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渤海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东营组存在大量各种类型的水下浊积扇,这些浊积扇体都是油气勘探最有利的目标之一。但由于埋藏较深,且只有少量的探井可供利用,因此,对这些浊积扇的研究只能依靠地震资料来进行。利用LD22–1 地区地震资料上提取的多种类型的地震属性,研究了该地区深部两种典型的浊积扇体及其内幕特征,不但分析了它们的地质特征,而且还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类型地震属性上的表现特征,并从物理意义和地质意义两方面分析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现特征,并得到了12 种对浊积扇体识别刻画敏感的地震属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岩芯岩性、 沉积结构、 构造特征以及测井曲线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 认为研究区含油砂岩体为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的滑塌浊积扇, 可分为内扇、 中扇和外扇 3 个亚相。内扇主要由滑塌堆积和碎屑流沉积组成, 中扇主要由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组成, 外扇主要由浊流沉积组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 探讨了滑塌浊积扇的形成机理和主控因素。浊积扇砂岩体往往被形成于深湖—半深湖相还原环境的深灰色、 灰黑色泥岩包围, 易形成岩性圈闭, 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成藏, 是断陷湖盆陡坡带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导致深层勘探与开发程度低的因素很多,其中储层问题是主要技术瓶颈,对深部储层开展多种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准确描述储层空间展布特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深部储层预测的难题,以车镇凹陷深水浊积扇为例,建立了一套以储层段岩性组合为出发点,确定其优势地震响应,并根据优势地震响应进行储层预测的综合分析方法和技术流程,并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探索出了一套深层砂砾岩体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岩芯、测井资料、孢粉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建立了辽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 3 个三级层序和 6 个四级层序。四级层序内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下切水道、滨浅湖、深湖浊积、重力流等多种沉积体系。在高精度的四级层序编图基础上识别出有利于岩性圈闭勘探的浊积体系和水下扇体系的层序发育部位,SQd2 上部的四级层序和 SQd3 上部的四级层序底部均是隐蔽圈闭发育的有利部位。通过层序格架内各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和位置,总结出沉积体系的发育类型和在凹陷中的位置明显受到古构造和古气候双重因素地控制。  相似文献   

5.
为解释断层下降盘浊积砂体横向不均一的控制机理,从河125断层几何特征入手,剖析了断层形态与浊积砂体的关系,发现弧形断裂平行于断层走向剖面上为断槽、断脊组合;在垂直于断层走向剖面上断层可分为竖滑段、倾滑段和平滑段三段。生长指数规律为弧中大于弧翼;H/L指数为弧中小于弧翼。断裂的几何学特征与动力学、运动学特征具有相关性,断裂不同位置几何学特征的不同反映了断裂动力学、运动学特征的差异。断层对浊积岩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弧中对应浊积扇最发育区,弧翼为不同浊积扇的分界线;断槽为浊积砂体的补给通道;断脊为扇体不同补给区的分水岭,形成了典型的弧扇对应现象。  相似文献   

6.
综合地震、测井、录井、岩芯、薄片及粒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成因类型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包括上拱形、低斜两段式和低斜多段式等类型,叠覆冲刷、滑塌变形、泥岩撕裂屑、重荷模与火焰构造等反映重力流沉积特征的沉积构造十分发育。砂砾岩体的主要类型包括靠近物源的近岸水下扇、远离物源的湖底扇以及断槽中发育的沟道浊积岩;储层以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的辫状水道砂体物性最好,储集空间以次生孔缝为主,孔隙结构主要表现为中孔中细喉型。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东斜坡区井下钻遇白垩系清水河组 8 套砂层组, 各套砂层物性良好, 且都具有不同程度油气显示。通过多井精细砂层联井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建立了该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各岩性段与井旁地震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井下钻遇各砂层厚度与岩性特征, 对各砂层组进行地震识别、 对比与精细解释, 识别出清水河组 8 套砂层组在车排子地区的地层超覆尖灭线, 该尖灭线围绕车排子凸起呈环带状分布。利用地震分频和地震反演方法验证了清水河组砂层由东向西沿车排子凸起超覆尖灭特征。综合构造背景、 沉积体系和地震属性特征, 对该地区清水河组油气勘探有利区进行预测, 认为北西向断裂与白垩系清水河组地层超覆尖灭线匹配良好,且三角洲比较发育区应是该地区清水河组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8.
传统沉积微相的识别,主要是依据沉积特征、测井曲线相模式等资料进行逐井逐段地识别与划分。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区中西部八道湾组稠油油藏,应用沉积微相-岩石相综合分析方法,根据储层特征,识别并划分洪积扇扇中沉积相类型,在岩石相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砾岩稠油油藏沉积微相的精细定量划分,表征了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砂体之间在岩性、物性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总结了洪积扇扇中的沉积模式,研究了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建立了不同类型沉积微相-岩石相储层地质知识库,认为扇中辫状河道粗砂岩相及辫状河道细砂岩相为主要的含油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西丁家地区下白垩统为深水环境下发育的沉积地层。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精细地层解释,发现在不同层系中,如沙一段和营三段,存在多种地震反射异常体且数量可观。这些异常体多数为浊流及生物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在地震剖面上呈长条状、下切状和透镜状等外部反射特征。在对这些地震异常体特征识别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本区的地震异常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且大部分地震异常体还未进行钻探。通过对异常体的地震追踪和解释对其进行识别和分布研究,为西丁家地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和若干三角洲的沉积模式目前已成为对比和解释古河流岩石层序的标准框架。但是,近来的野外资料和钻井资料证明,应该把末端扇模式加入上述沉积模式表中。末端扇的作用、地貌、有关的沉积物及沉积学特征相比河流体系及三角洲体系差距较大。通过大量的岩芯观察和描述,结合测井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及各项分析鉴定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对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二上亚段1砂组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认为该地区主要为末端扇沉积体系,在对末端扇的岩性、沉积相序、沉积微相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末端扇的识别标志并建立了末端扇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1.
华庆地区长6深水沉积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岩芯、铸体薄片、扫面电镜及物性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段砂岩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以深水浊积砂体为主的长6储层具有沉积物粒度偏细、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岩石学特点;储集空间主要是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型为主。研究区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为一套典型的低孔、低渗到特低孔、特低渗的储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陆相地层岩性成分较为复杂,岩性波阻抗值常呈多极分布。水动能强度的急剧变化、高频率的水进水退等沉积背景造成了薄互层广泛发育的特点。储层间干涉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地震岩性解释的精度。针对复杂岩性地区岩性–波阻抗关系复杂的特点,系统分析了造成传统地震储层预测方法解释误差的原因。根据复杂岩性的地球物理响应特点,选取对区分复杂岩性敏感的测井参数。同时,将90° 相位化地震数据作为测井参数反演的相对波阻抗约束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复杂岩性进行了有效的区分,达到了精细描述复杂岩性地区储层空间发育及平面展布特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的天然气藏是大型岩性圈闭气藏,储层具有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砂泥岩波阻抗差微弱、煤层反射振幅过强,造成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不明显,储层预测难度极大。通过对叠后地震数据的多子波分解与重构,也就是将地震道分解成不同主频的子波集合,将反映储层频率成分段的子波进行叠加,用于储层含气性预测,在含气砂岩储层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量岩芯观察,结合构造背景研究,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中识别出震积岩。将震积岩变形构造划分为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和未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两大类。研究区所见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主要有裂缝、微型断层、龟裂式地层破碎及内碎屑角砾岩等,未固结地层震积变形构造主要有液化砂岩脉、石香肠构造、同沉积塑性变形构造、环状层理、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总结震积岩的沉积特征并讨论了其油气地质意义:由地震活动引发三角洲前缘砂体垮塌沉积而成的滑塌浊积岩、高能波浪带形成的滨浅湖滩坝砂体都为良好的储集层;震裂缝附近发育溶孔和微裂缝。溶孔的发育程度无疑对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起到建设性作用;已固结地层中发生地震的断裂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强烈的地震活动会造成固结的致密泥岩盖层的破裂,大量裂缝会导致油气的快速散失。  相似文献   

15.
对单一地震属性采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分类,在低信噪比地区很难准确进行地震相分析和砂体预测。根据地震波形理论,基于Seisfacies的多属性体分类、PCA主成分分析、混合聚比法和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层段内多种地震属性体按照相似性原则进行统计聚类分析,并在区域内进行地震相自动划分,得到地震相三维数据体。结合钻井资料,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三维空间中预测储层砂体的空间分布,大大减少了地震相划分的多解性,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工作效率。对华北油田万庄地区扇三角洲砂体进行预测,在三维空间中精细刻画了沙三中段扇三角洲砂体的边界和空间展布,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发育区,发现并落实了3个有利的岩性圈闭,部署钻探的T12X、T47等井均获工业油流,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6.
针对川东南地区嘉陵江组储层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勘探难度较大的特点,以嘉陵江组一段为例,在地层对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波阻抗反演工作,并结合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特〖JP〗征确定波阻抗反演结果解释方案,进行储层解释,预测有利储层的平面展布特征。依据储层地质特征研究成果,优选相关地震属性,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地震属性与储层孔隙度的关系,预测储层孔隙度平面展布。最后综合地质、储层预测、孔隙度预测的结果提出有利勘探目标区。结果表明,该套方法比较适合对研究区的地质解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由低位储集体构成的岩性-地层圈闭是琼东南盆地油气圈闭的重要类型和主要后备。琼东南盆地主要发育盆底扇、斜坡扇、低位楔等低位体,它们与下切谷一起构成低位体系域特征的谷-扇沉积体系。深入地分析了琼东南盆地低位储集体的控制因素:(1) 古构造背景;(2) 物源条件(物源区岩性、陆架岩性、陆架宽窄以及古河道搬运距离和能力等);(3) 沉积环境和后期成岩作用;(4) 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综合评价指出盆地西部和东部断裂交叉断角部位的陵水组低位体为较有利勘探目标,而北部隆起带及其南部紧邻富生烃凹陷地区S60、S50、S40界面上的低位体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量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储层物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东营凹陷北部砂砾岩体的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的发育特征。东营凹陷北部发育近岸水下扇、深水浊积扇等砂砾岩扇体,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砂砾岩储层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压实作用以机械压实为主;胶结作用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和粘土矿物胶结;溶蚀作用以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为主,长石和灰岩岩屑的溶蚀次之。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以及粘土矿物混层比的变化特征,确定砂砾岩体经历了早成岩 A、早成岩 B 和中成岩 A 期,同期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北部砂砾岩体次生孔隙主要发育在 1 650~2 450 m 深度范围,与北部地区滨南、胜坨地区相比,利津地区次生孔隙相对不发育。  相似文献   

19.
元坝西部地区须四段上亚段气藏埋藏深,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灰白色、浅灰色钙屑砂砾岩、钙屑砂岩,整体较 致密,厚度薄,为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多口井测试成果表明,具有一定厚度和孔隙较发育的钙屑砂砾岩、钙 屑砂岩分布和裂缝发育共同控制了天然气的高产富集带。针对须四上亚段气藏特点,根据钙屑砂砾岩岩石物理响应 特征,按照逐级深入的预测思路,在叠前联合反演基础上,利用叠前反演弹性属性进行岩性概率统计学预测,得到有利 的岩性分布区;以有利岩性区为约束,采用基于分频数据体的物性参数预测方法,得到有效储层厚度及分布范围;在叠 前地震裂缝密度预测的基础上,综合岩性和物性参数,预测了须四上亚段气藏高产富集带分布区。  相似文献   

20.
火山岩岩性识别是岩相划分、储层综合评价与预测、井网部署、开发方案编制的基础。火山岩类型多,其岩性与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和成因有关,识别难度大。岩石力学参数中蕴藏着丰富的岩性表征信息,从多个方面提供了火山岩岩性识别的资料。以准噶尔盆地六九区石炭系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对工区内40块岩样进行岩石力学参数实验的基础上,优选出对火山岩岩性响应较为敏感的泊松比、杨氏模量、体积模量3个岩石力学参数,制作了岩性识别图版。同时,给出了利用测井资料计算泊松比、杨氏模量、体积模量的模型,进而实现了对研究区内火山岩岩性的逐点识别。识别结果表明,该法能够较准确地对火山岩岩性进行识别,识别率完全能够满足现场储层评价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