:一方面忽略了加尔文与法国宗教战争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引起战争的各种矛盾、及介入战争的各派非贵族力量估计不足,从而一般只看到战争前台两大派贵族,特别是两大派贵族头子的活动,对战争中贯族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显然注意不够。当然,两大派贵族内战,确是战争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这次战争是当时  相似文献   

17.
以"性别战争"这一文学母题为关注重心和串联线索,对《雷雨》、《围城》、《寒夜》、《无字》、《青春之歌》、《爱,是不能忘记的》等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以及《等待》、《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世界文学名篇,进行了点面结合的比较和梳理、诠释和演绎。  相似文献   

18.
肖洛霍夫与大冈升平两个作家对战争题材进行了开拓创新,分别经历着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洗礼、磨难的两个主人公在战争进程中具有不同的自我抉择和历史作用,不同性质的战争对于主人公的行为方式、精神性格有不同影响和制约作用。两个作家以各自内涵不同的人道主义思想观照了人在战争中的悲剧性命运及其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小说的“疯癫叙事”历经从萌生、演变、沉寂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缘于作为叙事视角兼叙事声音的“疯癫者”驳杂多面的文化形象及不同于常人的言语、思维与情感体验特征,从“五四”到新时期再到世纪之交,中国20世纪小说疯癫叙事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皆隐秘漫溢出特殊的历史意识。20世纪中国文学疯癫叙事踯躅于对历史的建构、置疑与重构之间,某种意义上,疯癫叙事是窥探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意识的标本与参照。90年代以前,疯癫叙事致力于挑战同时期文学实践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与宏大;世纪之交,疯癫叙事在浓郁的历史虚无主义氛围中,展现出对虚无主义历史意识的审视与过往历史话语价值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20.
试论春秋列国间的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列国间500多起战事,可分为掠夺性、兼并性、报复性、干涉性和争霸性五类。“春秋无义战”之说是以天子至尊为评价尺度而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从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不少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兼并战争,为中华民族高层次的大一统奠定了现实的和社会心理的基础。春秋人并不好战,战争的根源在于国家的严重分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