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法律的现代化进程已有百年历史,法学翻译对于中国法律的现代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法学翻译对于中国现代法学具有建构与生成的意义,从法言法语到制度理念,均建立在法学翻译的基础之上;其次,法学翻译的发展轨迹,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法学的演进过程,从取法西洋、学习日本,转至模仿苏俄,进而重新面向世界,法学翻译的曲折变迁也印证着现代法学的艰难命运;第三,法学翻译对于现代法治国家的建构亦有重大影响,作为后发赶超型国家,译介移植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但也应有反思的态度和超越的决心.对近代以来中国法学翻译史的梳理和总结,一方面旨在较为全面概括地展示百年法学翻译的成果和历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观察到法学翻译与现代法学之间的深层次的内在关联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略论苏联法对我国法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 ,我国全盘学习苏联 ,接受了苏联的以苏维埃法概念为核心的法学理论 ,用以指导本国的法制实践 ;在宪法制度、国家机构组成、立法和司法体制及一系列立法等方面也都吸收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并且按照苏联法学教育的模式培养了大批法学教育和司法实务人才。这一法律移植过程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面向全球开放的历史条件下 ,回顾总结这一历史对我国的法制现代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实证研究方法为特色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正处于转型之中,实证研究方法将成为法学研究的常规范式。一些学者对法学实证研究的客观性提出质疑。求解实证研究的客观性难题可以从马克斯·韦伯那里得到启发。韦伯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研究具有代表性,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做到“价值无涉”。韦伯主张的客观性以价值关联为前提,以客观可能性为基础,以对理想类型的应用和超越为实现路径。在法学研究中,运用指向客观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必然性,这是由法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法学对法律的批判功能决定的。法学实证研究并不排斥主流的规范研究,两者应互相补充,这也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学实证研究要实现客观性,需要兼顾证实与证伪,注重文献的积累、理解的逻辑以及实践。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目标是要在韦伯方法论基础上实现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吴经熊作为近代中国"现象级"的法律精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吴经熊本人受过西方系统的法学教育,对中国文化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自我期许为"超越东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吴经熊早期为人为学有"全盘西化"的倾向;他中年之后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而非法学研究,也被解读为是在中国法律现代化过程中遭遇严重挫折后的转向。可是我们检视吴经熊早期的法学作品,发现其法学思想中仍包含很多东方的元素,甚至有"中体西用"之嫌;在对待西方各法学流派的态度上,吴经熊选择性地接收了以霍姆斯为代表的法律实用主义与庞德的社会学法学,这些思想都与中国传统法哲学思维有会通之处。他中年之后致力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的研究,或许正是为了从基础做起、真正"超越东西方",最终实现中国法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5.
国家司法考试进程中高等法学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由法律正式确认,并取得国家考试的地位,称国家司法考试。其实施,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一方面,对高等法学教育起引领作用,有克服法学教育中一浅、二死、三无、四旧、五差等弊病之利;另一方面,也潜含成为高等法学教育指挥棒而牵制法学教育发展之弊。为此,应当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使高等法学教育与国家司法考试相衔接和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对法学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司法考试并不应成为法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法学教育应既能适应司法考试的要求 ,更能保持自身独有的特性 ,肩负起国家法制进步之根本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7.
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对法学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司法考试并不应成为法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法学教育应既能适应司法考试的要求,更能保持自身独有的特性,肩负起国家法制进步之根本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的日本法学教育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培训制度改革是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改革现有的建立在大陆法系基础上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培训制度,引进以美国法学院(law school)模式为标准的法科大学院制度。就日本近年推行的司法制度改革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法学教育改革以及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诊所法律教育中国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诊所法学教育具有帮助法科学生获得法律执业能力、培养敬业精神和强化创新意识的重要价值。但目前诊所教育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例如教学评价体系不配套、师资不强和学生起点低以及经费、案源和制度资源缺乏等障碍。克服这些障碍需要调整法学教育定位,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诊所教育生长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0.
面对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我国法学教育 ,要进行重大改革和调整 :必须对法学教育的多层次性进行反思和正确定位 ;必须进一步明确法学教育特别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培育目标 ;必须加强法学教育的实践性教学。  相似文献   

11.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现今正致力于法治建设的社会语境下,“法治主义”又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热门的语汇,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法家所提出的“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特色的分析,指出这种“法治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人治,与现代法治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方针政策下,完善我国信访制度对推动法治社会有重大意义。在保护农民利益的视角下,从对我国农民信访潮的原因分析出发,对信访制度在农民利益保护方面的优势和弊端进行理性分析,从而提出法治化选择,构建信访保护农民权益的多元机制,强化现有信访制度的优点并及时完善存在的缺陷,为保护农民权益,实现法制社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中国儒家文化经典,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从天道、人道和修道三个角度阐述了教育的前提、内容和方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庸》对道德教育仍有深远影响,有利于培养和谐人格和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4.
感恩道德教育在文化建设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对人们价值观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加强道德教育的今天,正面对公民进行感恩道德教育,《感动中国》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封建制理论深刻揭示了西欧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各个阶段的人类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封建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给予继承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封建制理论不断丰富和创新,而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的现实意义对今天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民国教育为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而抗战前十年(1927年8月——1937年7月7日)为民国教育的黄金时期,以此时期的民国教育作为本文的论述对象,从中获得启示,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要在比拼中赢得主动,必须加强文化建设。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近年来,南海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文化强区"确立为南海核心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在文化引领的体制机制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8.
虚拟现实作为当下的一种高端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探寻建构适于老年人的虚拟现实娱乐系统的过程中,庄子的“坐忘”和马哈礼师的“超觉静坐”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坐忘和超觉静坐所具备的身心效应是一种潜入内在的生命表征,这与虚拟现实所带来的身心沉浸状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它们这种内在的相关性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去构想一种坐忘式的虚拟现实娱乐系统,它是面向老年人的,并且具有激发创造力、激活潜能、促进健康等效能。那么,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实背景下,此种探讨应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中国的历史建构,形成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美学-历史"批评、"文化诗学"批评为代表的三种话语系统。这三种批评话语系统的建构,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更替,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国化在意义追寻中的价值生成及其流变过程。这一历程对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一时成为全国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简单解析"钱学森之问",分析中国教育现状,给出如下观点:高校体制改革,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创新思维模式培养、渗透,是解决问题直接而较简单的办法,但仅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社会制度导向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具有深远意义;但从教育的本质来看,从人类心智的发展规律来看,学术自由,启发心智培养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