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测井曲线是对所钻遇地层物性特征的直接反映,充分利用测井资料,有利于预测和识别古岩溶发育带。在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依据古岩溶在钻井和测井上的显示,利用曲线组合对比方法,对岩溶地层进行了测井相分析,得出“四低二高”的古岩溶识别标志。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史提出岩溶演化模式,指出多期的构造旋回,复杂的断块掀斜作用和长期的化学活动性流体的溶蚀是研究区古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主要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及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前人认为,桑塔木组泥岩隔水层控制了海西早期岩溶的分布范围:北部的桑塔木组缺失区是海西早期岩溶的发育区,并对先期的加里东中期岩溶产物加以全面改造;而南部的桑塔木组覆盖区则仅保留了加里东中期岩溶。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及地震学等研究表明,海西早期岩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桑塔木组的限制。桑塔木组的覆盖仅仅改变了海西早期岩溶作用的形式,即由裸露风化壳型岩溶转变为覆盖承压型岩溶。指出了与主体区相连的断裂带才是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发育区带,而孤立的、不与主体区相连的断裂带,岩溶作用不发育。该岩溶作用的发现,对于在塔河油田南部、西部桑塔木组覆盖区寻找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广西岩溶地区的分布、气候水文、土壤、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指出了广西岩溶地区经济、科技文化落后,劳动者总体素质低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建议,旨在为广西岩溶地区贫困群众发展经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岩溶环境是一种缺土、缺水、富钙的极不稳定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现代岩溶环境研究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本文从金佛山岩溶环境的形成地质背景角度分析了该脆弱岩溶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滞后作用,探讨了在该区现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开发的问题,提出不能以牺牲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来发展经济,必须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到与经济开发并重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探地雷达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工程实际,利用探地雷达技术对宜万铁路W 7段5号墩进行岩溶探测,参考岩溶雷达图像的特征,通过合理布置测线和认真分析雷达图像圈定了该墩区域的岩溶位置。实践证明,应用探地雷达探测隐伏岩溶是一种快速、高效、经济、可靠的物探方法。  相似文献   

6.
无炭柱(岩溶陷落柱)在华北型多煤层、多旋回的石岩、二叠系含煤建造中非常发育。它是岩溶塌陷多次反复长期积累的结果。岩溶溻陷与地下水位的频繁升降和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多煤层、多旋回、多无炭柱是地壳小振荡运动在成煤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深入研究无炭柱成因机理有助于分析其分布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北延段穿越广州市大规模岩溶区,该区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丰富,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本文在对二号线岩溶地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轨道交通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对策,并应用到具体的工程设计中。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岩溶作用与灵璧石之间的关系,认为灵璧石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取决于表层岩溶作用的特点和发育程度。灵璧地区的表层岩溶作用,在地貌上表现为宏观地貌景观和细观溶蚀形态两大类。灵璧石的形态,是表层岩溶作用细观溶蚀形态的表现,与岩石的解理和裂隙发育程度有关;不同的宏观地貌部位地下水动态和碳酸盐岩性,决定了岩溶作用的发育程度和灵璧石的空间分布规律;溶蚀速率决定了灵璧石的发育时间。指出了灵璧石资源的有限性,建议采取适当措施,实现灵璧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新吉坪隧道内存在的20多处岩溶溶洞及两处较大溶洞群,提出了对于岩溶发育较浅区采用与仰拱同级别的混凝土回填密实、对于岩溶发育较深区采取钻孔注浆处理及对于填充物较多的溶槽形溶洞进行注浆固结三种针对性处理方案。详细介绍了钻孔注浆施工工艺,为新吉坪隧道隧底溶洞处理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汤逊湖特大桥岩溶非常发育,岩溶桩基数量为1 968根,约占桩基总数的55%。通过钢护筒下设工艺与midas civil软件对典型岩溶桩基的单、双钢护筒跟进实际工况的三维模拟分析与研究,得出护筒下设至不同溶腔、不同深度时需要确定的筒径与最佳内、外护筒的壁厚,有效地解决了护筒变形、反复坍孔等成孔事故,大大节约了成本,诠释了国内桥梁桩基护筒跟进区域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12 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结构复杂多变,孔、洞、缝发育,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在塔河地区奥陶系发育许多测井响应特征与真储层相似,试油却为干层的假储层。如果不对这些假储层加以分析剔除,就很难准确地进行储层识别,从而造成测井解释错误,并给后续的试油和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应用测井资料鉴别真假储层成为塔河地区储层测井评价的关键。通过研究总结了塔河12 区真假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并利用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和岩芯资料等建立了该区常见真假储层识别模式,减少漏划错划储层现象,提高储层测井评价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摘要: 以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轮南西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风化壳油藏为例,通过对工区20多口探井的地质、测井资料以及地球化学分析化验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了轮南西部轮古西地区碳酸盐岩油藏特点、成藏特征以及勘探失利原因。认为轮古西地区奥陶系鹰山组为主要含油层系,油气分布在风化壳面以下180m范围内,以晶间孔、粒内溶蚀孔以及各种构造缝和溶蚀缝为主要储集空间;晚海西期油气充注成藏,之后经历构造抬升,油气遭受强烈生物降解,原油具有高密度、高黏度、高沥青质、高蜡、高含硫、低饱芳比的特征;钻探失利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碳酸盐岩储层强烈的非均质性、圈闭的落实程度差、岩溶缝洞体系内复杂的油水分布关系、地震资料解释精度低等。古地貌、岩溶储层、断层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在深大断裂带附近,古岩溶、裂缝与溶洞发育区,油气产能较高。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一类典型的复杂致密油藏,奥陶系地层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和古岩溶共同作用形成的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其中的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储层以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属于超低孔超低渗复杂致密储层。根据岩芯资料分析,一间房组岩芯分析孔隙度低于2% 的占90%,鹰山组岩芯孔隙度低于2% 的占67.3%,平均基质孔隙度约1.69%。露头、岩芯以及镜下薄片观察发现,在此类储层中,基质基本不具有储渗意义,绝大部分油气是储存在成岩后期产生的溶洞和裂缝中。储集空间是以构造变形产生的构造裂缝与岩溶作用形成的孔、洞、缝为主,其中洞穴是本区储层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具有双重作用,既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又是洞穴和裂缝连通的关键通道。裂缝和溶洞也是这类储层储集空间形态多样、大小悬殊、分布不均、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的根本原因。本文重点对一间房和鹰山组裂缝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裂缝测井响应特征,裂缝发育和分布规律,采用序贯高斯随机建模方法建立裂缝孔隙度、张开度和渗透率的三维分布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裂缝对渗透率的改造作用特别大,说明裂缝在储层储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克拉玛依油田注水开发多年,进行过套管测井的目的是寻找潜力层,为开发调整提供依据。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砾岩和准东彩南砂岩20多口井的测井资料,认为影响CHFR测井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测量过程中仪器的振动;固井质量、井筒结蜡、污垢、变形、套管腐蚀等容易造成仪器的供电、测量电极与套管耦合不好;咸水泥浆和注入水矿化度变化的影响;薄层分辨率低、过路油或储层污染的影响等几个主要方面。归纳认为:(1) CHFR测井对均质程度高、渗透性好的油层其解释可靠,反之则差;(2) 测量井段不宜过长,一般不应大于400m,否则电极磨损会影响测井质量。应用表明:尽管CHFR在砾岩油藏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在克拉玛依油田的应用是大有前景的。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超深超稠碳酸盐岩油藏,埋深5350~6600m,80%的储量为特超稠油,开发极其困难。从稠油的粘度影响因素出发,以塔河油田近10年的开发实践为基础,对目前在塔河油田广泛应用的掺稀降粘工艺的机理、实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研究认为,常规的热采工艺不适合塔河油田,掺稀降粘、大工作制度生产、掺热稀油生产、复合接力泵工艺技术、化学降粘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开采工艺,塔河油田的开发为我国超深超稠油藏的开采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开采经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南翼山构造第三系碳酸盐岩凝析气藏钻井地质资料的认识以及多井测井资料的对比,对该气藏中深层目的层的裂缝特点、裂缝发育规律作了细致的研究与评述,总结出了利用测井资料评价该构造裂缝性碳酸盐岩裂缝参数的方法,提出了评价裂缝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随构造位置而变化的测井解释模型,评价结果与钻井地质特征和试油情况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套管井测井是当前测井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套管、水泥环胶结质量及厚度是影响套管井中子测井的主要因素。实际测井资料显示,套管井中子测井效果较好,能指示地层含氢量的相对变化,能用于储层识别。用图版校正法、一元回归分析法、多元逐步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对17.78cm套管和24.45cm套管中子测井进行校正。实际资料处理证实,BP神经网络校正方法精度最高,其它3种校正方法精度相当。17.78cm套管中子测井及其校正效果好于24.45cm套管。根据实际测井资料情况,推荐了相应的校正方法:在有井径和套管井中子长短源距离计数率资料情况下,选用BP神经网络校正方法对套管井中子进行校正;在没有井径资料的情况下,用一元回归校正法对套管井中子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8.
传统沉积微相的识别,主要是依据沉积特征、测井曲线相模式等资料进行逐井逐段地识别与划分。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区中西部八道湾组稠油油藏,应用沉积微相-岩石相综合分析方法,根据储层特征,识别并划分洪积扇扇中沉积相类型,在岩石相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砾岩稠油油藏沉积微相的精细定量划分,表征了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砂体之间在岩性、物性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总结了洪积扇扇中的沉积模式,研究了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建立了不同类型沉积微相-岩石相储层地质知识库,认为扇中辫状河道粗砂岩相及辫状河道细砂岩相为主要的含油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9.
为了表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类型多样、尺度差异大、空间分布规律复杂的特征,采用"分级分类、岩溶相控、多类型融合"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类型缝洞储集体的规模大小、外部几何形态及内部属性特征进行建模,建立了基于岩溶成因的融合原则,实现了不同类型缝洞储集体的融合,并通过新钻井验证了模型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此类强非均质性油藏的地质建模,能够有效表征不同类型储集体及属性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模型,细化了XX单元的储量构成,其中,溶洞储量占63.1%,溶蚀孔洞储量占34.5%,大尺度裂缝储量占2.4%。该模型在油藏数值模拟中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和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20.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具有多重介质特征,储集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连续性,油水关系复杂,流体渗流机理与砂岩油藏有本质的区别,造成油田开采难度大。注水替油是在油藏依靠自身能量无法达到自喷,并且在机抽都无法举升原油至地面的情况下,通过井口注入地层水,使得油藏能量提升,重新具有自喷能量的一种技术。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注水替油开发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无普遍适用的成熟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从大量的开发实践看,对油田的动态预测和分析,应当在将油藏进一步细分为缝洞单元的基础上进行。为了研究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机理及注水替油开采机理,找到一个适合缝洞型油藏合理开发的方法,针对孤立溶洞实际特征,建立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其生产动态特征,结合现场注水替油生产,从无因次产量、无因次井底流压、含水率变化曲线得出注采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