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土著人出于原始信仰的缘故,对某些行为加以限制和禁止,他们用了一个特别的词叫“taboo”,音译“塔布”,意即禁忌。禁忌现象原初是基于宗教观念的对可能引发自身危险征兆的一种预防性措施,或者是对接触可能招致不合宗教标准与秩序(即污染)等事物的禁止。禁忌心理是原始信仰留给人类的特殊心理现象。歌谣最早作为仪式活动的言说或唱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文化,壮族的风俗歌谣呈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特征,除了主体样式——文学之外,还有与之相关的图腾祭典、宗教信仰、农耕文化、人生礼仪、音乐舞蹈等等与民族民俗文化有关的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在壮族社会中有较强的文化功能,或多或少都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如果我们对壮族风俗歌瑶进行立体的文化考察时,就会发现,壮族风俗歌谣及其与之有关的文化活动,有着浓郁的宗教信仰色彩,在其文化圈内围绕文化主体(比如青蛙)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歌谣文化为主线,音乐、舞蹈等为副线,相辅相成,使其文化呈现出极为明显的立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土库曼斯坦南部的定居村落是整个中亚地区青铜器时代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心.这里的丧葬仪式和祭祀建筑独具特色,且具有神秘色彩.研究中亚的祭祀建筑、丧葬形式、崇拜仪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及礼仪等方面的情况,弄清后来宗教体系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歌谣的韵律结构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是鉴别歌谣的民族属性的最为可靠的尺度之一.壮族歌谣的韵律结构与越南越族歌谣的韵律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仅像汉族歌谣那样押脚韵,更为奇特的是押腰脚韵和押腰韵.壮族和越族同为古越人的后裔,其歌谣有共同的韵律结构,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两个民族原始共同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5.
多层面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分析了正确对待宗教工作的方法和态度,着重论述了新时期应该突出宗教的伦理和文化功能的观点,从制度支持、信仰者个体自我约束与政府的管理相互促进、以保证信教者与不信教者拥有平等的地位等方面探讨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条件及途径。  相似文献   

6.
清代金瓶掣签立法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行为是信仰者宗教观念、宗教体验的重要外部表现.宗教立法的调整范围应以宗教行为的社会公共性为依据.“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信仰活动中的重要宗教行为之一,对清代中国蒙藏地区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清代金瓶掣签立法遵循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宗教立法规律,注重宗教立法的方式和技术,以及立法沟通和宣传工作,以护法降神问题为切入点,较为合理地确立了宗教立法的边界.  相似文献   

7.
仪式的效力:理论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人类学对宗教与人类心灵关系的讨论分为两类,一类把焦点放在心灵的思维层面上,另一类则关注于心灵在宗教实践中的全面性经验.前者讨论的对象涵括神话与仪式,后者则聚焦于仪式研究.Durkheim对宗教研究的方向做了两个重要的扭转,第一个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社会研究;另一个则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仪式研究,忽略行动者主观的信念.对于仪式研究学者们关注仪式的效力,仪式展演的效力,以及萨满仪式的效力和音乐、舞蹈与身体动作的效力.由此可见,仪式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它正是人们用以体验、建构宗教真理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中越边境地区的壮族布傣支系与京族虽然都使用越南喃字记录其歌谣、古籍的族群,但由于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及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不同,使两地民间的歌谣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壮族布傣歌谣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越南独有的帝王文学的特质,而京族的歌谣则明显地带有汉字文化圈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李开佩  杨月 《民族论坛》2013,(6X):110-112
《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研究》注重于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来审视湘西原始宗教艺术,关注湘西原始宗教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环境,深入探讨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过程,基本形态和艺术特征,并对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的主要功能作了总结归纳。该书将艺术置之于深厚的原始宗教氛围之中来审视,避免了艺术学界长期以来所存在的只见艺术不见人的通病,具有独特的学术个性,为艺术人类学的本土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研究》注重于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来审视湘西原始宗教艺术,关注湘西原始宗教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环境,深入探讨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过程,基本形态和艺术特征,并对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的主要功能作了总结归纳。该书将艺术置之于深厚的原始宗教氛围之中来审视,避免了艺术学界长期以来所存在的只见艺术不见人的通病,具有独特的学术个性,为艺术人类学的本土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