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国民财富”和“真实储蓄”核算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变化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在总量上也在构成上提供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分析框架和可行政策依据.统计分析表明,真实储蓄对高收入OECD国家的新国民财富的解释力度不高,这些国家的国民财富积累更倚重于人力资本和和社会资本,而不是有形资产的积累.负的无形资本与社会经济现实不符合,对于无形资本的直接测算有赖于深化其经济理论研究并完善社会资本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马歇尔时代的经济学尚能认识到,经济学既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又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但是,到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新古典经济学那里,经济学便成为解决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的学问,人在西方经济学中被简化为生产要素、价格要素。随着对经济学两大核心概念资本和财富的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包括大量的交叉科学的研究,尤其在科学前沿的复杂性科学和自组织理论的平台上,资本和财富概念均已超越了新古典经济学功利境界的狭隘视野。资本成为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道德资本、文化资本乃至社会资本的复杂网络;财富也包括物质财富、货币财富和能力财富等多种形式。长尾理论揭示的丰饶经济学指出,我们正在由被动消费者变为主动生产者,任何领域中的大多数生产者都是无偿贡献的业余者。"长尾"有望成为创造力的熔炉,新理念可以在这里融合和成长。今天,丰饶性正在以一种司空见惯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世界;在未来,我们的文化将是以兴趣纽带为基础的广而杂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陷入一片混乱。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无产阶级贫困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越是积累,无产阶级遭受的剥削和压迫就越是严重。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论》)虽然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家庭金融资产的积累速度非常快,到2000年,发达国家因家庭储蓄而平添资本4.6万亿美元.在未来10年到20年间,中国的家庭金融财富也会以过去从未有过的高速度增长.如何让这部分金融资产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是建设和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他的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资本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①它  相似文献   

6.
从资本批判的视角来看,随着资本全球扩张不断走向深入以及由此而来的资本积累主要集中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贫困积累主要集中在边缘落后国家的总体趋势,使得经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诞生条件发生了分离。这使得东方落后国家在具备走社会主义道路之历史合理性的同时,也使得其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一方面必须进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来建设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被强大国际资本力量吞噬支配而重新陷入贫困积累的两难困境。以此实践困境来反观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的财富道路,则可以得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富发展模式以及之后历经波折后转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富发展模式,看似矛盾且差别巨大,但都本质地契合了当代中国在资本全球扩张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因此,这财富发展两大模式在本质上是贯通的。  相似文献   

7.
高校场域中的位置是一种资本数量、质量、结构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高校场域中的一定位置也会带来相应的资本,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从场域的视角来看,高校要坡自己在竞争的场域中获得较为有利的位置,必须实施四大策略:明确位置,科学定位;建立强大的“关系网络”,积累社会资本;塑造大学精神,积累文化资本;积累经济资本。  相似文献   

8.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在资本逻辑的内在推动下,形成了财富丰裕膨胀的独特景观,为当代资本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这种社会财富因其附载的资本主义社会特质,使其在决定财富制造的资本异化因、指导财富制造的发展理念因和深精入髓的财富教条因等诸多方面均呈现出深刻的悖论,决非人类社会理应追盼的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紧紧将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的前提放置在社会利益和人的利益最大化的框架内去思考实践,并以此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财富观,真正在哲学向度和社会实践中实现着对当代资本主义财富幻象的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一个新的视角解释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表明,由于技能—资本的互补效应,人力资本积累会提升资本产出比,在资本和劳动互为替代的情形下,资本产出比的提升将恶化劳动收入份额.利用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经验研究,确认了人力资本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抑制效应和资本产出比的中介传导作用.导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还包括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国企改制,而第三产业比例的提升和FDI的进入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相似文献   

10.
文化资本作为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具有有形与无形两种基本形式。在道德资本形成过程中,文化资本之文化传统是道德生成的不可或缺的基础与前提,文化意识是道德意识的推进剂,而文化实践则是引发道德行为的助推剂。简言之,文化资本在道德资本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老师们往往认为:学生写作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离不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及其规范性和强制性;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是由于不明白作文的规范性,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这个现状其实是我们老师自己造成的.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如果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笔去描绘生活,这个现状就会很快改变的。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在分析了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实质、意义、作用以及存在形式这个积累“机构的内部作用”的基础上,发现并总结出的一条重要规律,它在《资本论》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德文版里,马克思对这个规律作了如下表述:“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影响, 其实不仅仅在于“直接经济损失”, 其归根结底造成的是“国民财富损失”。按照曾经提出的“基于国民财富视角的灾害经济成本分析框架”, 对1998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国民财富损失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除了物质资本损失以外, 自然资本损失和人力资本损失同样不可小觑;(2)自然资本中耕地损失占了绝对比重;(3)即便仅仅依据劳动力对产出和经济增长的贡献来推算, 人力资本价值损失已经占到了整个国民财富损失的1/3左右;(4)从自然灾害国民财富损失的构成情况来看, 大部分时候物质财富损失都是主要的, 人力资本损失次之。因此, 我们认为应当以“模糊”的“正确”去取代“精确”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绝对贫困化绝对贫困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一个方面,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则又是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有密切联系的。什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707页中说:“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版中论述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有一处错误即“成反比”。虽然在后来的法文版中改成了“成正比”,但究竟是谁同谁比还是没说清楚。一百多年来,人们对这处错误视而不见,见而不解。本文拟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进行全面剖析,指出这处错误之所在。我们先把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摘要出来,并在方括号内加上必要的注解和提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  相似文献   

16.
资本积累外在表现为扩张 ,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由于资本取得了对劳动进而取得对国家的优势 ,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在资本国际化之下 ,世界经济运行呈现出“陀螺式”旋转 ,而金融资本也出现了国际与国内两类循环 ,发展中国家过早、过快实行金融自由化 ,会使“小循环”卷入“大循环” ,这样就有可能使辛苦多年积累的财富被卷入国际垄断资本的旋涡与陷阱。发展中国家有借经济全球化促进繁荣的机遇 ,但是更多的是有被卷入国际大循环而落入资本陷阱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是资本积累的因素之一。它是如何成为资本积累的因素呢?马克思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提出,如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等,“这些劳动资料越是作为产品形成要素发生作用而不把价值加到产品中去,也就是说,它们越是整个地被使用而只是部分地被消费,那末,它们就越是象我们在上面说过的自然力如水、蒸汽、空气、电力等等那样,提供无偿的服务。被活劳动抓住并赋予生命的过去劳动的这种无偿劳动,会随着积累规模的扩大而积累起来。”(《资本论》第一卷,第667页)这段论述仍不易懂,由此产生了  相似文献   

18.
一种观念如果总是一成不变,往往就会成为一种传统、一种禁锢和一道围墙,如果你很难摆脱,那么这种传统不但对你没有好处,反而会限制、阻碍你的发展。为了适应不断更新的时代潮流,在观念上我们必须要跳出传统的围墙。经验潜在着局限与封闭——"经验"都潜在着一种局限、封闭等形式的阻力,因此如果你把你的经验当作资本,它就会妨害你。有位厂长在招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社会资本分析囿于静态框架,将社会资本视作客观的嵌入性资源,而对其主观建构性关注极少。要全面地理解社会资本,就必须充分考虑其两面性:它既是一种客观的嵌入性资源,但又必然因"关系"的变化而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换言之,社会资本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建构性的。通过引入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概念,从年羹尧与雍正之间的互动案例入手,我们可以对传统的社会资本定义进行反思并提出"建构性社会资本"的定义:行动者的惯习对场域性资源的主观判断。在此基础上,通过阐明建构性社会资本的分布和积累图式,提出社会资本的结构性、建构性以及动态演化三类模型,结合行为经济学理论给出相关函数建议,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社会资本之生成、积累、演化的理解,从而为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和动态分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精神资本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资本是人们仅凭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不能发生的社会实践,能赖以发生并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尚能提高既定物力、人力资本效率,推进实践发展的积极性精神力量的集中表现。精神资本具有实践动力的终极性、价值财富的创造性、占有使用的无偿性、利欲节制的自觉性、积累主体的一元性特征。精神资本运行带有其投入使用量与投入使用的劳动量及其社会组织化程度正向变动;与物力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正向变动;而与投入使用的物力资本量反向变动的规律性。研究精神资本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