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密切联系着我们这个后现代化国家文化转型的选择性焦虑,隐含着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寓意".激进的"现代化"立场和保守的"反现代化"立场,都在故乡想象中找到了他们各擅其长的书写空间.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中,"故乡"是生命出发之"乡",也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之"乡",与异域文化相对之本土文化之"乡",与道德沦丧、人性衰退、精神荒芜相对之道德人伦醇美、人性自然、精神健康之"乡".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为人类对世界存在的意识反映的发生学原理,与文化人类学须从文学中寻找人类文化资源决定了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联姻,两门学科的科际融合丰富了学科研究的资源、视角与方法。鲁迅"故乡"题材作品文本"非语言活动交流系统"中所呈现的地理环境生态和族群文化质素,显现了作者故乡邵兴都昌坊口文化特质,它们共同描绘和构成了当地族群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特征。对鲁迅作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研究,不仅可以还原鲁迅故乡族群文化形态的象征性符号体系,而且丰富与拓展了鲁迅"故乡"题材作品的五四单一性启蒙价值主题。  相似文献   

3.
屈原故乡考     
屈原故乡所在,传统说法认为在今湖北秭归县.对此,前人深信不疑.唯孙作云先生三十年前曾指出屈原故乡应在今湖北江陵,然而未受到学术界重视.笔者因考查屈氏封地,发现孙说言之成理,可谓独具只眼.要了解屈原的乡贯,屈原本人的作品无疑是具有权威性的笫一手资料.《哀郢》是屈赋中明确地提到了时间、地点、事件的一章,因此也是研究屈原  相似文献   

4.
"故乡"与萧红的自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与其故乡呼兰小城的关系一直以来多被讨论,除了传记性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外,论者多关注作家的乡土情结和作品风格,而萧红对于故乡的"发现"和"想象",或者说,故乡之于萧红写作根源上的价值和意义却并没有得到彰显.与鲁迅、废名、沈从文等男性作家不同的是,萧红同时从情感、性别和底层三个维度寻求自我认同的途径,它们最终都通向和汇聚于"故乡"--一个由文字和想象建构起来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一个离却故乡,走进"荒原"的"独行者",又是一个时时怀念、眷顾故乡的游子。从1898年鲁迅17岁离开绍兴赴南京读书起,除了1910-1912年在家乡任教两年和1919年的一次短暂的回乡搬家外,鲁迅就再未回过故乡。可以说,他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他是一个失却家园的游子。但是,鲁迅在其孤独、痛苦的精神世界中,还是为自己找到了一块温情的、诗意的空间──故乡。鲁迅心目中的故乡,是他平衡心灵冲突的域阀,慰藉情感寂寞的梦幻,缓弛精神焦灼的清醇,是他精神家园的写照。"作为一个二十世纪接受了现代文化的知识者","价值上早已告别了'故…  相似文献   

6.
自鲁迅的《故乡》发表之后,关于故乡书写的各类文学作品就井喷而出,数量和影响都不可忽视,可以视为中国文学故乡书写的现象级转变。传统的故乡书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故乡的拟物化;二是故乡的拟人化。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呈现三种不同的书写样态,即怨乡型、哀乡型、恋乡型,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通过抛弃拟物化故乡的书写模式和对拟人化故乡书写的颠覆与重塑完成了现代转型。在悄然发生的写作心理巨变下,“第二故乡”这个新词得以出场。  相似文献   

7.
置身于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社会高度流动化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尚未走向终结的背景之下,城乡结合部非定居性移民有着复杂的"社会世界"构成,其观念世界中,既有割舍不掉的"故乡情结",又有一种深深的社区隔离感。非定居性移民社区归属感的疏离与游移,其实质是一种所属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在移民社区的双重缺失和空间错位而引发的社区认同危机。由此导致大量"故乡怀恋者"与"故乡丧失者"的产生,形成大量漂浮于社会上的游民和"社会无根"群体,也使得城乡结合部的"社会"陷于深度疏离化的险象。  相似文献   

8.
飞散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对它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殖民研究中成为热点问题。随着飞散现象的经常化、全球化,飞散写作在近年也成为文学研究中的热点。新移民作家群体是华裔飞散写作者的中坚力量,在他们构建的新移民文学中,对家园做出了全新的诠释,超越了异域与故乡的对立,在家园中发现世界,在世界中发现家园,开掘出家园新的涵义,使故乡与异域悄然发生着置换。  相似文献   

9.
背对故乡──鲁迅的思乡心理与其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目中,故乡是感情的依托,也是失意时的退身之地。但对鲁迅来说,故乡已失掉了这一功能。他同所有游子一样,眷恋自己的故乡,可是那些灰暗的童年记忆和不幸的婚姻,使他思念故乡时,心中常常充满怨愤和痛苦,由此产生了无家可归的漂泊感。这种漂泊感逼使鲁迅用想象来美化和装点自己的家乡,作为心灵的停泊地,但现实又将幻想无情地打碎。毫无疑问,这一复杂的思乡心理,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题材方面来说,大量取材于故乡的作品,成为他解剖国民性的切入口;先驱者与故乡之间的隔膜与对立,成为主要的故事模式。从情感层面来说,他笔下的许多先驱者形象,常常处在无家可归的惶惑之中。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生活对汪曾祺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汪曾祺继承了现代文学中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书写故乡的传统.书写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既是一种写作资源也是一种思想资源.在汪曾祺晚年关于精神故乡--昆明的写作中,体现着他个性化的小说观小说是回忆.同时,小说"追忆过去"式的叙述模式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中一 《云梦学刊》2007,28(5):43-48
屈原故乡应该在屈原诞生的郢都。古人却把秭归称为屈原的故乡,今人又将湖南汉寿考证为屈原故乡,新闻界人士周笃文教授从新闻炒作角度出发发布屈原故乡在临湘,使得国人对屈原故乡的认定愈来愈模糊,需要认真求证。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在故乡有一群感情笃厚的诗友 ,他们的友谊既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理想、乡梓情怀的基础上 ,又分别有各自的特点。了解黄氏与这些故乡诗友的交谊特点 ,有利于我们认识黄氏的交友之道 ,亦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黄氏及其创作。  相似文献   

13.
当代农村题材文学中的"故乡"镜像,重建了人与乡村、人与自然、人与人等之间的诗情画意关系,它既是乡村现代性发展的产物,也是乡村现代性困境的表征。当代农村题材文学通过对乡村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生存条件等物质性存在的图绘,建构起坚实而厚重、丰富而立体的"故乡"镜像,并最终生成强烈对抗现实的强大功能,上升为一种心灵皈依的乡村宗教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故乡问题,也是很有必要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学中,有不少同志一直认为“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一九七六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简史》编写组编写的《世界近代简史》就把“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这个提法写进教材。一九二四年,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提出:“大概正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在国民党"反攻复国回故乡"的官方主流论述的聒噪中,台湾文学出现了制式的"反共文学"和"怀乡文学"高潮.然而处于其中的迁台女作家却不同于男性的"政治怀乡",她们有别于同时期男性作家的时间叙述,特有的空间意识,使她们最早开始建构自己的第二故乡.丈章分析该时期迁台女作家的散文和小说的在地化书写,分析女作家们如何藉由台湾人事物的叙述体现的"家台湾"意识和"台湾新故乡"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诗句“致使香魂返故乡”出自《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写香菱。其中“故乡”一词 ,读者往往误以为是指香菱的出生地———苏州。其实不然 ,它应当是指太虚幻境 ,例如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反认他乡是故乡”句旁有脂批云 :“太虚幻境 ,青埂峰一并结住。”两个“故乡”的含义是一样的 ,都是指灵魂的故乡———太虚幻境或青埂峰。因为香菱和其他“风流冤孽”投胎入世前 ,都曾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死后必定前往销号。再者 ,香菱在幼年时被拐子拐…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既不出生在故乡,也不寿终于家园。尽管如此,作为故乡的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在司马光心目中仍占有重要位置,他在故乡的行迹,应当作为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司马光具有浓重的儒家思想。早在康定元年(1041)给彦太初杂文集所写的序言中,就有明确阐述。他称赞彦太初“读先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从字面看,是称赞别人的,但实际上,正是发表了青年司马光(二十二岁)对读书、修养和治世的看法,即读书为求义理,求义理在于修身。考察司马光的一生,其修养极高,履道醇固,诚心自然,在朝为忠臣贤  相似文献   

18.
莫言与福克纳都致力于描写“邮票般大小的故乡”,他们均以传说、记忆乃至幻想的方式返回历史,在有限的空间构筑象征性的精神家园。现实的故乡成为文学创作的源泉,而作品中心造的故乡则被打造成展现作家创造能力的艺术平台。  相似文献   

19.
林白的小说体现了深重的故乡意识,通过与沈从文、萧红的比较,折射出林白故乡意识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黄宾虹(一八六五年——一九五五年),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山水画家。先生的一生,阅历沧桑,不仅有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而且还参加过一些重要的社会政治活动。在一八七六年至一九○七年的三十年时间里,他在故乡的生活,是他一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近笔者来到黄宾虹故乡,愿将所见所闻奉献于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