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期刊是晚清传播科学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媒介。以期刊为载体,晚清社会对近代科学的本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性思考。早期来华传教士报人与维新报人坚持用传统中的格致来指称Science,对格致的本义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源自日文的科学逐渐获得了辛亥报人的体认,科学概念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终实现了从格致到科学的历史嬗变,现代的科学话语取替了传统的格致话语。这一话语转化也是晚清科学观念识进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2.
科学分类既是人们科学认知深化的结果,也是人们科学水准的客观反映。作为新型的大众传媒,晚清期刊为传介科学分类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公共舆论空间。在晚清科学分类体系的建构上,早期传教士报人是中介,维新报人与辛亥报人是主体,他们从不同角度与标准对科学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具有外源性、自主性与无限性、渐进性与多样化、局限性与进步性的特征。晚清是近代中国科学分类的萌芽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晚清时期报人笔名勃兴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追根溯源,针对晚清报人笔名所呈现的追求怪异、偏激以及变动不居的特征,大胆立论。认为:晚清报人笔名乃是时代的产物,反之,它也用突显个性的时代特征展现了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他们观念变迁的个中讯息。  相似文献   

4.
“报人”一词的衍生与演化是一个从古汉语到近代新名词的概念演变过程。这一称谓曾经出现在晚清民初时期,但并未成为时代话语。1925年,留美报人汪英宾采借中源汉字词“报人”对译西洋术语Journalist,最早从职业类型的角度对这一词汇进行广义新闻学的诠释。长期以来,“报人”一词的在地化在知识界存在着广狭之义与名实之争。实际上,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讨论,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新闻职业、新闻道德和新闻教育问题。这是早期中国报人对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地化的探索与努力,也是近现代中国报界从业者向职业化、专业化形态转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晚清小说中政治话语的建构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小说界革命在政治视域误读传统文学的偏执下,带来了文学格局的调整,并在小说内部建立起一套政治话语形式,渗透进各类小说创作中。晚清小说变革排斥了传统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了政治话语对传统“事学话语”的压抑。另一方面,“新小说”内部开始了从政治话语向“事学话语”的蜕变,这种以娱乐为导向的“事学话语”构成了对政治话语的消解,使得“新小说”成为了孕育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主义小说的腹地。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是晚清“救国保种”背景下的根本性话语架构,而翻译话语在晚清民族主义话语建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晚清翻译家林纾的影响巨大,其与魏易合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正出版于晚清民族主义巨型话语兴起之际,在多个修辞层面呼应了这一时代主题。译者在翻译文本中倡导尚武爱国的民族精神,植入国族共同体想象,与时代话语场呼应和互动,帮助开启晚清民众的国家意识和新民思想,参与民族主义话语建构,再现晚清社会的时代追求。译本体现了晚清译介对社会意识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7.
晚清小说界革命在政治视域误读传统文学的偏执下,带来了文学格局的调整,并在小说内部建立起一套政治话语形式,渗透进各类小说创作中。晚清小说变革一方面排斥了传统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了政治话语对以讲故事为中心的古小说传统的压抑;另一方面,"新小说"内部开始了从政治话语向以娱乐为本、以讲故事为中心的话语形式的蜕变,这对小说内部的政治话语构成了消解,使得"新小说"最终成为孕育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主义小说的腹地。  相似文献   

8.
晚清谴责小说是在近代大众传媒的语境下产生的、有别于传统小说的"新小说".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传播技术的革新,而是作为文化和文明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已兼具"目的"和"手段"双重甚至多重意义,并代表着一种权力和意义对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话语以及叙说方式等进行着无所不在的渗透.这使晚清谴责小说的文本本身与传统文学的面貌不同,需要在大众传媒的视阈下才能给予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晚清民初小说作为当时的文学主流形态,强化着读者的情感愉悦程度,近代文化语境的变迁和小说报人面向读者的种种办刊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说审美功能的作用天地。晚清民初小说家对玉陨珠沉悲情的当场刻画,改写了传统的审美习惯,强化了国人正视社会悲凉之雾、真面惨淡人生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文艺期刊与晚清小说的繁荣的关系,以及对晚清小说的总体考察,发现晚清小说、晚清报刊小说、晚清期刊、晚清文艺期刊四个块面的变化关系:文艺期刊的变化总在最前,其他三块随之出现相似的走势。晚清小说先在期刊上登载,后出单行本的情况比较普通,特别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四大文艺期刊,集中了晚清第一流的代表作;约有1/4以上的小说理论出自文艺期刊,其中名篇的比例更大。文艺期刊有优于其他媒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兼具文学专门性,极大地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一般人认为,理学作为一种思想话语,在清代已缺乏对社会的深度渗透和控制能力。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缺乏宏观视野的结果。清初理学形式上是通过权力机制而实现的思想的复古,实质上它是传统理学在清代的一种新生形态,它仍是清中叶及以前的主流话语。它对清代考据学、经世思潮、晚清经文经学和晚清理学中兴潮流都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近代江苏地区尤其是上海报刊业兴起早,规模大,众多江苏籍士子投身其中,成为职业报人。晚清以降,由于社会舆论和正统知识分子对西学和以此为业者的排斥,以及报人的仅为谋食的入职动机,对偏离“正途”的愧感,近代苏籍报人的社会和自我职业认同度较低。与他地报人相较,上海的苏籍报人职业收入相对较高。但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晚近社会新兴的羡商心理的诱惑,报人频繁转换职业,缺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一种特殊的启蒙典范,是对晚清民国以来中国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启蒙话语以"革命"为话语导向,以政治启蒙、思想启蒙和科学启蒙为基本构成,并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产生了特殊的话语变奏。延安《解放日报》的启蒙话语冲突和流变,凸显了中国启蒙运动和追求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报刊产生于清代晚期,技术和管理多借鉴西方,尤其是营销手法的运用,体现了现代营销观念在中国的萌生。晚清的文图传播媒介中,期刊的影响力最大,它不仅拥有传统高社会阶层读者群,还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大众读者,其中小说期刊以先进有效的营销模式,促进了自身发展和晚清小说的崛起。  相似文献   

15.
1915年,日本对华提出旨在灭亡中国之“二十一条”要求,中国人民作出了广泛深入的反应。陈景韩作为晚清民国名报人,是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期间其围绕“二十一条”交涉在《申报》上刊载近140篇时评文章,倡扬其救国理念及目标。其救国理念虽有朦胧不清晰之特点,但偏向理性,启蒙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6.
晚清俭奢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经世派开始对传统的“黜奢崇俭”进行反思;第二个时期是在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维新派等则对之予以揭露、批判;第三个时期是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批判兼具有相当的理性色彩。总体看来,晚清俭奢观的嬗变经历了相形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俭与奢的认同感迥异,或偏激,或理性,但其递进色彩明显,一脉相承,日趋完善而成熟,并显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实学思潮和西学东渐为近代科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徐光启为中心的晚明“历算派”学人对传统科学思想进行了深刻反省和理性批判,在总结古典科学、会通中西方科学、实现中国近代科学启蒙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晚明时期的科学启蒙没有产生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但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和实践至今仍不失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某种复杂的、多元的动态时空场域,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晚清向来就不是单一历史事件的时空再现,而是一个充斥着诸多矛盾与问题的"大染缸"。晚清文化民族主义常常伴随着晚清政治民族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幽灵",在西学与传统之间艰难地游走;晚清士人在一种变动的社会情境与文化语境中,以"世变"为主线,不断地营造与修正自身的心理态势;而"现代性"话语的介入又将晚清时期的诸多问题推向了历史的前台,同时彰显出"晚清"这一时间概念多元的价值取向与多维的阐释向度。  相似文献   

19.
魏源的<诗古微>不仅是晚清今文经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而且通过对毛序说诗的质疑,通过对<诗经>意义层次的分析,极大地动摇了传统文学阐释模式的理论基础,打破了经学话语在文论中的垄断,恢复了文学的审美意义,在晚清文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勾勒晚清教会期刊演化轨迹提供文献支持,运用原始资料分析与考证法,从传播学角度对创刊于1879年3月16日的天主教在华第-份中文期刊<益闻录>的编辑策略、出版宗旨、缘由及栏目设置等作系统研究.认为<益闻录>以传播天主教教规教义为宗旨,填补了天主教在华中文传播的历史空白,在拓展天主教社会影响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其主笔李杕系中国天主教第-报人,深厚的国学根基与对西方文明的推崇,使<益闻录>在内容设置上呈现出了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西方文明的特殊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