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证券市场中的重要力量,机构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保持了应有的理性.本文研究发现:总体上而言,我国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量成反比关系.但也有例外:当第一大股东持股量很大或者很小时,机构投资者持股量都很小,机构投资者持股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成倒"U"型关系,表现出理性的选股策略.但是,机构投资者选股时并不关心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盈利能力、风险水平和发展能力等指标.  相似文献   

2.
姜力 《兰州学刊》2012,(4):83-88,186
在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中,深入研究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绩效,有助于促进市场监管和行业创新。文章将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按照流通市值的规模划分为大、中、小三类,借鉴Jegadeesh和Titman(1993)研究惯性现象的研究方法,以机构投资者日持股数据为基础,通过研究机构投资者针对不同规模公司的持股数量和个股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机构投资者针对这三类公司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绩效。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针对规模较大的公司主要采取反转策略,其增减仓行为对个股收益率的影响会持续半年左右;针对中等规模公司,机构投资者在短期内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策略特征,只有在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才表现出反转特征,其增减仓行为对个股收益率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月到六个月之间;而在小公司的投资策略和绩效上,机构投资者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统计意义上的投资策略特征和收益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使用工具变量控制模型的内生性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校正样本的选择性偏差后,该结论依然稳健.就作用机制而言,机构投资者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改善公司的信息环境和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民营企业,机构投资者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更大;此外,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存在差异,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吕沙  郑钰佳 《天府新论》2017,(1):112-118
本文以2010年到2015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考虑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情况下,建立联立方程组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青睐选择财务报告可靠度低而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高的公司,持股后,会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积极作用;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倾向选择财务报告可靠度高且信息披露透明度高的公司,持股后,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可靠度产生消极作用,而对信息披露透明度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股权结构与信息披露关系的研究,国外文献主要是从股权分散、管理层(内部人)持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大股东持股等四种不同类型股东持股比例与信息披露的关系着手。本文针对上述四种具体类别,对相关文献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结果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6.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盈余管理手段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沪深股市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管理层采用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没有监督效果,相反却促进了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程度;而对公司管理层采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具有监督效果。进一步地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仅体现在机构投资者增持组中,而在机构投资者减持组中,没有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这些结论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力度还不够深入,现有的机构投资者对于信息使用和识别的能力可能还很有限。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机构总体持股水平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报酬以及对高管报酬与公司绩效敏感性的影响,检验了机构投资者的监督角色假设。实证结果表明机构持股比例、持股机构家数与上市公司高管报酬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二者也没有显著增强高管报酬对绩效的敏感性。在机构持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机构的消极持股反而使管理主权得到增强,提高了高管的报酬水平。由于持股比例较低以及投资分散化,我国机构投资者并未对上市公司高管报酬起到明显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8.
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以其庞大的资产规模、畅通的信息渠道、专业的投资理念在资本市场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机构投资者究竟是有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还是加剧了资本市场的波动,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的机构投资者,以其庞大的持股规模、通畅的信息资源以及同时同向动用大规模资金的能力无疑会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其理性投资有助于抵消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而其“加大资本市场波动从而谋取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则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可以类比于产品市场“寡头垄断”中的厂商地位,厂商有通过自身优势及彼此之间的“价格联盟”制定产品市场价格获取高额利润的冲动,机构投资者同样有通过自身资金优势增大资本市场的波动,从而获得低买高卖所持有股票等资产最大化投资收益的冲动,这无疑会加剧资本市场的波动.不过,也不能将资本市场波动的责任强加于机构投资者身上,毕竟机构投资者也仅是资本市场中众多参与者之一,其并没有稳定资本市场的义务.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更接近有效市场假说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通过建立博弈模型,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在市场存在泡沫条件时的投资策略,以及存在监管时其投资策略的选择,发现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并不总是维护市场的有效性,可能会加剧市场的波动;进一步,从加强证券市场稳定性角度必须优化机构投资者结构、健全监管体制和法规、强化社会责任以及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0.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深入研究不同性质的非国有资本入股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的影响,利用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的商业竞争类国有企业数据,可以厘清民营、外资与机构投资者股东持股与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非国有资本持股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民营资本和外资持股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倒U型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行业竞争强度负向调节民营资本持股和外资持股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关系,正向调节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倒U型关系;民营资本持股、外资持股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三者交互项均具有协同效应。这些结论为国有企业引入并合理配置非国有股份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陈小先 《东南学术》2011,(5):168-175
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或将导致信息不对称扭曲资产价格,对投资者造成伤害。本文将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加入管理层持股比例指标,建立起上市公司高管持股下的资产定价模型,分析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所造成的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其对资产定价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刘帷韬 《西部论坛》2021,31(5):112-124
IPO抑价现象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但相比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国创业板市场的IPO抑价率明显偏高,不利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IPO抑价是一种在"委托—代理"关系下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行为,风险投资的介入不但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机构的"信息优势"减小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还可以通过"认证作用"减小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而可以降低公司IPO抑价率;联合风险投资是多个风险投资机构的集体行为,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强化风险投资带来的"信息优势"和"认证作用",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公司IPO抑价率;但如果联合风险投资中各投资机构持股份额的差异过大,会弱化"跟随者"的积极作用,甚至产生"搭便车"行为,进而可能会减弱联合风险投资介入对IPO抑价率的抑制效应.以2009—2019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分析发现:风险投资介入能显著降低公司IPO抑价率,联合风险投资介入的公司比单独风险投资介入的公司IPO抑价率更低,联合风险投资中各投资机构持股比例差异的减小有利于公司IPO抑价率的降低;并且,联合风险投资介入的公司比单独风险投资介入的公司有更高的治理水平和资产回报率,因而能更有效地降低公司IPO抑价率.应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力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和避免承销商和风险投资机构的逆向选择行为;创业企业应尽可能选择联合风投形式进行IPO,并理性选择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风险投资机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信誉水平和市场资源配置能力,进而有效降低IPO抑价率,促进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证券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信息披露是其良性运作的基础和灵魂.然而,现行的信息披露制度的运行效果并未达到法律设计预期水平,广泛存在的公众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信息严重失衡,公众投资者信息利用效益较低等现状不利于投资者权益保护及证券市场稳定发展.文章从引发公众投资者信息利用效益低下的原因入手,分析其解决的必要性,从而提出通过第三方证券评级提高公众投资者信息利用效益.基于对证券评级特性及证券评级机构法律地位的分析构建证券评级法律机制,借助市场竞争效应下的证券评级逐步减少公众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提高其信息利用效益和证券投资信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06-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检验发现,尽管2007年、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与股票价格在整个样本考察期间均呈现出比较显著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中的财务信息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价值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经受住了像金融危机爆发这样极端情况的考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日益完善的程度,以及投资者投资理性的增强。同时,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在财务信息价值相关性方面也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者投资机构的快速发展,私募股权投资者在改善企业高管激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双重维度考察股权投资介入对企业高管激励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国内股权投资机构普遍倾向于采用提高薪酬水平和拉大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薪酬差距的方式来实现激励目标,而对于高管股权激励方式则较少使用,并且这种趋势随着股权投资机构的持股比例上升而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非参数检验、截面回归、面板回归方法,从不同市态和不同市值角度,对机构投资者整体和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与股市稳定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加剧了股市波动,这种加剧作用在牛市比熊市更加显著,大市值比小市值更加显著;倾向于投机策略的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加剧了股市波动;而理应倾向于投资策略的机构投资者,如QFII和社保基金,没有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反而加剧了股市波动,仅有保险公司起到了稳定股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先天性制度缺陷以及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过度投资"已成为制约中国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和长期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上市公司滥用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行为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自由现金流充足的上市公司更易发生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存在的更为普遍,程度也更为严重;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程度加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不仅没有缓解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状况,反而有加剧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公司股东积极主义行为并非一个新鲜的概念,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目前已成为公司治理及公司变革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当前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已达50%以上,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理性审视股东积极主义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深化股东积极主义研究,对于规范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引导其发展成为长期价值投资者,对公司的治理进行有效监督,提升公司的治理绩效,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笳宁  谭长明 《理论界》2006,(12):246-247
证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力图通过理性的投资决策而使自己的投资收益实现最大化,但在证券交易的过程中,在成交总量永远相同的情况下,一方的盈利必然建立在另一方亏损的基础之上。为此,在进行证券投资的过程中,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无形之间就处于一种“博弈”的状态下。本文将对证券投资过程中的“博弈”想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散户、大户(控股股东)和机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也构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由于不同类型投资者的特征不同,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治理方式。散户投资者通常资金规模较小,一般进行被动投资,不直接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上市公司治理主要依靠法律法规体系,股票市场交易机制。以散户股东为主构成的上市公司的治理模式形成了“保持距离型”公司治理模式,其特点是没有大股东侵占公司利益,但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大户投资者所拥有的资金规模较大,且是自有资金,所以没有资金的代理成本,他们在上市公司中通常拥有一定的控股地位。存在大户投资者股东的上市公司,由于大户投资者会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管,不容易有“内部人控制”现象,但大股东为追求“私有利益”,往往有着对小股东的侵权行为。机构投资者虽然也拥有资金规模大的特点,但其资金是有代理成本的,另外受政策法规的限制,传统上机构投资者也不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只进行被动投资。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断上升及维持投资者风格等原因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开始逐渐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其方法主要是积极主义投资,如投票动议和与上市公司经理人谈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