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古文观止》是古代散文选本中流传最广的一种,它载誉人口,影响深远。其编选者吴楚材和吴调俟也因之出尽了风头。然而这部脍炙人口的选集是抄袭之书,二吴是作伪的庸人却很少有人知道。最近出版的张国光先生点校的《金圣叹批才子古文》一书的前言(张国光先生撰)  相似文献   

2.
王兵 《江淮论坛》2005,(3):150-154
《古文观止》是一部流行了三百余年、至今不衰的古文选本,然而自其刊刻以来,学者对此研究较少。新中国建立以后,《古文观止》的研究才逐渐多了起来。本文便从成书背景研究、版本研究、编注特点研究等方面对50年来的《古文观止》研究作一简要的梳理,并对相关争议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古文观止》作为清朝私塾教材,收录的文章主要用以指导初学者作文,为科举考试打下基础.尽管在当时并未受到当时社会的重视,但却在众多的古文选本中脱颖而出,流传至今.新中国建立后,国内学者对《古文观止》研究热潮不断高涨,研究范围包括选本、成书渊源、二吴评点等,但对二吴评点的研究主要限于其特点,尚未关注其所揭示的文章技法.而二吴对所收录的文章的评点是较有特色的,其对文章行文和技法的分析及点评是比较精彩的.本文将从其评点揭示的语义对照、突出联想、语义突出、语言均衡等文章技法来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吴楚材《古文观止》编于清初,为家塾古文读本,记得我入塾读书时即推为首选。解放后再刊屡刊。其佳处即在咬定“古文”两字。我国纪事之文《左氏》、《公羊》、《谷梁》开其端而《国语》、《国策》继之,然《公羊》、《谷梁》重义法,又非《左氏》比。嗣是迁、固肇兴,作者蔚起,《楚骚》以不属于古文之列,仅采撷聊备一格,而《汉赋》盖缺,以下仅以陶渊明、孔稚圭代表南朝,而徐庾不复计矣。  相似文献   

5.
冯至传略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笔名琲琲、CP、鼎室等,著名的杜甫专家、德语文学的翻译家和研究学者. (一)1905年9月17日,冯至出生于河北省涿县.父亲在外面的学校或机关做点文牍之类的工作维持家用,家境窘迫.但刚强的母亲坚持送他上了小学,启蒙课本是《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古文释义》等.1914年,九岁的冯至失去了母爱.1916年秋,从涿县高小毕业后,慈爱的继母克服经济困难,力排亲属的非议,支持冯至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今北京四中).人中学后,冯至对古典文学的  相似文献   

6.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辨伪方法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辨伪方法评析于语和《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但秦汉时期流传的今文和古文《尚书》在西晋永嘉之乱时,均已亡佚。自东晋梅赜献出带有吁胺国传》的《古文尚书》,唐宋以降,代有疑其伪者。到清初阎若璩(1636-1704)的《尚书古文...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可以分为正文古文和重文古文,而部件古文则是正文古文的其中一类.前人对部件古文的研究甚少,主要只是进行零星的订正.文章拟对所有部件古文(共计48例)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析,对部件古文诸疑作出一个较统一的解释.为此,文章将采取以下三种比较方法来研究部件古文,即:1.比较部件古文与重文古文;2.系联合该古文部件的所有字,对比其字形说解;3.对比大徐本、小徐本的部件古文.通过比较,文章指出:所有部件古文都非许书原有,而是后人根据许书重文妄加附益而成,其中偶有二徐注语误入正文者.  相似文献   

8.
《毛诗》在西汉初兴之际 ,其经本只不过是与《鲁诗》、《齐诗》、《韩诗》、“阜诗”等相似的一种文本 ,其“古文”的简本已不见于西汉有关的文献记载 ,但《毛诗》却历来被列在古文经派。本文拟就《毛诗》“古文”经本何以不可考见及《毛诗》何以归于古文经派这两个问题 ,作一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9.
在西周法律史的研究中,《吕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欲论一代之制,必先辨其史料的真伪.因此,对《吕刑》制定年代及内容真伪的考证,实为研究西周法制不可缺少的一环. 收于《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勘本)中的《尚书正义》源于《孔传古文尚书》,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尚书》最早版本,自宋人吴棫对其真伪提出质疑后,经几代学者考证,《孔传古文尚书》为伪书已成定论.然而,伪讬之中,却也有着真迹的存在,目前学界已断定《孔传古文尚书》中有三十三篇源于汉代伏生所传,《吕刑》即为其中之一.《今文尚书》中言尧、舜、禹、夏、商、之事的《虞书》、《夏书》、《商  相似文献   

10.
关于《谷梁传》的作者和写作时代等问题,自古异说纷坛。本文拟就诸家之说,对此问题试作清理和判断。一、《谷梁传》不是刘歆伪作《谷梁传》属于今文经,但近代的今文学家崔适在《春秋复始》中却考定为古文经,同属刘敬伪作。书中指出:“《汉书·梅福传》,推迹古文,以《左氏》、《谷梁》、《世本》、《礼记》格明,《后汉书·章帝纪》令群儒子学《左氏》、《谷梁》、《古文尚书》、《毛诗》,此于《谷梁》,一则明言古文,一则与三古文并列,其为古文明矣。古文为刘散杂取传记而造,则武、宣之世.安得有《谷梁》。……航道《左氏传》,…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传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家世和童年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1897年9月18日生于桐城乡下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祖父和古文家吴挚甫有交谊,做得一手很好的八股文。父亲是个乡村私塾教师。朱光潜弟兄三人,他是老大。从六岁到十四岁,在父亲鞭挞之下受了封建私塾教育,读过而且大半背诵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左传》和《唐诗三百首》,学过写科举时代的策论时文;看过《史记》、《战国策》、《国语》、《西汉文》和《通鉴辑览》、《困学纪闻》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朱家处在穷乡僻壤,买书甚难。他的一位族兄每年都要到距家三十里地的牛王集上买一批书  相似文献   

12.
南宋六种古文选本《古文关键》《崇古文诀》《文章正宗》《妙绝古今》《古文集成》《文章轨范》,秉持与程式化的应试“时文”不同的文章理念,选编历代散体文章中的名篇,唐代主要选韩、柳文,宋代以欧、苏、曾、王之文和理学家文章为主。这些选本和批语直接酝酿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史概念,确认了一批经典作家和作品,表述了南宋文章家对文章之立意、结构、文势、“曲折变态”之法、“活法圆转”的理解和提倡。  相似文献   

13.
书信往来     
编辑同志:你刊第四期谭正璧文(《关汉卿作或续作<西厢>说溯源》)中说:“到了清初,金人瑞批本《第六才子书》出版,力主‘王作关续’。由于《第六才子书》的盛见流行,于是‘王作关续’几乎成为一时定论。”我读《第六才子书》,见金人瑞无“王作关续”说。金人瑞的主张是:《西厢记》一书,出于两人手笔;《惊梦》之前,为王实甫作,其后不知何人续作。金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第七十三条说:“《西厢记》不是姓王字实甫此一人所造。但自平心敛气读之,便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评点《水浒》,在序言中首标“三境”之说.联系金氏的《西厢》评、唐诗评、古文评,可以看出,“三境”说的观点贯穿于金氏一生的文学批评之中,成为富有美学意义的基本指导思想.剖析“三境”说,有助于我们认识金圣叹美学思想“杂糅三教,一以贯之”的特点.一 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一》中,以庄周、屈平、司马迁、杜甫、施耐庵、董解元(后又改为王实甫)为文学史上的“六才子”,并概括其创作特色道:此其人,……心之所至,手亦至焉;心之所不至,手办至焉;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  相似文献   

15.
吴兆骞是清初著名诗人 ,被大诗人吴梅村誉为“江左三凤凰”中的一凤 ,是有名的江南才子 ,也是黑龙江 ,乃至东北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他 54年的生命史上 ,有 2 3年在流放的重冰积雪戍地宁古塔地区度过的。一生中风波起伏 ,富有传奇色彩。因此对其研究 ,历来为海内学术界所瞩目 ,发表论文颇多 ,但专著却从未见面世。可喜的是李兴盛同志潜心治学 ,用志不纷 ,直道而行 ,不事旁鹜 ,积多年之功 ,主编撰成《诗人吴兆骞系列》(含《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传》、《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年谱》、《江南才子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 ,简称《系列》) …  相似文献   

16.
刘歆等之争立诸经,上承汉成帝时代掀起的以刘向等为中坚的尚古热潮,并凭借了《左氏》学等渐由民间显学跻身朝廷官学的势头。面对五经博士的抵制,他们援引、提升并强化了孔子壁中书的神圣性、完整性和权威性,以为正名的力量,这就是《移书让太常博士》一再宣扬的"古文"或"古文旧书"的内涵,它不仅指"逸《礼》、《尚书》",更包括了《汉书.艺文志》所著录之"《春秋古经》",亦即许慎《说文解字序》所称"壁中书"之一的"《春秋》",而《毛诗》不在其列。他们根据孔壁"古文"与所争立诸学相互参证,对学官所传的经与传均施以激烈反击,但与后世衍生出来的宽泛而又或绝对化的"古文"壁垒颇有距离。  相似文献   

17.
“义法”一词源自墨子,具有形而上的方法论意义.“《春秋》义法”指孔子笔削《春秋》时所制定的义例与行文之法,尹洙、欧阳修率先师法而作古文,方苞则将其发扬光大,不仅实现了由“《春秋》义法”到“古文义法”的理论转换,将“《春秋》义法”移植于古文批评,赋予其“言有物、言有序”的“义法批评”以广阔的思想文化内涵,而且“古文义法”与“《春秋》义法”休戚融通.  相似文献   

18.
谢枋得《文章轨范》选文精审,评点精当,对古文文本的诠释与阐说已经较为完备,涉及古文的章法布局、句法字法、为文技巧、艺术风格、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已经兼具后人所说之“辞章”、“义理”两端,而且个性鲜明、自具面目.从《古文关键》到《文章轨范》,展现出宋代古文选本之古文评点由相对单一到比较完备、由相对粗浅到比较深入、由平实板正到特色鲜明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吴仰湘 《中国社会科学》2023,(7):181-203+208
许慎《说文序》提到:“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这是交代《说文》称引经传的文本属性,不料宋明以来疑窦丛生,形成中国经学史上一桩公案。清儒及民国学者对“皆古文”句相继作解,异说纷纭;段玉裁、王国维指“古文”为书体或学派,均有谬误;洪颐煊、宋翔凤、马宗霍专从孟氏易学内容论其古文属性,同为臆测;杨树达径从文本索得真解,但许慎称孟氏今文为古文的疑惑仍未尽释。宋翔凤又分辨汉《易》经为古文、传(注)为今文,意外揭开《易》孟氏今古文之谜。参照《易》孟氏“古文本/今文说”的组合模式,从今古文经本、经说的组配入手,分析汉代七经传承情状,观察两汉经学进程,豁然发现汉代经学并非今古文分立互争的两极化世界,而是今古文交错共存的多样化生态。《易》孟氏今古文真相一旦大白,汉代经学今古文纠纷也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庄辛的《谏楚襄王》(《古文观止》作《论幸臣》。《古文?风作《?臣论》,《古文辞类纂》作《庄辛说襄王》)一文,明代陆深以为“策赋之流”。近人刘咸?曰:“纵横之词,具《战国策》,其铺张之势,引喻物类,即赋家之源。若庄辛之引喻,穷极情态。辛本楚人,盖屈宋之徒也”它生动,形象而富于节奏感的语言,浅显明了而深含哲理的比喻,从容不迫,缓缓道来,至于篇末,震聋发聩的论述方法,从小到大,由远至今,比物连类,充类至尽的讽喻技巧,以及“述客主以首引”,骈联章以鳞次,层层排比,首尾贯通的结构方式,都使它具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