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罗淑的创作生涯只有短暂的一年半。然而,她却以“自己的声音”显示了其创作个性,不愧为一位独具特色的乡土女作家。 罗淑原名罗世弥,1903年生于四川成都。1912年,举家移居四川简阳县。1929年7月,罗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不久,她前往法国里昂,攻读敦商学並学习法国文学。“九·一八’事变后,罗淑对苦难深重的祖国怀念日深。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创作中,短篇小说占有重要位置。从一九三一年开始,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左联时期革命的深入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开展,茅盾以“改换题材和描写方法”①的坚强意志,自觉地负荷起文艺家的社会使命和时代使命,把文学作为“表现时代,解释时代,而且推动时代的武器”②,在创作出长篇巨著《子夜》的同时,还创作了以《春蚕》、《林家铺子》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的短篇。  相似文献   
3.
冰心,这位人所熟知与敬爱的女作家、本世纪的同龄人,已走过了70余年的创作历程。从“五四”运动时跻身于新文学文坛,到今日仍挥笔不已,这在文学史上实为罕见。 “四人帮”横行时期,冰心曾搁笔近10年之久。从写悼念毛主席的文章起,她又拿起笔来。在欢庆“第二次解放”的日子里,冰心奋笔抒写了悼念周总理的诗和散文。接着,她又陆续写出一篇篇的散文、小说、评论……在文艺的春天里,冰心“志在千里”,如她所说,“生命从80岁开始”。她以惊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两次战胜疾病,用饱满的热情和一颗依然年轻的心,创作了累计在二百五十篇以上的作品,迎来了自己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小说创作,描绘了特定情景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负载着较丰厚的人文内涵;在艺术上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中国小说文体的热情;她的小说既体现了京派小说的一般风貌,又显示着作者鲜明的文学个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卷》以大胆、热烈而格调高尚的爱情追求,向旧道德、旧礼教发出了无所顾忌的挑战,表达了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社会性的共同愿望;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审视五四知识青年深层心理中的文化意识,表现了他们在新旧冲突中情感的矛盾性和思想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不只以小说创作著称于世,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茅盾的创作生涯,即是从散文起步的。从一九二五年到解放战争为止,茅盾先后创作了十几部散文集。其中,尤其值得珍视的,是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关注妇女问题,为同社会解放密切相关的妇女解放事业倾注心力,是鲁迅毕生伟大业绩的重要方面。鲁迅在与现代女作家的交往中,给予了她们热情关怀和无私帮助,为她们指引和开辟了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8.
缅怀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一生的光辉业绩,我们会发现,热情地关注、无私地扶植和培育中国现代女作家,为中国现代女作家队伍的成长和壮大倾注心血、指引和开辟道路,是茅盾一生为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所建树的历史功绩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叶紫,原名余鹤林,是我国三十年代为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左翼青年作家。1912年叶紫生于湖南省益阳县月塘湖乡,1933年,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春,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决定以革命文学创作作为“郑重”从事的“事业”。1939年10月5日,这位年仅27岁的青年作家,却不幸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在短短几年的文学生涯中,叶紫用心血和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的作品。 叶紫以小说创作为主要成就。他生前出版了两部短篇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一部  相似文献   
10.
重视文学的民族特点,提倡文学的民族化,是茅盾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茅盾不仅以恢宏开阔的现代化眼光,高瞻远瞩地指出了创立具有民族特点的新文学的宏伟目标,并为此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我国新文学的民族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预告了各民族文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揭示了民族的文学日益形成一种世界文学的历史变革。然而,世界文学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民族的文学和文学的民族性的消失。在人类还以民族形态存在的历史时期,反映礼会生活的文学艺术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