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在场"这个词,没有一种字典含义或者权威讨论可以确定它的意义,以使任何一个使用它的人都接受.因此在使用它的时候,我们有很大对其意义进行调整的自由.事实上,在使用这个词的过程中,唯一切实可行的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增进我们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当试图满足这一要求时,我将其与再现相联系.我要关注的是再现的一种变型,在此意义下,过去被允许以一种"偷渡"(鲁尼亚)的方式进入现在,以至于在历史再现中,过去在字面上也成为"现在".在分析历史再现的这个变型过程中,我采纳鲁尼亚所使用的所谓"平行进程"观念.  相似文献   

2.
王振国 《中州学刊》2005,(3):181-183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跌宕起伏的急遽变革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及政治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政治制度的变革已成为社会历史变革的主题,通过宣传新型国家观和建立新型国家制度的轰轰烈烈的历史实践,引发了民众政治文化意识的转变.革命派和改良派共同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运动,从而使国民思想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深厚的"原罪"意识,其根深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私"之初,并非起源于个体观念,缺失个体是传统文化最大的积弊.在中国历史上,人文思想的启蒙,往往突破私的禁锢,闪现个体化的萌动.一种文化形态何以塑造出这样普遍、持久的崇公灭私的文化心态,是深入认识国情和民族性的重要问题.宋明理学的思想家们以身、生、情、欲的观念,重新发现"私"的合理性,逐步推动了人文思想的启蒙.  相似文献   

4.
"诗言志"以语言符号的神秘,揉和了长远时间里那些或隐或显的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等文化因素,在巫觋特定的仪式中生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本文对于"诗言志"的解读,重在考察其在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对流动着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文化情境与其互动生成之关系,以揭示其发展与嬗变.  相似文献   

5.
客家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客家方言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客家族群语言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客家人的移民路径有关。从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客家移民路径选择的时序性和空间性对"客家"语言形成具有关键作用,清末民初客家人对客家移民的文化认同感的系统构建对客家移民属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罗成 《江淮论坛》2008,(3):176-180
"理论旅行"强调外来理论本土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历史情境意义.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建基于西方话语理论旅行与中国现象本土批评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它面对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一方面有着批评介入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又误入了学科夺权的理论迷途.在对于"人"的根本意义的理解上,"文化诗学"则在洞察"文化研究"价值缺憾的同时提供了我们超越于它之上的一层更高的价值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作为洛"域"人的总体的结构性象征体系"域"论加以描述,可以探讨当地人意识和无意识中关于"域"的观念,包括神圣方位、等级与王权的关系,以及历史的分期;提出一种不受西式历史观念影响的本土文化-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印年代在墨子研究中形成的"出身决定论"观念至今依然存留,这就影响了对其思想形成更为恰当的看法,乃至把"天志"、"明鬼"、"非乐"等主张中的历史进步性因素理解为"狭隘性".抛开时墨子没有确实根据而被认定的"小生产者"出身,则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代独立的士阶层的代表,其历史使命即为未来社会勾画理想蓝图,并付诸实际;这一蓝图具有充分反宗法的理性色彩.墨子"非乐"属于"礼崩乐坏"时期的总体社会思潮,是社会变革在人的观念中的回应.他把"乐"归原为乐之本身,从而以"利害"为尺度,祛除了当时泛滥之乐的各种意识形态之魅,是对氏族、"封建"文化的清算,在推动文艺观念的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破除"官本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清亮 《学术界》2005,21(2):96-106
"官本位"之形成、发展、特征;"官本位"、官文化、官场文化之界说,"官本位"是一种在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利己主义人生观支配下的价值取向,属于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官本位"对历史与现实之危害;"官本位"在当前的十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张欣 《浙江社会科学》2001,3(6):120-124
"左"倾文化惰性的根深蒂固,主要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的发展国情决定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惰性"中呈现出的"左"倾特质主要表现形式为教条主义、封建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之大敌.它产生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里,整合在社会主义文化体内,体现了正统与革命色彩,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对文化发展的禁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