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从世界文学的范围看,一个著名的典型常常会在异域他乡找到无数知音,激发出一系列大同小异的形象,繁衍而成家族。易卜生创造娜拉,鲁迅和茅盾创造了子君和娴娴。塞万提斯创造了堂·吉诃德,鲁迅创造了阿Q。屠格涅夫和冈察洛夫创造了罗亭和奥勃洛摩夫,郁  相似文献   

2.
茅盾有自己独特的"为小资产阶级写作"的文学观;其小说突出营造了一个都市新社群生活,即新知识青年群体的公共话语空间;他将对于"时代"的宏大认知注入到血肉丰满、生命勃发的女性身体中,创造出一系列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茅盾在抗战前期和后期写作了《第一阶段的故事》和《清明前后》,在这两部作品中,何耀先、林永清两个民族资本家的形象是引人注目的;更值得玩味的是,作品中这两个资本家活动的时期与茅盾写作的时期极为贴近——茅盾把当时现实生活中资本家的遭遇、表现、思想,那么及时地引入文学领域,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作为目击者以及描写资本家的高手,茅盾所描写的资本家及其活动  相似文献   

4.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形态各异、性格有别的女性,其实,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也存在着诸多显在和潜在的共性。茅盾笔下之所以会出现一群似乎同属一型的女性形象是与他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性格气质密切相关的。女性形象的独特创造,赋予了茅盾,小说极强的艺术魅力,但也有艺术把握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5.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他在诸多领域都有过杰出的贡献。在神话研究领域,茅盾早在20世纪的20至30年代就已经写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几部著作。然而,茅盾的这一研究和兴趣却随着茅盾后来的文学转向而终止,并且逐渐为他的文学光芒和文学地位所遮蔽。后世的研究者也正因为这些忽视了茅盾在神话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茅盾的神话研究,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茅盾和茅盾研究。  相似文献   

6.
茅盾——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早已驰名中外,但是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想就茅盾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一些粗疏的探讨。我想这对于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成就,了解我国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情况,都是有所裨益的。一首先,茅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是决非偶然的。这可以说是由于他那坚实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全面的报告文学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茅盾的文艺思想,一开始就建筑在雄厚的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他积极提倡新文学。在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里就提出了“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文学主张。这“人生”不是一家一户的人生,而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不是“特殊阶级”的人生,而是“平民”的人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生。进而他又指出“文学是时代反映”,“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他要求文学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  相似文献   

7.
茅盾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及文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及文化成因汪亚明中国新文学是在西洋文学的启发下产生的,现代文学史上每一位成功的作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外国文学的滋养。向西方学习,创造我们民族的新型文学,曾是中国现代作家的自觉追求。茅盾就是继鲁迅之后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追求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画廊,绵延伸展,幽曲尽致,色彩斑澜。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分别以他们所熟悉的题材和擅长描写的人物,在争奇斗艳的现代文坛上各领风骚。如果说鲁迅以他深沉、冷峻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旧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形象;巴金笔下是“五四”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青年一代的命运;老舍的艺术刻刀下是完整的市民社会,那么茅盾则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资本家和城市的“时代女性”形象贡献于现代文学,为现代文学艺术的画廊增光添彩的。特别是在茅盾早期的创作中,“时代女性”形象独具丰姿,颇为引人注目。这组小资产阶级的女性形象带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思索,强烈  相似文献   

9.
略论大鹏形象的历史内涵与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鹏的形象,自从战国时代的哲学家、文学家庄子根据民间传说所提供的素材创造出来以后,三千年来,一直是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象,可以说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之一。它随着时代的迁移,日见崇高完美,它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因而可说是个“永恒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加勒比英语文学中,"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型,也是一个普遍主题,贯穿于小说、诗歌、史诗等文本中.加勒比成长文学中的主角既有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普遍具有的"成长的烦恼",又有生活在殖民地或后殖民地社会中的青少年特殊的烦恼,即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烦恼.因此,对个体成长和命运的探索也成为对民族成长和群体命运的探索,个人的成长史往往成为民族的寓言.加勒比成长文学中父名和父亲形象的缺席显示了集体记忆的缺失,多面性的母亲形象则反映了被殖民者既想依附又想独立于殖民权力结构的复杂心态;而一系列筑居者形象的出现反映了当代加勒比作家普遍的自觉意识,即如何摆脱文化上的依附状态,塑造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没有本土传统的后殖民社会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1.
重视文学的民族特点,提倡文学的民族化,是茅盾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茅盾不仅以恢宏开阔的现代化眼光,高瞻远瞩地指出了创立具有民族特点的新文学的宏伟目标,并为此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我国新文学的民族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预告了各民族文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揭示了民族的文学日益形成一种世界文学的历史变革。然而,世界文学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民族的文学和文学的民族性的消失。在人类还以民族形态存在的历史时期,反映礼会生活的文学艺术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12.
茅盾在“五四”前夕为探索十月革命的“动力”与“远因”,撰写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列宁语)对自己文学生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而表示崇敬之情。茅盾与托尔斯泰——这两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现实主义大师,从文艺观到文学创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就其中的一个侧面,探讨托尔斯泰对茅盾早期文学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耶稣之死》是茅盾1942年在桂林创作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之一,取材于《新约.福音书》。作为为人生的艺术理念的实践者,茅盾一生执著于对民族、国家、革命等宏大命题的叙述,倾向于从基督教原典话语中寻找救世理想和新生动力,寻找个体和民族摆脱苦难的途径。茅盾有意摒弃了基督教的原罪文化意识,代之以强烈的社会文化批判理性,采取隐喻策略宣泄着内心的悲愤情绪和向死而生的反抗意志。这种故意的误读,是中国作家面对民族国家命运多舛、社会现实混乱不堪、个体生命无处从容安居的困局时所作出的一种文学观乃至世界观上的自为选择,体现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激切的批判情怀。  相似文献   

14.
茅盾早期的文学选择有过从"新浪漫主义"退回"自然主义"的变化。学界在论析其更换的原因时,缺乏从一种学理性内质———科学主义的视角进行探讨,所以未能完满地释解之。强调精确观察、科学实证、冷静解剖、客观叙述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与推崇科学的五四时代精神合拍,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导引有内在逻辑联系,从而成为"为人生的艺术"创造的基础,这是茅盾选择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原因;而胡适按科学进化理论所创立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也对此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从普希金在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奥涅金这一“多余人”形象之后,在俄国文学中又出现了皮却林、罗亭、奥勃罗摩夫等一系列“多余人”艺术典型,构成了独具风采的人物画廊,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总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一个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自己民族文学的“多余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国民文学”理论话语衍化经历了发轫期、成熟期、异化期等三个发展阶段。茅盾的“国民文学论”是“国民文学”概念变得明晰而成熟的标志。茅盾“国民文学论”主张国民文学应该是一种关切现实人生、面向国民大众的“人的文学——真的文学”。它既真实反映中国全社会全民族人生境况和国民性,又反映并沟通人类普遍情感和生活;它映射中国国民性的正面和反面;它涵摄民族国家的当下现实,呈现出自主性特质,同时体现出交互性的面相:它吸纳传统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营养,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场域的交互对话中成长壮大。从比较的视野看,茅盾的整个“国民文学论”显现了明确性、开放性、辩证性的思维特质。茅盾在文艺民族化领域中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史上不可忽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代,茅盾一直处在主流之外,其文学批评体现出了鲜明的批判精神。随着自我改造运动的深入及身份的改变,茅盾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灵痛苦之后,逐渐成为官方文学与政治立场的代言人。其角色的转换过程,伴随着许多自相矛盾的言说,表现了茅盾在政治要求与文学规律之间难以两全的尴尬处境,以及与之伴生的心灵冲突。  相似文献   

18.
茅盾译介外国文学是立足于民族基石,为我所用.以匡正新文学的某些缺欠和偏狭;茅盾是在“为人生而艺术”的功利主义译介思想下,吸取异域的情愫来拓扩新文学家的视野,以足救时弊;茅盾提倡新浪漫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新文学发展树立目标,以追赶“世界文学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罗关德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四期撰文指出,中国20世纪初期乡土文学理论主要有三种:周作人民俗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鲁迅文化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他们三者从不同视角提出的乡土文学理论,都是秉持振兴民族文化这一共同立场的。所不同的是周作人民俗学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建设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的关注;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民族政治前途,特别是农民命运的关怀;而鲁迅的文化学理论,则使他超越了单纯的风土描绘和对农民政治命运的展示,显示出极大的包容性。鲁迅对作为启蒙…  相似文献   

20.
鲁迅、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灿烂的巨星.鲁迅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的巨著《子夜》等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两位大师以自己的创作,丰富、深化了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这既是他们对现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贡献,也是他们创作的共同特色.伟大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气势,从根本上动摇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旧文学.随着反对旧文学斗争的胜利,从理论上,特别是从创作实践上创造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任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一历史的开端,是以它的先驱者鲁迅及其小说创作的成功为标志的.他的小说,从采用外国的良规到逐渐脱离其影响而彻底民族化,就在这“化”的过程中,丰富、深化了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首先,鲁迅小说的主题及所塑造的形象,不仅是某一类主题和形象的高峰,而且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五四前后,个性解放的浪潮汹涌,婚姻自主,爱情自由成了青年和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当时的作者们也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这个诱人的主题.茅盾在一九二一年对四、五、六三个月的小说创作作了统计,在全部一百二十篇小说中写爱情、婚姻的就占了七十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