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肥胖、Ⅱ型糖尿病等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由脂肪组织分泌产生的血浆蛋白即脂肪细胞因子对血管的直接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脂联素表现出显著的抗炎症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本综述主要总结了脂联素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并从几方面诸如对血管结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一氧化氮(NO)产生及血管生成的影响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
自1980年Furchgott等发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并证实内皮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crived relaxant factor,EDRF)以来。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血管的收缩也有赖于完整的血管内皮。去除内皮细胞后,血管于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花生四烯酸等的收缩反应降低、缺氧、机械牵引等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也明显减弱甚至消失。进一步对这种内皮依赖性收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经颈动脉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原有疾病治疗)和Omega-3治疗组(常规治疗 Omega-32250mg每日三次服用)观察4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von Willebrand因子(vWF)的变化.结果常规治疗组:ET及NO及NO/ET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vWF指标较治疗前上升(P<0.05).Omega-3治疗组:ET,NO及NO/ET,vWF指标组内治疗前后存在差异(P<0.05).组间比较ET(P<0.01)NO(P=0.05),NO/ET(P<0.01)及VWF(P<0.05)治疗前后存在差异.结论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对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在持续性高浓度胰岛素与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不同浓度胰岛素的条件培养液的作用下,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ECV304)分泌一氧化氮(NO)的相应变化,从而进一步探究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及致病机制。方法本研究用体外培养的HUECV304细胞作为试验对象,研究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对HUECV304细胞NO分泌的影响。试验共分为4组,即含100nmol/L胰岛素条件培养液与1nmol/L胰岛素细胞培养液轮换培养的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含1nmol/L胰岛素细胞培养液的正常浓度胰岛素组,含100nmol/L胰岛素细胞培养液的持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不含胰岛素细胞培养液的阴性对照组,各组每间隔8小时均更换新鲜条件培养液1次,总共作用72小时。内皮细胞培养液上清中NO的含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结果含不同浓度的胰岛素条件培养液作用内皮细胞72小时后,正常浓度组、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与持续性胰岛素组细胞分泌NO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2.21倍(P0.05),7.13倍(P0.001)和4.50倍(P0.001);其中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内皮细胞分泌NO增加尤为明显,明显高于持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内皮细胞分泌NO(P0.05)。结论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相对于持续性高浓度胰岛素能增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O的分泌。提示血管内皮细胞NO的过度合成可能是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损伤血管内皮的功能、促进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的产生及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服用麝香保心丸(SXBXW)6个月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SXBXW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高血压常规治疗(氨氯地平5~10mg),SXBXW组加用SXBXW每次2丸(每丸22.5mg),3次/日,维持6个月。以高分辨率超声测定的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作为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检测FMD,并同时进行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的检测及空腹、餐后1小时、2小时血糖及胰岛素检测。结果治疗6个月时两组FMD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SXBXW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SXBXW组NO、ET胰岛素抵抗均明显改善(P〈0.05),且在治疗6个月时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长期服用SXBXW可进一步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功能,且这一作用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NO系统的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6.
探讨益气补肾活血法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内皮细胞(CEC)变化的影响.应用放射免疫法、硝酸还原法和Hladovec法对加服中药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于急性期、恢复期等分别检测血ET-1、NO和CEC.与未加服中药的支气管哮喘患儿比较,其恢复期和1年后血ET-1、NO和CEC水平明显下降,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益气补肾活血中药可降低支气管哮喘患儿血ET-1、NO的合成,减轻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对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有效.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氧自由基致脂质过氧化作用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并提出有氧运动预防、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理之一是有效地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损害的能力、避免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内源性一氧化氮(NO) 具有双重作用,由基础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产生少量的NO有利于松驰平滑肌,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产生的大量NO是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还可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增殖和免疫功能的紊乱,本文检测肺结核、肺心病、肺癌患者血中NO、T淋巴细胞群的相关性。 1.材料与方法 (1)病例组肺结核组30例,男性22例,女性 8例,年龄18-61岁,30例患都均为Ⅲ型肺结核, X线改变符合分型,血沉增高,抗PPD阳性,20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以及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情况及罗红霉素对其的影响。方法20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A组)、2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规治疗组(B组)和2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规加罗红霉素治疗组(C组)于发病初及治疗8w后检测肺动脉压力,测定外周血中CEC数量及血浆ET-1和NO含量。结果与正常体检者及组治疗后比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CEC数量增多、血浆ET-1升高和NO降低。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罗红霉素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92年Folkman等首次证实,肿瘤在缺乏血管新生的条件下仅能生长2~3 mm,并提出了肿瘤的生长依赖血管形成的假说。自此,血管新生在肿瘤领域内的研究有了重大进展。血管新生是指在已经存在的血管的基础上以出芽的方式形成新的微血管,是肿瘤生长和播散所必需的。血管发生受各种不同的正、负生成血管因子的调控。促进血管生成的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等;抗血管生成因子包括血管抑制素、内抑制素、白介素-1(IL-1)等,其中VEGF及bFGF是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血管新生正调控因子。本文就VEGF、bFGF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1 VEGF、bFGF简述1.1 VEGF的生物学特性VEGF是一种结构具有高度保守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人类VEGF基因全长为28kb。人至少有4种VEGF,其中VEGF 121和VEGF165为可溶性分泌蛋白,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及增加内皮通透性;VEGF189和VEGF206为不可溶性分泌蛋白,与肝素紧密结合。VEGF165为最常见的形式,也是主要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三维培养内皮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的作用.方法 Pepper等介绍的方法制备三维培养胶原基质和细胞培养.结果对照组内皮细胞在胶的表面呈单层生长,未见其向深层生长及管腔结构形成.bFGF组内皮细胞在胶内呈多层浸润生长,伸展、变形呈扁平状,内皮细胞与胶原纤维之间以半桥粒连接,内皮细胞之间以桥粒连接,形成毛细血管样管腔结构,管腔样结构大小不一,其间有多个散在的内皮细胞:部分内皮细胞内可见空泡样变,边界由胞质与胞膜组成,细胞核变形,凹陷,可见切迹,或成薄片状,空泡样变及细胞核形态的变化在形成管状结构的内皮细胞中尤为明显:内皮细胞管腔面及游离面内皮细胞均有微绒毛突起.结论 bFGF有利于三维培养内皮细胞在有展性的胶原基质面形成血管样结构.  相似文献   

12.
郭芳彬 《源流》2011,(11):94
心脑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血栓等,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血管变窄、血流受阻,从而引起一系列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脂、高血压密切相关。血液中长期过高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血管壁上过多的脂类物质,容易被自由基氧化,形成脂质过氧化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压长期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除了血液粘稠凝聚外,更为重要的是血管自身的病变。一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它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因素;二是血管痉挛,高血压可以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内皮损伤可以加速脂类物质、l血小板在血管壁的沉积形成血栓,同时内皮损伤可以造成血管痉挛;三是动脉粥样硬化;四是微小血管损伤。这些都  相似文献   

14.
兔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0.125%胰酶-0.01%EDTA对兔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分离,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根据内皮细胞特有的形态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传代生长均良好,第Ⅷ因子和VEGFR-3抗体免疫组化均为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5.
探讨益气补肾活血法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内皮素-1(ET-1)、-氧化氮(NO)和内皮细胞(CEC)变化的影响.应用放射免疫法、硝酸还原法和Hladovec法对加服中药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于急性期、恢复期等分别检测血ET-1、NO和CEC。与未加服中药的支气管哮喘患儿比较,其恢复期和1年后血ET-1、NO和CEC水平明显下降,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益气补肾活血中药可降低支气管哮喘患儿血ET-1、NO的合成,减轻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对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氧化氮(NO)既是气体,又是自由基,是生物体内一种作用广泛而性质独特的信号分子,它不仅对动物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也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过程,如种子萌发、下胚轴伸长、根生长、细胞凋亡以及植物抗逆反应等。本文就近年来NO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是科技期刊评价的两个重要的指标。对其基本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科技期刊评价中具有的重要作用,针对生物科学类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指标因素的分析,指出了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科技期刊中,利用率和学术价值较高的重要期刊的次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脑心通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脑心通4粒,tid,连续60d,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评估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测定.结果 脑心通组治疗后在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的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亦得以改善.结论 脑心通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改善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的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美国GE-VIVID7、PHILIP-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52例糖尿病患者与32例对照组患者下肢血管形态、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早期诊断糖尿病血管病变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型超声造影剂(超声微泡)的开发已经逐渐成为超声医学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各类靶向超声微泡在外周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和分子影像中的应用。同时还深入阐述了靶向超声微泡在剪切流场下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动力学规律,为靶向超声微泡最终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和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