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异质文化.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条件的不同,两种文化按各自的"路向"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中西方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观念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被儒家思想化育,西方人则受基督教观念影响.至今二者仍然在各自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人文主义不同的起源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中西方人文体育观的差异及互相影响的因素.西方体育观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它提倡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主体;而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人文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强调文化意境,注重艺术性的特点.随着"西学东渐"浪潮,中国的人文体育观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价值观.比照中西方体育观的差异,可以为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提供更多哲学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中国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产生并发展于西方的绩效评估在中国能否顺利实施,目前正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在分析西方的绩效与绩效评估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对中国的绩效评估的基本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中庸之道"以及"五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对西方的绩效评估运用到中国时的影响.指出中国的绩效评估往往是建立在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格基础上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西方人重忏悔,中国人重内省.卢梭的忏悔意识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并以此作为参照物,它对中国文化的代表郁达夫作品的忏悔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郁达夫从卢梭那里借鉴了西方式的历史忏悔,把自我剖析、自我忏悔与历史批判与人的解放结合了起来,从而具备了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喝咖啡和喝茶的习惯。可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咖啡和茶中蕴藏的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主要介绍了西方的咖啡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英美咖啡文化和中国的茶文化及其影响,同时将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向人们更好地介绍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别,从而有利于中西方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主客浑沌的文化,能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这既是中国科技不发达的文化症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优势所在;西方传统文化是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的文化,能唤起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动性,这既是西方科技发达的文化酵母,又是当代西方文明危机的文化症结.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且不分析西方传统文化如何,单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并不是天人合一所能概括得了的.仅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中,除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外,还一直存在着一个与之相对立的天人相分的思想.这两者的思想斗争,乃构成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同时也给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以巨大的影响.故而,“天人相分”亦是中华美学的基元命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异质文化。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条件的不同,两种文化按各自的"路向"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中西方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观念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被儒家思想化育,西方人则受基督教观念影响。至今二者仍然在各自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人认知西方的开始.在鸦片战争的冲击下,倡经世致用的学者们开始探求西方文化.尽管还很肤浅,错讹很多,但开一代学风,引导学术流变新趋向.但在文化优胜心理的影响下,此时期西学对中学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视域中的网络是西方人发明的新型传播系统,充满了让网络受众无法规避的西方网络文化元素.在西方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非西方国家受众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与主流文化的期待产生种种背离已成为一种可能.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努力发展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符合的导向正确、调控有序、富有活力、协调发展的中国自己的网络文化,展开同西方网络文化的竞争.  相似文献   

10.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性善-性恶文化"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西方"性善-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文化的结构性变革,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动首次运用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估中国文化,试图在西学与中学的相互关系中构建崭新的伦理觉悟。但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却不可能是简单的中西互换,而必须尊重文化的差异与传承,在差异中寻求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本文试图从胡适先生的思想中寻求这种转换的证据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表现为中西方民族、心理、价值观等不同。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和深入,文化互动越来越频繁文化转型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很多西方人也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在两种文化的互动和转型中,人们开始理解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4.
1 9 3 1年,由陈衡哲主编的英文著作《中国文化论集》由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正式出版并提交给了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次年会。该书集中批驳了西方思想界流传的关于中国文化“停滞不变”、“盲目排外”及“缺乏宗教情感”几个观念,并认为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从不拒绝外来文化,而且曾有浓厚的宗教情感。由于该书是写给西方人看的,因此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人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想象。  相似文献   

15.
面对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对的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复兴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为使命,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刻且详尽的分析。辜鸿铭的"道德力"高扬了中国人的精神,杜亚泉认为中西文化之异即动静之别,梁漱溟以"意欲"为基点,把文化分成西洋、中国、印度3种模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文化的发展程度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是成熟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尚未成熟;在文化的性质上,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重义,西方文化重利;在儒学的宗教性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儒学似宗教非宗教;在文化的未来走向上,辜鸿铭主张中西融合,杜亚泉主张中西调和,梁漱溟主张中国文化复兴论。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人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历程是不断深化的.最初是经世派提出"师夷长技"口号;接着洋务派继承这一口号,并掀起一个引进西方技术的实际运动;稍后,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背后是发达的格致之学,从而将国人的科技观由感性器物层面发展到"理"与"学"的理论层面.但在整个近代前期,中国人都是在"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框架内提倡学习西方科技的.这表明人们尚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近代科学及科学文化的性质,近代科学思潮尚处于萌发和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7.
道家文化由于其形而上的哲学式论述一直以来就很受西方人的推捧,道家文化中以"道"为中心展开的对于宇宙、社会与人关系的存在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影响至深,道家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无为观念、道法自然等人生与政治的思想同社会工作的一些价值观、理论、方法与知识有着很多的契合点,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能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晚清调和中西文化的“中体西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起的旨在提倡西学、融合中西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是中国文化史上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它因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型的文化观念体系;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它对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到了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语言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口才的认识迥异.其差别体现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礼貌特征等多方面.人们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化模式来分析另一种文化.认识差异,了解原因,才能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拓展中国西部电影的研究视域,运用电影类型学、电影文化学、比较电影等研究方法,梳理中国西部电影类型化的探索历程,提出“新西部电影”类型片的创建构想和发展策略.结论认为:当前,西部电影人理应自觉承袭传统西部电影对于个体命运、人与自然关系等主题的开掘,进一步彰显西部电影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在类型片探索领域独辟蹊径,不断创新,以期在新世纪华语电影整合汇流的新格局中,实现中国西部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