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讳源略说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臣下、晚辈,对于君主、尊长的名字,口不能说,文不能书,这叫做避讳。避讳之俗,源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清人陆费墀的《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和现代人陈垣的《史讳举例》,是两部关于避讳学的专著。陆费墀虽未明确指出避讳始于何时,而他在其书中关于帝王庙谥年讳的记叙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要是以此推论,避讳之俗便是源于汉了。陈垣对避讳源于何时这个问题,也没有正面论述,但他在其书的序言中说:“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其俗起于周。……”;而他在其书的第八卷《历朝讳例》中,论述避讳的历史时,又是从秦王朝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陈垣是当代著名的史学大师,他的史学论著,璀灿夺目,有口皆碑;而避讳学虽是旁枝逸茎,也是他属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著《史讳举例》,对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避讳现象作了一个全面的总结,指出不同朝代的避讳特征。阐明避讳学对考史、校勘乃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的重要作用。这是他国学研究中一个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秦讳考辨     
<正> 历代论避讳者,大都认为避讳制度起于周.成于秦,并且认为秦讳的具体内容是——[楚]:因秦庄襄王名子楚,故讳“楚”为‘荆”。[正]:因秦始皇名政(正),所以:(1)讳“正”为“征”,即改读平声。(2)讳“正”为“端”,改称“正月”为“端月”。千百年来,秦讳“楚”、“正”之说一直为众多的专家学者所肯定。如:汉高诱《吕氏春秋注》;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宋王楙《野客丛书》、周密《齐  相似文献   

4.
何伟  张建中 《理论界》2004,(2):149-150
一、腐败的含义和构成要素“腐败”一词源于生物学用语,是指动物或植物发生变质的过程及结果,即而失去原来的机能和功用。现为人们所常谈的“腐败”是指社会成员中的个别人,背离为人之道或背离本来职责而蜕变本质的社会现象。腐败是一种社会异化现象。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凡是个人在公共领域或私人领域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都可以视为腐败行为,如:黄、赌、毒等行为,同时它也包括狭义的腐败。从狭义来说,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达到谋取某种私利的行为。我们在这里所要分析的只是狭义的腐败,也就是人…  相似文献   

5.
“正月”读音“征月”是不是秦代避讳所致?历代学者大都持肯定看法,但语焉不详。现代学者陈垣先生则认为不是由秦讳而改音。究竟孰是孰非?这里谈点自己的看法。《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说:“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始皇以正月诞生于赵,因为政,后以始皇讳,故音征。”关于这条记载,陈垣先生提出了两点看法。第一,他在《史讳举例》  相似文献   

6.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有“邦风”之名,不少学者以为传世文献中“国风”乃为避刘邦之讳所改。但是,结合出土文献和汉代避讳成例,可知汉讳尚疏,而且汉代以前已见称引“国风”,则“邦风”讳为“国风”之说当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7.
李学铭 《学术研究》2001,(8):98-100
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卷五"数朝同讳例"中的"宋至道三年避真宗讳改"一语,颇引起读者的疑惑,似是父避子讳.实际上,这是新君未改元时在旧君年号中避新君讳,是理所当然的事.这种现象不但多出现于北宋时代,在其他朝代中也应该是常见的,在避讳学上值得特别注意,读史时也不可忽略.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治史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两种意义上的历史概念与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其前提是对“历史”概念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广义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构成历史的两个方面。狭义的“历史”是指人们的历史存在。即人们的物质活动,社会存在。马克思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广义的,是指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本文认为,只有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理解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变苹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喜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美学的一种基本范畴,二是指艺术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喜剧”,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喜剧”是指戏剧中的喜剧、带有喜剧性的小说、诗歌、笑话、幽默故事以及曲艺、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的“喜剧”仅指戏剧中的喜剧。本文探讨的对象,是作为美学基本范畴之一的“喜剧”。  相似文献   

10.
十年寒暑磨一剑──评《太平天国避讳研究》华强我的案头置放着一部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良作先生的大作《大平天国避讳研究乡。这是一部沉甸甸的书,我感觉到它的份量,更在其实实在在的内容之中。避讳是太平天国的一大特色。太平天国避宗教讳,避家讳,避诸王讳—…·...  相似文献   

11.
疏离时代主潮的名士精神——新文学“闲适”散文主体精神探讨张岚“闲适”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不同于“载道”话语的“言志”散文;从狭义上讲,则是指那些取材于身边琐事,表现一种文人式的闲情逸致,以家常闲话式的笔调抒写的小品散文。本文所...  相似文献   

12.
一、法律废止的概念对法律废止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法律废止,是指有权机关或人员,依法定程序将现行有效的法律予以明确废弃,使之失去法律效力的活动。广义的法律废止,除了包括狭义的法律废止外,还包括当然废止。所谓法律的当然废止,指法律规定有施行期限或其他施行条件,期限届满或施行条件消失而废止。法律的当然废止,不必经由全部立法程序,只须由立法机关(广义的)审查公布即可。由于法律废止中当然废止相对为少,故本文将重点  相似文献   

13.
文化,这是一个既普通又深奥的名词。就其定义来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rber)和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就列举了一百多种。按权威性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解释,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从事十多年文化管理工作的人来说,在工作中思考和积累的一些体会,还想说一说。不说,真有点如鲠在喉的感觉,姑且命名为文化断想三则。一首先说文化的作用。《书经·舜典》:…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劳动创造了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是人类重要的最社会化的交际工具。但由于某种原因,有些字和词不便叫出来,这叫做忌讳。遇到忌讳的字和词要回避,故又称“避讳”。 自古以来,避讳成风,讳名、讳地、讳事等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现象。避讳源于何时?据说从周朝就开始了。起初只限于对皇帝  相似文献   

15.
岳理 《学术研究》2001,(6):54-56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学术研究》杂志社、《南方日报》社理论部和《亚太经济时报》社联合举办的“塑造广东信用经济良好形象”研讨会于 5月2 4日— 2 5日在广东惠州举行 ,来自广东省内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共 4 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代表畅所欲言 ,主要围绕以下六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信用”的内涵。与会代表认为信用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信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信用 ,一般是指货币借贷和商品买卖中延期付款或交货的方式总称 ,是一种以偿还为…  相似文献   

16.
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代,延及清末,历时两千多年,而流弊足以淆乱古书、改窜历史。因此,工具书之编写以及史书之校订,对于避讳问题,必须十分注意,否則极易招致错误。本文共录“不明避讳致误”书例10则,材料分別取自《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辞源》(修订本)、《辞海》(1979年版)、《汉语大字典》,以及中华书局标点本《梁书》、《魏书》、《北史》之中,虽属举隅性质,也足见避讳问题之重要性,望能引起文史工作者之重视。  相似文献   

17.
精神与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精神”的双重涵义 “精神”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字眼。从实际运用来看,对它的理解至少可以在两种意义上去把握。一是从广义看,精神与物质相对,指所有的非物质现象,即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的活动以及这一活动所产生的一切非物态化的结果。在这里,精神被看作是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客观反映,它囊括了各种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一切意识现象。另是从狭义看,精神是指各种意识现象中处于深层而又相对稳定的方面,指人的心理意识和一切文化现象中作为内核、灵魂的东西,即处于主导地位、起到支柱作用的那种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最早的语讳属于人类古老禁忌现象中的一种,是从特定的宗教迷信观念出发,对语言所作的某些限制。先秦语言禁忌主要内容是禁止人们直接说出那些具有神圣性或凶祸性、耻辱性的事物,以避免灾祸或绕开人们不愿启齿等东西。先秦语讳现象,既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语言禁忌,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避讳。综观其语讳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名讳(一)讳神名。民族学材料表明,在原始民族那里,名字除了具有标记作用以外,还被认为与灵魂、鬼魂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因此,古人认为一个人在他死后,便不能再称呼其生前的名字。我国古代的名讳起源于…  相似文献   

19.
一、独树一帜的法权理论童之伟教授在《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中指出:直到今天,以权利义务解释全部法律关系的法哲学思想仍然在总体上采用陈旧、片面的权利义务分析框架解释全部法现象,而这种分析框架存在着关照不到公法领域,不能合乎逻辑地解释权力现象等无法修补的结构性弊病。而坚持权利义务论者的回答是:权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权利包括“权力”,狭义的权利不包括“权力”。童教授认为这必将给法哲学研究带来一个不必要的麻烦,人们看到“权利”一词时,都不得不去思索此处的权利是广义还是狭义的。然而,并不是…  相似文献   

20.
在本文展开论述之前,先对“参政”一词作个简要界定。所谓参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就狭义来说,它主要指参与政党、国家机关和政治性群众团体等组织的领导活动。就广义而言,它是指参与政治领域中的一切社会活动。本文在狭义范围内,探讨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