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对自死窑的田野调查和传承人的采访,结合历史文献和人类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老人自死习俗"是基于原始巫术思维而形成的民俗信仰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其历史起因上的食物匮乏说,由这一认识引起的价值判断上的野蛮、不孝之道德说,是对该习俗的误读。解释"老人自死习俗"本质的理论应该是人类学,而不是伦理学;依从于民俗信仰的老人自死习俗没有因社会的主流文化进入文明时代而完全消失,而是在一些地区、某些民族中以不同的方式延续至今。自死窑及其传说是具有世界普遍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文献记载了在历史上存在过的"老人自死习俗"的各种形式,但已失去了解释性。一些老人自死习俗在汉代之后的文献中始终被置于道德批判的视角下,另一些经过象征性仪式与文化解释的改变而得以在官方与民间同时延续下来;在民间历史中则不同程度保留着有关习俗与解释性传说;无论在古代文献还是民间叙事中,这些事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性早已被割裂、打碎,甚至遗忘;借助经典人类学理论,针对文献记载和现实遗存,理清其演变的规律,还原其共同的文化本质,建立起内在的统一的解释,可导致对历史文献和现实认知两个层面的民族记忆的重新认识和改写。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自死窑的田野调查和传承人的采访,结合历史文献和经典民俗学理论的研究表明,老人脱皮神话、食老传说、老人自死传说三种文本具有本土文化的根源性,其内涵具有时间上的先后承继性。老人自死传说中,猫鼠相斗的核心情节及其反映的民族冲突具有历史线索和民族情感的依据,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本土民间文学创造的产物。来自印度佛经的"弃老"故事与受其影响形成的文本,与本土产生的口传文本处于共存状态,但成型较晚的老人自死传说逐渐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  相似文献   

4.
儒墨两家都言必称《诗》《书》,但《诗》《书》在墨家更多是可以证成自家学说的历史、故事,墨家在援引的同时有意进行改编、拼接。墨家尧舜禅让的故事就是对《尧典》的改编。儒墨两家都讲禅让,儒家侧重于"死而禅",而墨家强调"生而让"。顾颉刚对儒家"唐虞禅"叙述的质疑,是因为不明儒墨两家禅让故事的区别,其认为《尧典》是墨家禅让说影响下的产物,也是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5.
自春秋中期始,楚人牲、人殉习俗迅速发展,春秋晚期达到鼎盛,战国之世开始衰落。楚人牲包括三种形式,即献俘祭社、祭河神和奠基牲。根据殉人身份不同,楚人殉分为三类,妻妾从死、嬖宠从死和奴隶从死。与秦文化区相比,楚人牲、人殉习俗较为少见,这与楚国进步人士反对、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以及俑葬的兴起等相关。  相似文献   

6.
西汉中后期有一股浓厚的禅让思潮,它是以董仲舒的"阴阳灾异说"和"王者受命说"为理论基础的,因而与先秦"禅位于贤"的禅让思潮有所区别。通过考察西汉中后期的禅让思潮,我们对于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有了新的认识:汉哀帝对于禅让的态度表明他深谙权谋之术,绝非昏君;所谓的"王莽篡汉"不过是顺应了西汉中后期的禅让思潮,并且当时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只是由于王莽即位后所进行的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政治改革失败,从而使得传统史家将其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笔者在郧县青曲镇的汉水沿岸各村工作时,在当地村民的引导下,考察了几十个古代遗留下来的人造葬丧文化遗址——"自死窑"。因该镇有巷子口、油坊沟、孙家湾、郑家河、杨家沟、店子河、后房、王家山、弥陀寺、安沟10个村在汉水北岸,几乎每个村的汉水岸边及其对面的辽瓦、安城两乡的汉水岸都有"自死窑"存在。可以说,这一带汉水两岸只要有崖壁存在的地方,就有"自死窑"存在。与"自死窑"有关的是一个在这一带老少一词、妇孺皆知、世代相传的故事: 远古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人老了就失去了价值,一到60岁,儿孙就把老人送到"自死窑"里,堵上窑口,只留一个小洞送饭3天,然后封死洞口、让老人自死在洞里。  相似文献   

8.
论哈萨克还子习俗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萨克老人有收养长孙或长孙女,并将之视为己之"小儿子"或"小女儿"的习惯,这就是哈萨克的还子习俗。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它是作为保护婴幼儿健康成长的一种措施而形成的;其次,它是因哈萨克人义务抚养遗孤的传统而延续之习俗;最后,它是作为缓解游牧社会老人孤独,减轻年轻父母负担的一种特殊方式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变迁,还子习俗呈现衰微之势,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9.
明器是随葬品的一种.明器产生的思想基础源于原始人相信"灵魂不死"的观念,其丧葬的形式,又为明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直至演化成一种习俗.明器历经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农业、科学、建筑、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各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社会文化状况.明器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本身也形成了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年节习俗是蒙古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浓缩体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人的过年,在时间、形式及文化内涵都发生了变化.科尔沁蒙古族由于它的历史和地城原因,与汉民族习俗相互濡染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年节文化.本文通过对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镇年节习俗的实地调查,考察了当地过年习俗及相关活动,进而探讨科尔沁蒙古族年俗在当代的变迁形式、过年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韩非子·难三》之中韩非所谓"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是研究荀子的重要材料,学术界对此问题争论不休,至今尚未有令人满意之结论。韩非所谓"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不可能是历史事件,既然韩非所谓"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不是事实,而韩非所谓"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之真实性又无法否定,那么,韩非所谓"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只有作如下解释方能合情合理:韩非此处并非记燕王哙把君位禅让给子之时荀子已仕于燕国,而是评论燕王哙禅让之举不合荀子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古代乞巧习俗是一种被信众圣化的习俗,其目的主要是祈祷神灵显圣。在乞巧习俗中,织女是集权、巧、善三位于一体的女神;乞巧习俗传承了数千年,具有丰富多彩的仪式类型;在历史时空中,乞巧习俗产生了一种整体效应,构建了中国古代巧文化的多样化存在。口头文学、仪式、诗文、绘画等文化事项的互动,强化了乞巧习俗在历史时空中的稳定传承。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这种习俗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布依族社会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母权制社会的一种残留,是夫从妻居到妻从夫居的婚姻形式过渡的一种抗争,这种习俗还包含与体现了布依族人对"性"的看法,以及相关传统伦理思想,体现这个民族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家庭利益、男女间相互信任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从古到今彝族有一种比较科学的有生必有死的生死自然观。反映在支格阿鲁文化里的丧葬习俗有着水葬习俗和土葬习俗反映,而没有火葬的形式。这与近现代彝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差异。支格阿鲁文化里也出现了大量的彝族哭唱追悼言辞。  相似文献   

15.
“禅让”,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中国历史上,禅让相传有两次。一次是尧舜禅让,另一次是舜禹禅让。 这两次禅让,被儒墨两派中不少人推崇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楷模,尧、舜、禹则成了备受称颂的“圣明天子”;而庄、荀、韩非诸子却对此提出了非难。《荀子·正论篇》说:“夫曰尧舜擅(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否定了禅让。《韩非子·显学篇》说:“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  相似文献   

16.
近出《容成氏》、《唐虞之道》、《子羔》记载了上古禅让的传说.据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禅让”的讨论,反映了学者对当时社会前进道路的反思.从东周时期相关学者对于禅让的讨论来看,禅让学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承认——推崇——反对”.  相似文献   

17.
失独老人自组织已经成为失独老人互相倾诉、互相支持和抱团取暖的心灵共同体,但也导致失独老人进入"家庭"和"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双重内卷化"状态,阻碍了失独老人的社区和社会融入。通过对四个失独老人自组织的质性研究,发现在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发展中,应通过政府主导、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失独老人自组织自我完善等路径,强化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心灵共同体"功能,避免其"双重内卷化"等负作用,促进失独老人顺利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留守的孤独     
正人老了之后最害怕的是什么?答案是孤独。人一旦老了,最害怕的不是死,因为死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自然规律,所以人老了最害怕的是孤独。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下了一个个孤独的老人留守家园,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被人们称为"留守老人"。随着时间的逝去,山西省泽州县赵良村的"留守老人"们逐渐减少,"留守老人"不仅要劳作于田间地头,有的还要承担起抚养孙子孙女的重任。老人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还带着对儿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赵良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改革开放后,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必败     
《北方人》2007,(8)
自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的故事。仿佛诸葛亮就是活神仙一般。至于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彻底打败司马懿,反倒被司  相似文献   

20.
儒学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是一个历久而常新的话题。探索儒学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要分层次和分学派。从形上超越、政治伦理、日用习俗三个层次和"理学"、"心学"两大派别结合起来,儒学在未来社会中在政治伦理与社会调控、日用习俗与公民教育等方面能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