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一个村庄进行调查,从分家的时间、分家时到场的人员、分家意见的权威性以及对分家认识的积极化趋势进行分析,"分家"现象有普遍化、简单化和分家评价的中性化趋势。与此相联系,代际关系也出现了从感情型向理性化,从"老一代为中心"向平等、"新一代为中心"方向的变化。家庭已经不是家庭成员资源配置的唯一场所,女性在家庭资源分配中的主导权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相似文献   

2.
分析全国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可以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启动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分家模式发生明显的历史性变动,主要体现在兄弟分家和父子分家两方面:兄弟间的分家模式从"一次性分家"向"多次性分家"转变,兄弟结婚后越来越多地是结婚一个就分出去一个,而不是等所有兄弟都结婚之后再一次性分家;父子之间,原有的父亲选择与独子或者小儿子一起居住的模式也正在发生改变,父亲与所有儿子甚至是独子分家、形成空巢家庭在全国不少地区成为普遍趋势。分家模式的这两种变动趋势是农村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的直接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分家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项重要习俗。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分家的类型、原因、提出时机、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新变化,分家过程的提前化、简单化、理性化特征日益凸显。分家习俗的变迁,是在国家主导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家庭权力(资源)结构的变动、传统伦理的流失与个人主义的盛行、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变化...  相似文献   

4.
青海、甘肃两省部分农村分家的规则大致相同,即儿子在婚后就可以要求与父母分家,每个儿子在分家中得到的财产数额基本相同,在分家的同时还须明确其父母的养老和遗产继承问题,通常是小儿子养老并继承遗产,而分家所涉及的家产分配、养老、继承等均与女儿无关.尽管分家规则完全遵从传统习惯,却与现代法律思想相冲突,且从中反映了女性地位停滞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分家制度蕴涵了"合"的机制,即"分中有合"。分裂的小家庭合并之后的形式在传统时代表现为实体形态的宗族;在当代农村则表现为实践形态的家庭网络,本文称之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我们可以从家庭的文化礼仪活动、家庭经济活动和家庭建设活动这三大家庭实践活动中清楚地看到这一家庭网络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社会的宗族是血缘偏重的父系家族,而当代农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则扩展为血缘、姻缘并重的泛化家族,姻亲在家庭网络中地位的急剧上升与分家习俗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不过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所涵括的父系血亲范围则急剧缩小,一般是从该家庭沿父系的血缘关系向外推三代,即近亲-本家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农村家庭合法财产的分割包括“分家”和对“遗产”的处理两种形式。“分家”是农村生活中一种源远流长的活动,有其独特的规则和模式,历史地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效力的乡俗民约。同时,“分家”的含义往往扩大化,涵盖了“遗产分割”的概念和形式。本文从社会学法学的角度,运用访谈和参与实例的方法,以山西省平遥县段村镇段村为对象,对其家庭财产的分割规则、类型、仪式、程序、信条等进行了实证调查,以期理解“分家”这种乡俗民约的内涵,透视“现实中的法律”所反映的伦理、秩序和文化。  相似文献   

7.
李玫 《南都学坛》2011,31(2):46-52
紫荆树故事最早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之后不断被改写,到了清代,从故事情节到所表现的主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代小戏《打灶王》在紫荆树故事中加入了灶神,把原故事中反对分家的主旨改变为主张分家。灶神的加入是因为灶神在民间被看做"一家之主"。《打灶王》里女主人公对灶神的调笑态度,与民间祭灶习俗的演变有关。而变反对分家为支持分家,则反映了传统家庭观念的渐变。  相似文献   

8.
分家析产是农户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农民分家节奏加快的深层原因是家长权威的弱化与年轻人经济能力的增强.分家之后的家庭关系从纵向看新家庭的宗祧继承观念正在减弱,从横向看新家庭与母家庭合作性更强,大家庭的关系更和睦,从总体上看新家庭与亲属关系的亲密程度取决于他们之间经济关联度的强弱.变化表明:农民正在超越家族一体的血缘观,趋向于在货币利益的导向下进行行为选择,其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正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9.
分家是农户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家庭成员之间权利、义务的重新界定,家庭财产 的再分配和家庭的再生产。改革后俄国农村分家盛行,使传统的宗法制大家庭走向解体,形成由父母和孩子 组成的小家庭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农民外出打工、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家长的专横等促成大家庭解体;“全 分”、“分劈”和“离开”是三种主要的分家方式;分家虽不利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使小家庭的成员享 有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分家是农民生活方式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
"买税"对于广大基层政府,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基层政府以及税务系统里面的人员来说,这已经成为了"行业"里公开的秘密.首先通过对"买税"现象的概念分析和形式分类,然后就"买税"现象的原因和危害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建设合理税收编制计划,完善财税分家的权利义务机制,改革干部任用考核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民法典.这同时意味着,在南京国民政府所辖区域内的各级法院,将以这部民法典作为裁断民事案件的依据.那么,处于新旧交替之际的裁判者面对那些深受传统规则和习俗影响的案件时,会如何抉择呢?本文以最高法院1936年至1947年间关于"分家"、"立嗣"、"继承"等案件的判决为分析对象,展示裁判者的理念:是向传统规则妥协、迁就传统,还是严格按照法典的规定,尽可能地用近代法的原则和制度改造、引导传统?以及裁判者的理念对当事人权利的影响.以期对今天的民法典编纂及过度时期的司法裁判提供一点历史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分家析产是民间社会非常普遍的历史现象,分家行为的重要法律凭证是分家单,因此通过研究分家单可以直接反映历史上的分家析产行为。清末民初山西清徐县王氏家族分家就具有典型性,其分家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解决家族内部矛盾,二是为促使后辈独立生存和发展。清徐王氏家族分家原则是按诸子均分、共同赡养,其具体流程是在族长的主持下操作。分家析产行为有积极与消积两重社会影响:虽然有效地维护了家族的正常生活和发展,但同时又导致了家庭间的社会分化、土地的分散化、中贫农阶层的扩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快乐至上"新闻思想的人文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快乐至上"是大众文化覆盖下的传媒"受众本位"思想回归的重要标志.它将欲望、兴趣、情感居于中心地位,规定和表达着新闻价值的基础和价值本质,它实现了与人性本质的贴近.然而它与理性的对立,表现思想的简单化,又一次远离了人文精神,新闻专业主义的提倡成为了必然.  相似文献   

14.
分家阄书是研究徽州典商的重要史料。从存世的徽州典商分家阄书看,徽州典商主要活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属大资本商人,身份复杂多重;徽州典商的资本主要来源于商业资本,典商的兴衰是徽商兴衰和明清金融市场变迁的共同结果,并非咸同兵燹所导致;徽州典商多采取分产不分业的分家方式,这种分家方式是徽商激励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鲁西北农村分家与代际互动形态对既有家庭再生产理论形成冲击。伴随家产的累积与流动,家庭的“分—继—合”体系发生重组,进一步呈现出虚“分”、弱“继”、实“合”的特点。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发展压力,母家庭成为子代核心家庭应对生活压力时的转嫁对象,代际互动过程中的家不仅没有裂分,反而紧密地粘连在一起。现代农村家庭结构趋于代际合作的实质,是分家后围绕家庭再生产所形成的亲子两代核心家庭之间家庭资源的整合利用。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并非意味着家的整体性的退场,中国的现代家庭依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面向。  相似文献   

16.
树典型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进行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种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普遍化、持续化,从社会条件来说,和民族心理中的群体主义取向有关,和计划体制下的政治本位、领导本位的价值取向等因索有关;从利益机制来看,在树典型的活动中,典型本身、树立典型的领导者和学典型的普通行动者都存在着获得利益的正向驱动和避免惩罚的反向驱动。这一行为模式导致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它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7.
传贤不传子、分家不分产、重视教育,既是小港李氏在其成长为工商世家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三大传统,又进一步促成了该家族向科技文化世家的成功转型,从而为当代家族企业的持续良性运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给我国政府管理价值取向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政府管理目标应从我国分配政策的反思开始,构建公平与效率二者均衡互动的分配体制。政府管理应选择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换、从"官本位"向"人本位"转换,以权利模式为主兼顾行政效率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能力本位"观出发,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要从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联系等几方面来进行,确立以提高学生职业训练能力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泛电影:21世纪初的媒体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的泛化是21世纪初令人瞩目的现象.它既表现为通过表演主体虚拟化、欣赏活动日常化、加工制作即兴化突破传统电影的常规,又表现为通过与视频艺术、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的融合扩展电影的边界.由此而形成的"泛电影"意味着电影在物理定位、产业定位和社会定位上的更新,也意味着电影从少数人所特有的技能向普遍化的素养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