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哲学具有天人合一和真、善、美统一的特点。但如何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推敲。笔者认为,中国哲学的这两个特点包含着它自身发展的内在矛盾。分析这个矛盾有益于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并由此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做出新的、正确的评价.一、天人合一中的“天”和“人”所谓天人合一,指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有一种把天人合观的特点。在宇宙观上,中国古代大多数哲学家、(?)学流派,总是把天与人看作一个整体。他们对于天虽然各有界说,却都认为人源于天,是万物造化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与自然遵循着一个总的规律和法则。儒家有“天人合一”的传统命题。从孟子开始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天人合一”思想,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  相似文献   

2.
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里面,实践作为趣向善的人的活动,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包含了人的生命活动自身的无条件性。但近代以来这种实践理解几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经验主义总是从自然的因果联系来解释人的行为,因而不能理解人类实践的目的,先验论的实践哲学则完全抽空了人类实践的历史内涵。海德格尔的此在释义学首先通过对作为此在之在的“烦”的实践性诠释,使人类实践得以进入存在论的基础层面,对古代实践哲学传统的重新阐发才是可能的。这种存在论的实践哲学重新诠释了人的生命存在对于世界意义的基础地位,以及实践自身所应包含的无条件性和丰富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海德格尔的实践理论是对古希腊的实践哲学传统的恢复和重新阐发  相似文献   

3.
哲学,和任何科学一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即有它客体的定义域。但是,哲学又不单纯是对客体的认识,还包含着人对世界的感受和基本态度,以及人在世界上地位的一定理解,就是说它包含有人的主观因素。这样,在不同的人们之间对哲学性质、对象、内容、特点和功能的说明,便形成种种有关哲学的思想和观点。 任何一种关于哲学的理论和观点都是一种研究“视野”。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研究范围和内容,有什么样的任务和方法。人们总是依据理论原则去区分什么是哲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通过批判德国哲学的宁静孤寂和不切实际,宣称作为历史产儿的哲学应该面向世界,成为世界的哲学和文化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把这种对哲学的新理解和新要求概括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个命题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表达了马克思形成了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这种新理解和新要求,而且彰显了马克思对哲学精髓的把握,即哲学“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与时代现实相结合,解答时代的迫切问题,为人类解放“盗取天火”.  相似文献   

5.
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即意识能动性 ,中西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意识能动性反思规定的不同方向和结果。西方哲学把人的意识能动性理解为超越感觉经验的理论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传统。中国哲学把人的能动性理解为超越禽兽的道德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中国哲学的道德形而上学传统。中国道德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及其世界意义在于 ,人的满足自身生存的自然需求就内在地包含着实现自身的界限和规则 ,即“良知”、“良能” ,从而实现了性与理、天与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人文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迈向21世纪之际,人们明显感受到了时代精神对世界共同体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深切的召唤。而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则典型地表达了时代精神的这种呼唤,它主要表现为20世纪哲学出现了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哲学转向,哲学是一种普遍的人学,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关系是哲学作为人学的真正起点,哲学对现实世界的追向蕴藏着一种深沉的人学动机。但是,无论是古代的直观本体论,抑或是中世纪的神学本体论、近代的实体本体论,都是通过瓦解人的现实世界或将现实世界的矛盾抽象化来解决人类自我理解的困惑的。这使得哲学成了一种“对人的非人的思辩设计”,哲学亟需找到一条使自己人文化的途径。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实质上就揭示了一条哲学的人文化途径,它包括了对传统哲学的双重超越:由“主体自觉”对“主体困限”的超越;由“实践观点”对“实体观点”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包含着历史的、社会的以及人学的理解。在此意义上 ,马克思把制度理解为个人交往的历史的产物 ,把制度变迁理解为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制度的互动变迁。马克思通过对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 ,揭示了人类社会三种所有制度的存在形式 :原始个人所有制——异己所有制——社会个人所有制。由是 ,马克思制度变迁的基本思想为 :生产力要素、生产关系要素以及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的变迁 ,其核心是重建“社会个人所有制”。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构想与现行“教科书”关于共产主义公有制不同。这一构想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具有重要的制度哲学和唯物史观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本体论理解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主流,即运用以“是”为核心的范畴、逻辑构造的哲学体系,那么马克思反对这种本体论。但马克思有自己的存在论,它的内容只能理解为人的包含自由变换的意向性关系在内的源始经验,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哲学和现代存在哲学有可沟通的地方。从作为时间性源始经验的感性活动出发深化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品质。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生产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也是现今流行和公认的观点。“两种生产”的观点有局限性。要想全面理解人类社会的生产,还应对其进行广义的理解,建构“广义生产论”。本文旨在这方面作一初步尝试。 人类社会的生产可划分为狭义生产和广义生产。广义生产应包含两大类、三个阶段、四种生产。两大类生产,即元生产和本生产。元生产包括人口生产和人力生产。 所谓人口生产,即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这种高级动物的种类的延续,是人的生命的生产。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生产,也是第一阶段的生产。 多年来,在我国人口理论中,在对人口问题的宣传上,有一个误区,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口本身混同于劳动力、生产力,以为有了人便有了劳动力,有了人就有了生产力。由此自然得出,人多是好事,不是坏事。我把这种观点称之为“人口生产力论”。这种观点相当普遍,连《中国大百科全书》也说,“人口是社会基本生产力”。在“人口生产力论”的指导下,在我国人口理论  相似文献   

10.
张璟慧 《中州学刊》2012,(3):183-187
水是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物质,在人类精神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人对其生发想象,影响人类的文艺创作、欣赏.中西方神话、传说及原始哲学中都有将世界解释为几种基本本原之说,水是其中之一.借助想象,水能产生“女性化”的极致美感,而这种极致美感的最终指向就是、也只能是死亡.文艺作品中出现的“水中的死亡”即是水、美感、死亡三者间奇妙关系的最好体现.其中包含的文化意蕴是:水是一种不断在改变着自身存在形式的物质本原与实体;“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人在自身深处就具有流水般的命运;水每时每刻都很美丽,每时每刻都在前行、流去,其实就是每时每刻都在死去.  相似文献   

11.
思入现代社会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曙光 《学术研究》2002,1(5):30-38
要论证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性或当代意义 ,就不能回避它之于现代性难题有何价值问题。马克思哲学是执行着现代社会自我批判的现代哲学 ,内在地具有对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和超越向度 ,实质上是终结了一切哲学形上学的历史性的“生存 -实践”哲学。理论界以往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实用主义和片面性问题 ,即根据某种潮流和时尚要么把它往“纯哲学”上拉 ,要么把它往“实证科学”上靠 ,结果使马克思在哲学上发动革命变革的意义和真实内容隐而不见。本文认为 ,整个马克思理论都包含着两种思想要素或双重旨趣之间的张力。经由对这种思想张力的阐明 ,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对于现代性难题的深刻洞察力和重大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实践观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理解,体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不同理解。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辩证法,这种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把这种既唯物又辩证的一般世界观应用于各个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现、认识论和历史观(唯物史观);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  相似文献   

13.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和。知识是主体构成的重要因素,是主体从事实践及认识的结果与精神工具。在哲学史上,康德在研究主体时,认为主体先天具有“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时空)和“知性的纯粹概念和纯粹范畴”,这样,主体才能认识自在之物。康德把“先天范畴”作为主体的一个要素,这种观点虽是唯心的,但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个巨大的进步。 黑格尔继承并发展了康德的思想,认为这些范畴是一种知识,是“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的成果”(《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页)。但不是先天地包含在人类固有的理智中,而是意识长期发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深刻的矛盾体系。黑格尔哲学的党性和其整个哲学一样包含着复杂而深刻的内在矛盾,在这个体系中既有唯心主义的主流思想,也包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把这种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法缺乏历史和逻辑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及海德格尔对其评论的分析 ,试图证明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源就包含在哲学这一人类活动的本质矛盾中 ,根本说来包含在“存在”和“存在者”的互相“混淆”、“颠倒”和“替补”之中 ,因而从古到今 ,任何一个想要拒斥形而上学的人都不得不拒斥哲学本身 ;而反过来 ,任何一个还想进行一种哲学思考的人 ,包括海德格尔在内 ,如果不想沉入东方式的“无言”和沉默的话 ,最终也都不得不走上形而上学之途。从这个意义上说 ,形而上学真正是人类哲学思维摆脱不了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从知识逻辑到问题意识--论价值哲学的视野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金生 《学术研究》2003,(12):53-58
价值哲学有两种思路:第一,形而上学的思路,即试图通过形而上学的方式,建立一套永恒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普遍性知识框架,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意义”问题;第二,历史的态度,它并不对人类做乌托邦式的许诺,而是从现实出发,直面人类生存的问题,从而在对问题的本质把握和解决中探寻人类前进的道路。这两种思路包含着两种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7.
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是哲学的主题和实质。探讨未来哲学的状态,就必须了解未来的人将会怎样,因为,迄今哲学所经历的形态也就是人所经历的发展状态和理性映照,人的未来发展是理解哲学未来发展的支点。 无论是了解人的未来发展还是理解哲学的未来发展,都聚焦在对于类存在即对人的“类”的本性和特征的理解上。人类在经历了群体本位、个体本位之后,正在走向类本位时代。适应人类的这种走向,哲学不但应当反映、表达这一趋向,而且应承担促进、推动和升华人对自身的本质变化的自觉意识的任务。因此,“类哲学”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课题,也是哲学的未来状态。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通常被界定为“关于认识的理论”。这个界定中包含致命的歧义 :“关于认识的理论” ,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 ,还是关于认识的“科学”理论 ?这种歧义之所以是致命的 ,是因为它决定着如何定位认识论的理论性质 :认识论是哲学 ,还是科学 ?这个界定上的模糊指示着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一方面 ,把认识论看做是对于认识或知识的科学的研究 ,比如 ,对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方法、认识的机制、认识的结构等的研究 ;另一方面 ,又认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部分” ,把近代哲学对古代哲学的变革称作“认识论转向” ,并且把认识论研究同价值论、生存论…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创立,实现了整个人类哲学思维的深刻的变革,哲学的发展因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笔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贯穿着两条基本的理论线索:第一,是整个人类哲学思想体系的“转型”,即“知识总汇”的、“科学的科学”的旧哲学体系这种“全部以往所理解的哲学”的终结,以及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主旨的新哲学形态的出现;第二,是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转型”,即从以说明物的存在的客观性为中心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向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出发点、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的转变.完成这两个方面的转变,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的基本内容,也是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体系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人的世界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哲学在内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都应当从人类创造“生活世界”的“意义”去理解。从这种思路出发,通过具体考察“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与社会自我意识的关系,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基本方式的关系,以及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作者提出:哲学是作为“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而存在的;揭示、反思和塑造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是哲学对人类生活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