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剧《柳荫记》被普遍看作是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编,但其“化鸟”结局引发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文章从川剧《柳荫记》的剧本内容、剧本发展、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四个维度综合研究了其“化鸟”不“化蝶”的铺排、沿袭、必然和缘由,揭示出川剧《柳荫记》“化鸟”结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吴熙,女,1984年8月17日生,国家二级演员,第二十七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助理。师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工花旦、闺门旦。有竞派唱腔特点,力度好,小腔圆润,字正腔圆。善于用唱腔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扮相俊美,身段流畅,表演细腻、准确。戏路较宽,基本功扎实,极富青春活力。2015年凭借川剧《灰阑记》的完美表演摘取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6年入选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九年夏末秋初,在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由席明真、李明璋同志执笔,把四川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川剧《活捉王魁》整理为《焚香记》,连同《谭记儿》、《芙奴传》以及两组中小型戏,作为我国古典戏曲的代表,赴波兰、捷克、东德、保加利亚东欧四国访问演出,开创了建国以来中国地方戏大幕戏出国的先例,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东德观众认为,川剧《焚香记》“可以与古希腊悲剧比美”;捷克布拉斯基拉伐的晚报称其为中国“千年文化的花朵”。(见《川剧艺术》一九八○年第二期朱丹南《川剧出国拾零·大戏能出国吗》)它同该次出国演出的其他川剧节目一样,为社会主义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川剧的演出史,竖立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川剧旧本《红梅阁》与明末传奇剧本《红梅记》之比较周子瑜传奇剧本《红梅记》,为明末浙江鄞县(今宁波市)周朝俊千万历年间写成。周朝俊,生平事迹不详,至今只知他字夷玉(又作仪玉、秭玉)。除《红梅记》外.还著有《画肪记》等十余种传奇剧本,但均已亡佚。其《红悔...  相似文献   

5.
阳荣华,川剧变脸第一人,川剧脸谱艺术家。主攻川剧武生、老生,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主要代表剧目:《战袁林》、《战汉水》、《八仙过海》、《双八郎》等。采访中阳荣华老师介绍了自己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及对川剧振兴传承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唐思敏,1938年生,原成都市川剧艺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62年四川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到成都川剧院工作,从事川剧评论五十余年,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戏剧》、《戏曲研究》、《戏曲艺术》、《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川剧评论、川剧论文数百篇,共计百万字。其评论、论文多次获得全国、省、市不同奖项,显示了他对川剧浓厚的感情与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戏曲博大精深,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学遗产。川剧作为受众最多的地方剧种之一,现在能见到的剧本,最早是明代杨慎的《太和记》,但这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断档。现在能够见到的剧本,主要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可能创作于明末而发现于清初的送刻稿《破梦鹃》杂剧的发现,为我们弥补了这个断档的遗憾。《破梦鹃》完整的剧情、丰富的内容、全套的曲牌,对于研究川剧历史,研究明末清初四川的经济、文化、风土人情,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正>成都大学万平先生主持的持续近10年之久的长达七十余万字的《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四川卷》、《四川卷续》)的出版,填补了川剧史学研究的一项空白。这项持久的川剧口述史研究项目,本身就是一项必然会载入川剧史册的重要工程,它较之以往出版的川剧历史著述,《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四川卷、四川卷续)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四川皮影造型的审美性特征植根于四川浓郁的地域性文化氛围中,川剧是其模仿借鉴的最直接的范本。四川皮影吸纳川剧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在不同角色头茬造型方面大量吸收川剧脸谱以色彩、线条、图案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又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0.
王定欧,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长期在四川省戏曲所、四川省川剧学校、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任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四川戏剧》杂志社主编、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11.
王诚德,戏剧理论家,编审。1947年毕业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理论编剧专业。曾任《川剧艺术》杂志执行副主编,《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副主编,中国戏曲学会理事,四川省剧协理事兼评论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社科联理事,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编审,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其川剧理论研究受到理论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浣纱记》是明代中叶著名传奇作家梁辰鱼的代表作品,剧作表现了西施牺牲个人幸福以求复国昭雪的爱国精神,独具匠心地赋予她崇高的政治情操,使之成为着力表现女性政治情结、通过男女爱情串联国家政治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作品。同时,《浣纱记》"以生旦爱情寄兴亡之感"的创作手法,影响到清代《长生殿》和《桃花扇》等剧作的创作模式,作为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对之后的明清戏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  &#  &#  &#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3):52-60, 67
此口述史是蓝光临先生将自己平生关于《情探》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所得梳理而来,它以朴实的语言揭示了川剧走向文学化的进程。该口述史以生动的语言对《情探》的背景、剧中敫桂英与王魁这两个主要人物思想感情发展脉络,以及《情探》呈现的表演艺术等所作的深入分析,深刻地展示了该剧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出川剧的艺术魅力,也令人折服地认识到《情探》不愧是川剧走向文学化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4.
川剧《情探》敷演传统题材的王魁故事.据史料载,戏曲中王魁故事的源起很早,宋“官本杂剧段数”中存有《王魁三乡题》之目.南戏之初,亦有《王魁》一剧传世,还被人尊为戏文之始.元杂剧方兴,尚仲贤便写了《海神庙王魁负桂英》.明代,又有杨文奎的《王魁不负心》,王玉峰的《焚香记》等.同时,《齐东野语》《丽情新说》等书也都记下了王魁故事的各种民间传说.  相似文献   

15.
沈璟的传奇《埋剑记》系根据《太平广记》中的小说《吴保安》改编而成.作者通过“增”“衍”“删”“调”几种方法,使得戏曲无论是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还是主题思想的表达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从本质上说是与传奇生旦双线并进的体制和注重教化的审美功能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沈铁梅的唱腔被誉为全国有名的金嗓之一。在《金子》中,她演活了一个“金子般的金子”。最初,沈铁梅受京剧名旦父亲沈福存的影响,三岁便开始学唱京剧。那年进入四川省川剧学校,改学川剧。这一段经历,对当时的沈铁梅来说,也许是她从艺生涯中一个小小的挫折。但从日後沈铁梅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成就来看,或许恰恰是这小小的挫折,无形中埋下了她对川剧艺术革新的种子。从第一次演唱《双拜月》,到後来对《孔雀胆》、《玉京寒》、《凤仪亭》、《三祭江》、《神马赋》、《一代风骚》、《潘金莲》等剧的悉心揣摩,精益求精。二十多年过去了,沈铁梅的演…  相似文献   

17.
把梁祝故事称为"中国第一爱情传说"值得推敲:首先,文学艺术成果是不能搞排名顺序的;其次,假如可排顺序,论产生年代、进入文献时间、成熟定型年代等划分,梁祝故事都排不上第一;第三,对梁祝故事从唐代和明代的记述,到当今的川剧《柳荫记》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都没有怎样表现出梁祝二人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故此,说梁祝故事为"中国第一爱情传说"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18.
川剧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艺术积累最为丰富的地方剧种。川剧在三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剧目。新中国的建立,使川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艺术人才培养、剧目舞台演出方式、剧团体制及生存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造了川剧发展史上的新高峰。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虽然对一些老的川剧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经验作了一些总结,但对川剧表演艺术家们艺术人生的总结却不够重视或者关注不够。许多川剧老艺术家的“看家法宝”、演出经验与人生体验没有来得及总结,便匆匆离开了我们。如川剧表演老艺术家阳友鹤、晓舫、竞华、周企何等相继谢世。抢救他们丰富的人生感悟和表演绝技已刻不容缓。以成都大学与成都市川剧院联合组成的成都市文化事业建设项目《J11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课题,即对成都市川剧院已经退休的三十余位老川剧艺术家采用现场采访、口述、笔录、录音、录像等方式,将他们的表演经验,曲目改进的设想,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川剧未来发展与对后生培育的希望,用“实录”的方式保存下来,以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课题的最终完成将形成一本专著和十余张DVD光盘:《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为振兴川剧、繁荣四川文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视野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发表该口述史中的部分老艺术家访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元末明初,瑞安高明著《琵琶记》,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赞许,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该剧自问世之后就风行海内,甚至达到了"几半天下"的盛况,明人胡应麟记载说"每奏一剧,穷夕彻旦"。此剧经过改编,长期流传在各地舞台,至今活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成为温州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为什么?本文试作解读。  相似文献   

20.
蒋淑梅,女,1965年6月21日生,重庆潼南县人。致力于川剧表演艺术三十余年,主工青衣、闺门旦。善于用唱腔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扮相俊美,身段流畅,表演细腻、准确。戏路较宽,基本功扎实,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四川省第十一批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振兴川剧大赛优秀演员奖,1996年旦角比赛一等奖,四川省"十佳"演员、四川省德艺双馨川剧表演艺术家、绵阳市拔尖人才、绵阳市首届"十大女杰"、绵阳市第二届劳模,绵阳市剧协主席、遂宁市人大代表、绵阳市政协常委、绵阳市人大常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