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史上,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具有独特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对于现代知识性学校教育之弊端的批评尤其切中当今教育的时弊,今天读来依然令人警醒。在国人对于固有民族文化的信心有所恢复的今天,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民间教育组织不断涌现,书院这一古老的教育制度正是其中一支令人瞩目的力量。本文回顾、评价梁漱溟的教育思想,探讨今天的书院如何定位、发展以及担负怎样的历史文化功能,但愿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李朝军 《殷都学刊》2014,(3):109-112
胡适是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泰斗级人物,他对书院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胡适的"书院情结"有其早期教育、个人求学经历和家庭社会环境的根源,学习西方、反思传统、探索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救国之路,是胡适"书院情结"的根本原因。胡适对古代书院的源流、制度、经费及运作模式和精神内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凝炼了古代书院的教育思想精华,总结了中国传统教育资源的独特价值。他对比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现代型大学之后进行的深刻思考,至今仍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义利之辨是中国书院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张栻等一些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论述,他们主张书院应以道义教育为重任,不可堕入利薮。南宋书院义利之辨对后代书院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崇义抑利的思想在后代书院薪火相传,结果使历代书院造就出了一批批以传播道德学术为职志的士人。义利之辨发轫于先秦时期,在中国社会广泛存在,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有崇义抑利、抑义崇利以及义利并重等多种思想主张。中国书院义利之辨中的崇义抑利思想不仅对昔日书院教育有着巨大贡献,而且对当今学校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魏了翁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学术活动之一是书院教育,独办书院占了他出仕后近四分之一的岁月.本文对其书院教育活动作了清理,辨析了宋代鹤山书院地址,着重对其主要助手李肩吾进行了首次较为全面系统的评介.  相似文献   

5.
文娟 《兰州学刊》2005,(1):305-308
北宋建国以后,为了选拔人才,专重科举,教育不兴.中期以后,面对内忧外患,一批士大夫纷纷提出变法革新,范仲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一生勤于教育,兴办学校,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治用的人才,并开北宋一代兴学之风,他对我国古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文娟 《兰州学刊》2005,(4):310-311,314
范仲淹一生勤于教育,兴办学校,创建书院,为北宋王朝培养了大批经世治用的人才,开北宋一代兴学、讲学之风,对士风的转变及政治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观澜书院是湖南传统家族书院,创建于北宋年间,经元、明、清、民国乃至20世纪80年代,这所书院一直存在,可称之为"千年家族书院"。但是,对这所在许多关于中国书院史、教育史的论著中都有提及的书院,学术界却未进行过深入研究,致使许多相关问题模糊不辨,甚至舛误丛生。本文根据实地考察,并结合发现的文献资料进行考证,以求廓清史实,为中国书院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宋代书院教育与宋代理学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理学家充分发挥了书院的学术传播功能 ,开创了中国古代学术传播的新阶段。他们使书院在讲学、藏书、祭祀、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更加制度化、正规化 ,确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同时 ,书院教育与理学传播的结合 ,极大地拓展了理学的发展空间 ,为理学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 ,超越其它学派上升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的官方统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者的结合对后世儒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自号存斋,因讲学于贵溪县的象山,又自号象山居士,也称象山先生。他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有影响的哲学家、教育家。1173年秋,他在家乡金溪开办槐堂书院,收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中著名的有杨简、袁燮、傅子龙等,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对这笔宝贵的教育遗产,在今天有必要对它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元代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代.时代赋予了苏天爵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则为他教育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苏天爵的教育思想散见于文集,其中有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关于教育的价值和功用的论述,对于如何兴办教育,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兴教方案.在同时期的教育思想家中,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宋代书院记中的教育热点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记是书院题材与“记”这种散文体裁相结合的产物。宋代书院记表现了宋人丰富的教育思想,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热点问题上:其一,书院教育的目标与宗旨;其二,书院与科举的关系;其三,对伦理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高建立 《中州学刊》2006,(5):195-198
“宋初三先生”是指胡瑗、孙复和石介,他们是北宋初期的著名思想家。唐及宋初佛、道的发展冲击了儒学,导致思想上出现了混乱,引起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极大警觉。宋初三先生充分认识到佛道思想对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危害,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态度,从思想上对佛道发起了攻击,并通过创建书院来宣扬儒家思想,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打击佛老异道,以振兴儒学。三先生复兴儒学的思想和实践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家影响极大,对以后影响中国700年之久的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书院的产生与南宋书院的发展周群华,萧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一种教育机构,它不同于一般私学,更不同于官学,从宋初到清末一千年间,书院时兴时废,在不同时期,其情况和特点也不同,它是时代的产物,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然而,书院是如何产生?它在...  相似文献   

14.
张謇(1853-1926)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曾任江苏省教育会长、全国教育联合会会长等职。1896年初,他出任江宁文正书院院长,1901年辞职。对张謇执掌江宁文正书院的情况,学术界尚无人专文研究。笔者试作探讨,以补缺憾。江苏书院始于北宋,清代最为兴盛。书院成为封建统治者宣传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驭的重要阵地和工具。据方志记载,清代江苏有书院223所〔1〕,其中以“文正”为名的即有四家,它们是吴县文正书院(元至正六年建,明成化十六年兴复,康熙曾为之题写“济时良相”的匾额)、如皋文正书院(…  相似文献   

15.
清末外强入侵,中国传统封建体系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后逐步瓦解。自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设立至癸卯学制随清朝的灭亡(1911)为止,此期间的半个世纪之内,中国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缩影也在发生着自身的变化。书院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决定其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传播、民族的崛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清末书院教育的发展特点、影响发展的决定因素等方面探讨清末书院教育社团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课试为清代很多书院的文学教育手段,清代书院课试禁忌涉及到课试作弊、课卷内容、交卷时间等诸多方面。清代书院课试禁忌虽有呆板、僵化的一面,但它在净化学风以及保障课试的公平性等方面成效卓著。在课试禁忌的约束下,不少生徒能潜心研习,这对于提高生徒的文学素养以及增强生徒的应举能力大有裨益。正由于此,清代书院课试禁忌对中国当今的一些学校教育有所沾溉。  相似文献   

17.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同时,他还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是北宋重要的哲学学派——蜀学的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是中国反理学斗争史上的先驱者。他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有所研究,对宋以前及和他同时代的几乎所有哲学家均有相当的  相似文献   

18.
颜元对书院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启蒙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启蒙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汝纶青少年时代受到规范的儒家传统教育和桐城文派的熏陶,人幕为官后又深受曾国藩、李鸿章的影响,因此他笃信儒家传统政治伦理,又极力探寻西学,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教育制度.主持莲池书院时,积极探寻新的办学形式.吴汝纶赴日探寻学制,对中国近代学制建立,推动教育近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奠定了他作为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书院官学化增强,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文教育,在科举文教育方面作出了重要努力.在利禄的驱使下,一些书院甚至以科举文教育为鹄,此举不仅导致生徒畸形发展,而且使国家难以羁縻实才,不少学者对这种浮而不实的教育现象进行了批判,而阮元在诂经精舍与学海堂中不课科举文的大胆举措是对这种现象所作的一次重要反击.在家长厚望、生徒需要等诸多压力下,清代很多书院对道德学术教育与科举文教育进行了调和.清代末期,西方实学浪潮对一些书院的科举文教育有所冲击,不过,在科举尚未废止的情形下,实学对清末书院科举文教育的冲击程度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