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包括中国版图内全部地区的当代文学,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境指关境)的当代文学。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样态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提供对当代文学的新认识:置身“冷战”环境,但“中国当代文学”对“冷战”的参与,具有一种“非典型形态”;“中国当代文学”向现实主义挺进并不断深入,与整个世界文学潮流形成了一种“逆行”发展的势头;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过渡期后,一是向西方深度学习追求先锋,二是自觉回视传统有意寻根,“中国当代文学”放弃了“新”“新文学”的尝试,以一种既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和本土立场,又兼具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文学并致力于并入世界文学,从而造就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吴俊教授认为此前所谓的“中国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很难显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政治性质,而“国家文学”这一概念才能进一步揭示中国当代文学的切实内涵。吴俊教授试图通过政治解读“十七年时期”的《人民文学》,以“大题小做”的方式把当代文学定位为“国家文学”。事实上把中国当代文学定位为“国家文学”这个论断能否成立,完全取决于对中国当代文学所作考察的整体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视“政治抒情诗”为中国当代文学一种重要的“话语类型” ,通过对该类文学作品的知识谱系学分析 ,揭示其所蕴涵的意识形态的变革 ,从而试图提供一种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视角介入中国当代文学 ,不仅能够以男性不能企及的女性经验弥补传统当代文学史书写的诸多局限 ,而且能够构成迥然有异于传统文学史观的意义体系 ,便于我们从另一个重要的侧面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变的脉络进行梳理。从焦灼书写“空白之页”向构建一种宽容的言说氛围的转型———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新世纪里呈现给我们的值得期待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宏观看来,当代文学制度是一种以政治制度为主导的文化制度.从1949年至今,当代文学60年的变迁以1979年前后的10年为分水岭,形成了文学制度的明显分野.这种分野相对于百年中国新文学而言,又具有不可分离的一体性:无论前30年,还是后30年,都属于同一文学制度范型下的共和国文学.“文革”在当代文学生成中的意义重大,“文革”的文学损伤和针对这些创伤的美学修复,构成了当代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脉络.当代文学通过对历史、美学和人性立足点的不断调整,实现了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再次接轨.  相似文献   

6.
首先,“当代文学正在经历无情的死亡,幸存者很少,殉葬品很多“,有学者在文学评论中将当代文学简单地理解为“小说家文学”,或把新疆当代文学中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称为“诗歌文学”,90年代文学称为“散文文学”,新世纪10年文学称为“小说文学”,这样的分类看起来比较清晰明确,但是遮蔽了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缺少对于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在内的新疆当代文学的总体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球化的浪潮正迅猛地席卷整个地球村。当我们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置于全球化的语境下,用“星球意识”重新观照,会有许多新发现:过去我们由于过分强调世界各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世界各国文学的影响;中国 20世纪文学发展流变的轨迹是在现代化与民族化、自律与他律的合力场中进行的;关于重写文学史,在综合中西方文学史写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还原历史”的新文学史观。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综合中西阐释学的智慧,以中国的评点法为主辅之以西方各种分析方法解读文本;现当代文学教改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文学的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国际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学承担着走向世界的使命。然而,德国汉学家顾彬近几年却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很多批判。他依据“世界文学的标准”提出,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不属于世界文学。他的批判引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们的讨论,这是值得中国文学进行反思的。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必然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正以不可遏止之势,冲击着“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并企图以文学本身的“事实”,淡化文学之于政治的关系。尽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几乎贯穿了20世纪的始末,但是,对于任何一个研究者来说,回避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新民主主义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的质的规定性,使这两个时段的文学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它们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无论是“人的现代化”主题,还是“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乃至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社会“大转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意识形态与现实改革,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抹掉20世纪以来文学之于上层建筑的关系,漠视这种存在的研究是不够稳妥的。  相似文献   

10.
雷世文 《东方论坛》2006,(5):126-127
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整理与出版的成绩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出版显得步履蹒跚。这种情形很可能是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当代性”有关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当代人”的视野中还够不上“过去”,因而也就难以唤起人们的“修史”激情。另一种相关的可能性是  相似文献   

11.
自2005年以来,"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一种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新型学术思潮。"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以知识考古学和文学社会学作为研究方法,强调文学"周边"语境对文学的控制,历史化地、"有距离地"研究1980年代的种种文学问题。这一学术思潮重新清理了1980年代的重要文学事件以及相关文学史叙述,重读1980年代的重要文本,使得那些曾经是不证自明的观念呈现出一种"陌生化"的新面貌。"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它必将催生出一种全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农民来说,主要还是“雪中送炭”问题,而不是“锦上添花”问题。现时的中国仍需要赵树理精神,应该有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为九亿农民服务,掌握着中国当代文学主流话语权的人士应该为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有作为。  相似文献   

13.
确立“文学经典”是建构文学体系和选择文学话语方式的必然途径.二十世纪后半叶,当代中国针对“文学经典”问题有过多次论争,并屡次尝试以全新的标准确立新的“文学经典”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古为今用”重评古代“文学经典”,一方面通过“洋为中用”评价外国文学经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当代文学“新经典”的建构.这种政治实用主义视野下的“文学经典”体系建构,对当代中国文学和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7月4日上午,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白烨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教授在石河子大学中区音乐厅先后为大学师生作了题为“文学变动中的‘80’后”和“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的讲座。  相似文献   

15.
广义移民与文化离散--有关拓展当代文学阐释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与批评的“地方性知识”如何走出“一城一地?”中国特区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新现象,有可能通过“文化离散”的思路奠立一个有效的阐释基础。它的“移民性”在时间维度上可联接现代文学的离乡、反叛家族等主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可延伸到国际移民的后现代文化生态。移民命运是不同种族、文化、社会和阶层等权力关系跨国、跨地区复制、投射的结果。当代移民问题总体上是资本全球运作的缩影,当此时空,移民文学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新的富有历史容量的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随着主流意识形态文艺制度的松绑而发生了重要的身份转向。这种“转向”一方面表现为作家写作心态的重要变化,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文学风格的根本变化,同时还表现为文学启蒙主义现代性使命的重新回归。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的这种复杂现代性身份转型,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现代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想象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关于“文学终结”的论争中有两个焦点问题:“文学是否死亡”和“文学与现代科技的关系”;从前者转向后者,展示出对“文学终结”的认识日益走向深化。“文学终结”的重要意义并非争论文学在现代科技时代是否消亡。而在于让人们意识到文学目前所面临的危机,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这需要走出文学本质主义的误区。认真研究当前出现的新的文学实践,并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反思,以此来实现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救赎。文学出现危机的一个深层原因则在于现代科技对艺术产生的影响,在二者之中,技术成为自变量,艺术随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考察技术的应用给艺术本身带来的影响,成为研究现代艺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当代文学”,从文化、语言、民族的统一性来考察,应由三个“板块”构成: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与澳门文学。这正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板块”相续接。近年来有三种研究倾向不利于把握“当代文学”的根本特征与历史定位,研究失去了历史感。“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段,是五四启蒙精神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从消解到复归、文学现代化进程从阻断到续接的一个文学时段,文学史在这里走了一条“之”字形的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后”新时期文学的阶段性发展的分期概念入手,对比分析了当代文学从新时期改革、反思的政治性制约到“后”新时期文学多样化、 商品化的市场调控作用下的发展,认为文学在其价值回归和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应注意避免文学商品化、市场化的负面影响,即防止通俗化、世俗化带来的庸俗化,进而防止“后”新时期可能出现的市场干预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汉语新文学”与当代文学研究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有两个重大问题始终难以妥善解决.一是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未能有效纳入中国的台湾、香港和澳门文学,二是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没有有效涵盖汉语言文学以外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近年来提出的"汉语新文学"概念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也为解决上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两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