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儒学已经走向世界,其重要标志是在美国形成了两个儒家学派:波士顿儒学和夏威夷儒学。波士顿儒学以对话为主要特点,夏威夷儒学以诠释为主要特点。两派在思想主张上虽有不同,但在把儒学推向世界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对儒学参与世界化进程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学杨明博士的《现代儒学重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是一部把握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学术著作。与同类著作相比,该书有以下鲜明特点。一、内容具有系统性与创新性。本书首先从宏观上概括与把握传统儒学的发展状况及特点,构建起现代儒学重构的逻辑起点,继而指明现代儒学重构的核心任务是解决由此推出的一系列问题。接着,从国内、国外两个层面对现代儒学重构的文化背景加以分析。作者以儒学重构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从纵横两个切面进行探讨。通过对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三位哲学大师在儒学重构上的贡献的分析,简洁、深刻…  相似文献   

3.
从儒学发展的角度,运用综合与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初唐儒学的特点,认为唐初统治者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儒学的推行具有全方位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与后来宋代儒学的比较来看,唐代儒学还具有不够精微、对思想控制尚不够严密的特点。因此,研究唐代儒学,既要看到唐代统治者的大力推行,又要看到儒学发展的时代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由刘宗贤、蔡德贵两位先生主编的《当代东方儒学》 ,日前由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 ,是一部研究东方儒学发生、发展、演变、特点、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的开拓性专著。通读全书 ,感到有以下三大特色。1 .视域融合 ,多维透视。迄今为止 ,中外有关东方儒学的研究多有著述 ,但这些论著通常从某一侧面和角度探索东方儒学 ,而《当代东方儒学》则着眼于大视野、多维度、多方面去把握。它把当代东方儒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加以鸟瞰 ,侧重于挖掘东方儒学的哲学意蕴 ,又注重梳理东方儒学的宗教性特质 ;既立足于国别…  相似文献   

5.
《法言》从其内容看,扬雄过分地强调了儒学作为个人修身内省的自我完善功能,它鄙弃儒学提倡的积极入世、汲汲于政治事功的社会理想。为此,扬雄尊孔孟之学为学术正宗,斥实用荀学,意欲建立纯而不杂的“纯儒学”体系。而“纯儒学”的倾向,又使儒学“内圣外王”的两大特色陷入了十分矛盾的分化状态,但从思想史角度来看,它却是开了宋明心性之学的先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儒学在20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开展,因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也呈现出理学与心学两大路向。心学路向的开展,不仅比理学路向占有优势,成为20世纪中国儒学开展的主流,而且自身呈现出多样的形态,这一特点在来自湖北东部地区(鄂东之地)的熊十力、徐复观、胡秋原三位思想家那里典型地体现出来。他们分别代表了20世纪心学开展的三种形态:熊十力以心学路向,致力于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建构,开启了形上儒学在20世纪的重建;徐复观通过承继熊十力所开启的20世纪心学路向,走向对重建形上儒学的批评,主张消解形而上学;胡秋原的心学思想,则开展于史学与哲学之间,强调对理性、德性和人格的追求,重视吸取合理的理学内涵,在现代新儒学之外开辟了心学开展的新形态。透过这一现代儒学史的比较案例,可以对20世纪心学开展的多样性问题获得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儒学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是一个历久而常新的话题。探索儒学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要分层次和分学派。从形上超越、政治伦理、日用习俗三个层次和"理学"、"心学"两大派别结合起来,儒学在未来社会中在政治伦理与社会调控、日用习俗与公民教育等方面能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荆公新学的两个发展阶段及其理论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荆公新学是北宋中期兴起的儒学学派.其发展可以划分为早期与后期两个理论特点非常鲜明的阶段.早期新学围绕重振儒学纲常、挽救价值失落的主题,重视对性命道德之理的探求.后期新学的理论重心则在于为现实社会的改革提供思想指导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虽是孔夫子的后裔,而且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但说来很惭愧,对博大精深的儒学,我并无研究。我的专业是研究中国经济史,距离哲学、宗教、思想等观念形态的学问要远一些。但我对儒学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从总体来说,儒学比较保守、稳健,在乱世用处不大,但在治世或粗安的年代,它却能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古人说,乱世尚法,平世崇儒,可说把握住了儒法两家的精要之点。正因为儒学有这个特点,所以在当前  相似文献   

10.
儒学社会秩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认为,在汉代形成的儒学社会秩序尊重了远古传统、运用了儒学理论、吸取了秦代经验与教训,也符合了时代要求。以仁爱原则为基础、以礼教和儒家法等伦理控制为手段、以维护家国同构的宗法秩序为目的是儒学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分析儒学社会秩序的特点与当代积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忠”的观念在战国时期逐渐成熟并定型。在秦地形成重要影响的《韩非子》一书中,“忠”的论说最为集中。此后的《吕氏春秋》一书,对“忠”的道德规范又有新的解说。所谓“大忠”、“至忠”的宣传,适应了君主专制体制逐渐完备的历史要求。秦代“忠”的观念的普及,是与政治理论家这种政治道德建设的努力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启蒙运动发生的“特定时刻”规定了名为思想启蒙的运动实则以明确的政治目标为指向。启蒙虽以近世西学为价值依凭,但繁杂的任务则驱使思想家们必须复兴固有的文化资源,从而使看上去是反传统的思想运动具有了固守传统的色彩。启蒙原本是由知识精英发起的意在向普通大众施以教化的运动,但基于“观念图像事件”而阐释的“新民”说则从一开始就将启蒙的主客体模糊起来,当影响人们角色认定的某些新因素出现时,既有的格局便不可避免地被打乱了。  相似文献   

13.
汉代时期美刺思想已渐渐深入当时文人的创作中,而汉赋作为汉代重要的文体之一,其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刺"思想的烙印.但是由于汉代大一统的形成使士人地位转型,加上汉朝统治者的影响,因此使得汉赋中"美"的比重不断加大,而"刺"的功能逐渐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劝百讽一"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有过"三下三上",这都和毛泽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倚重,始终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感情。1933年,邓小平坚定地和毛泽东站在一起,第一次"下"。从1935年到1966年,是毛泽东把邓小平提拔起来的第32年。从1966年到1973年复出,是邓小平的第二次"下"的8年。邓小平的"二上"是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有了一定醒悟,决定让邓小平重新出山。邓小平的"三下"是个"伟大的悲剧",但毛泽东最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清醒,他没有听从"四人帮"的意见,相反,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以观后效",为邓小平更辉煌的"三上"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277年秦军在今常德所筑“张若城”是古代常德建城之滥觞。东汉时“张若城”筑为武陵郡城,有一次重大的修建。此后在东吴、唐朝、五代、北宋、元朝等时期,常德古城均有过不同程度的增修。明代,常德古城始筑为砖城,奠定了此后常德古城的基本规模。抗日战争时期常德古城被毁。  相似文献   

16.
明清以来江南地区湖州、嘉兴等蚕桑区叶市上的"稍叶"交易,是一种典型且成熟的远期交易.叶市交易的对象--桑叶,其新鲜程度的要求极高,供给与需求的不确定性较大,且交易时间集中而短暂,这使得叶市呈现出高风险,尤其是高价格风险的特性.远期交易方式的采用,是一种规避市场风险的制度安排,它有着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湖州、嘉兴等地一些市镇上叶行的营业,对于这种远期交易方式的组织和实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有大量投机现象的存在,但总的来说,以远期交易为显著特征的江南叶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较好的信用状况.江南叶市远期交易,反映了这一地区市场的成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对于正确认识传统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九卿”一词的出现晚于“三公” ,约在战国后期 ,其影响也不如三公说大 ,对战国政治制度没有影响。秦代没有“九卿”的提法 ,其出现在汉代官制中约是文、景时期。西汉的九卿并不是九个卿而是列卿的泛称 ,但王莽时至东汉 ,又按照儒家学说将九卿变为九个卿 ,形式上分属三公。东汉的九卿是专称而非泛指 ,秩次为中二千石。秦汉九卿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华"探源     
通过纳西族象形文字"中"字与原始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甲骨文的"中"字对比研究,可以认为"中"字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以"木矛"一类的东西投中物体之义;"华"为"粟花",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远古居民主要以粟作农业为主有关;"粟花"为华,有大而美、光明之褒义。春秋时诸夏取"华"之美意,形容享有礼乐文明的诸夏人,"华"遂成为族称,与夏同义。"中华"称谓源于中国诸华,与中国同义,最早出现于西晋武帝初期。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党争剧烈,所谓"君子"、"小人"互以"朋党"之名攻讦对手,危害日深.对此,宋代士大夫大多有论析.元祐年间,两拜宰相的范纯仁亦有深刻认识.范纯仁在当政期间多次上奏剖析以朋党之名相互攻讦之害,主张"调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元祐年间愈演愈烈的党派之争.对于宋人论"朋党",今日研究者大都关注于欧阳修等论说,而少有述及范纯仁之朋党观及其与元祐政治关系.故本文即对此辨述之,兼及元祐年间"调停"说的起因与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东突”势力的渊源及其活动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东突”势力产生的原因,分析了“东突”势力从“双泛”分裂思想舆论宣传到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的转变过程,并从四个方面对“东突”恐怖活动的特点进行了概括,认为“东突”分裂势力从本质上说是集民族极端、宗教狂热和暴力活动于一身的恐怖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