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人的偏差行为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段,只是学龄阶段的儿童表现更为明显,许多人的偏差行为就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学龄儿童的偏差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外向性行为、内向性行为、学业适应问题和偏畸习癖。小组工作介入偏差行为的辅导可以充分发挥同龄群体、游戏等影响力,促使其改变不良行为并通过社会学习强化并巩固已取得的改变。在小组工作介入过程中可以采取投其所好、灵活多样、差别对待、注重评估的方法来矫正儿童的偏差行为。  相似文献   

2.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态度,它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信心和行为,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中职教师普遍认为中职生是"差生",这样的看法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教师的学生观偏差造成教师职业倦怠,信心缺失和教育教学行为偏差。树立正确的中职学生观,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增强教育教学信心,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是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环境中展开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模式”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辅导,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创新。在新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稳定的教学班结构。教学模式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个要素,这些要素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中小学,现代心理辅导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教育活动,但其活动规范尚待形成。本文论述了学校当今开展这项活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总结文献和作者个人的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心理健康等四项辅导任务,总结了挫折辅导等六种辅导项目,论证了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等七种辅导方式。这项研究对于丰富心理辅导理论、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实践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辅导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高校政治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时要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将教育学生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素养的形成、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健康心态面对学生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多方式、多途径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发展辅导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和协助大学生主动进行"人"的意义建构。大学生发展辅导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学校心理辅导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医学化、个别化和形式化的倾向,纠正这些偏差首先在于对学校心理辅导的正确认识。学校心理辅导的意义在于“助人自助”,它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辅导为主;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施有多种形式,如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进行学科渗透以及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  相似文献   

8.
在新形势下,深度辅导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石和生命线,明确深度辅导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和把握深度辅导的科学内涵,探索适应工作实际的深度辅导模式,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深度辅导工作,不断提升深度辅导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效性水平,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急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校围绕“如何切实有效地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同时开设小学心理辅导课程和个别咨询、团体辅导、专家讲座等,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活动性、趣味性、操作性、参与性之中,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引导,走出一条富有学校特色的德育之路。  相似文献   

10.
“放课后学校”是当今韩国国内正在尝试实行的一种新型教育福利政策,不仅能有效抑制私立民间教育辅导机构的泛滥,减轻学生学习和家长经济负担,还为构筑韩国社会公平教育体系、形成以各个学校为中心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发展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1.
职场偏差行为是一种组织中广泛存在的员工消极行为,组织政治知觉对职场偏差行为的可能影响被长期忽视。文章从组织政治知觉角度实证分析了其对职场偏差行为的影响,检验了强制性公民行为作为其中介因素的可能性,从强制感知的不同来源分别检验了显性强制和隐性强制的中介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工作嵌入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无赖派”主要代表作家太宰治,是一位极其典型的“私小说”作家。他将其生活经历、生命感悟、精神气质和自杀倾向投射于小说,使其笔下人物具有强烈的虚无感、恐惧感、罪恶意识和自杀意识。太宰治的小说中自杀者并不仅仅是基于神经敏感、性格软弱和简单的自我否定而自杀,他们自杀于精神危机,拒绝在虚妄与恐惧中生活,以此表达个人式反抗与最后的呼救。  相似文献   

13.
Sexual harassment affects the lives of women in a variety of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and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has been no exception. While several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the prevalence of women’s experiences with harassment among both the enlisted and officer ranks, little is known about women who are being trained to serve as future officers while attending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service academ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of a case study of the U.S. Naval Academy to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women experience sexually harassing behaviors and to analyze women's responses to harassment, focusing specifically on their reasons for not filing grievances. Drawing from survey and interview data, findings reveal that 96.8 percent of Academy women experienced some form of sexual harassment within a six-month period, while 48.4 percent reported experiencing harassment on a recurring basis. Despite the pervasiveness of harassment as well as the Academy’s provision of avenues for filing grievances, only 26 cases were formally reported within a five-year period. Women discussed two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filing grievances, both of which prevented them from reporting incidents: the perception that nothing would be don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negative repercussions, including social ostracism and retaliation. Moreover, the aforementioned consequences appear to be linked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Academy life: the midshipman chain of command as the dominant for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 informal code of silence that permeates Academy culture, and women's status as outsiders in a male-dominated institu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y meaningful attempt to assist Academy students in responding to harassment should include policies that address women's social isolation as well as eliminating the student chain of command as a primary course of action in filing grievances. Jana L. Pershi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t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Her recent articles have appeared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2003), Deviant Behavior (2002), and Armed Forces & Society (2001). The present article is based on a larger research project that examines social control within elite military institutions. She can be reached at jpershin@mail.sdsu.edu.  相似文献   

14.
企业行为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目标而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方式,所谓合理的企业行为是指既符合企业的目的与发展规律、又符合社会的目的和发展规律的企业活动,其基本判断标准有效率和效益标准、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有机统一标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一致标准以及生态效益标准。实现企业行为合理化的基本对策是塑造合格的现代企业行为主体,整合企业行为目标,健全企业行为制度,加快企业行为创新,优化企业行为文化和提高企业行为效益。  相似文献   

15.
行为美论纲     
行为美是以行为善为前提的,但行为美又区别于行为善;行为美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功能性,这与善有联系;行为美是人的一种文化性反应,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成果;行为美是个人行为,但却具有社会意义,是社会行为美;行为美还表现为直接的善,具有直接的功利性;行为善转化为行为美需具有典型性、超常性和直觉性,具有美的特征;人们对行为美的欣赏具有滞后性。非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英雄行为,职业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专家行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君子行为。  相似文献   

16.
在线数据分析法是依赖于网络技术,对网民网络行为的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基于网站流量监测系统及浏览跟踪系统自动获得的网民行为数据,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更容易掌握网民的真实想法甚至是无意识的行为。按获取数据位置的不同,可以将在线数据分析法分为网站流量监测法、网民行为跟踪法及搜索引擎关键词统计法三种主要方法。网站流量监测法利用网站流量监测系统对来访网民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记录和统计;网民行为跟踪法利用客户端插件对网民样本进行记录分析,以推断整体网民的网络行为;搜索引擎则对巨量网民的搜索行为进行记录和统计,为人们了解网民行为提供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迅速蔓延与高危行为有着紧密的直接的关联.艾滋病高危行为的产生与行为者的伦理态度以及社会伦理态度又有着深刻的关联.从伦理学角度分析艾滋病高危行为,可以从源头上了解高危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由此,从公共伦理政策构建的层面上对艾滋病高危行为提出干预,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企业高管的政治行为对企业变革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根据企业变革决策的特征,对企业变革中的高管政治行为的产生、表现及其对变革决策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高管政治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从决策视角为解释和预测现有企业变革中的政治行为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调研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的实证数据显示,游客的环境态度对其环境行为存在显著的内在影响。其中,游客的环境知识对其环境行为有着正向影响,了解较多环境知识的游客的环境行为更积极;游客的环境信任对其环境行为有着正向影响,旅游景区内体贴的安全设施建设及配套安全措施,能够提升游客对旅游地安全的信任,并有助于改善其环境行为;游客对旅游地的环境期待与其环境行为存在负向相关关系,景区不宜通过虚假宣传等方式推高游客期待,否则极易诱发游客带有泄愤情绪的负面环境行为;游客的环境伦理观与其环境行为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对游客环境行为的约束对于不同伦理观的人群是普适的。  相似文献   

20.
卧底侦查行为并非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侦查行为,其规制涉及到对国家权力的合理限制。在卧底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经常实施大量的具备犯罪构成形式要件的涉罪行为,理论界对这些涉罪行为的出罪理由存在诸多论争,但现有的各种理论只能对涉罪行为的出罪理由进行一种片面的解读。按照先客观后主观的考察路径,以利益衡量理论和期待可能性理论为基础的双层次评价标准,能够为卧底侦查中涉罪行为的罪与非罪划定合理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