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朱蔓蔓 《可乐》2010,(8):M0001-M0001
初次在报刊亭看到《可乐》,我以为她只是普通的娱乐读物,并没在意,她给我的感觉只是名字比较特别。再次在报刊亭邂逅《可乐》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要了一本。谁知刚刚读完《浅吟低唱》、《纯真年代》、《友谊万岁》、《浪漫青春》等栏目。我就被深深地打动了。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岁,如花绽放的年纪,她被遣送到遥远的乡下去改造。不过是一瞬间,她就从一个幸福的女孩儿,变成了人所不齿的“资产阶级小姐”。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的荒唐。而这样的荒唐,几乎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潘长有 《中华魂》2013,(24):22-23
我是个工人出身的劳动模范,后来当了干部。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我曾七次见到毛主席,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桑永海 《社区》2010,(11):4-4
20世纪90年代初。单位里分来一个大学生,她说过一句话,惊讶得我一辈子不能忘:“都什么时代了,这么大岁数还读书?”她指的是身边那些三十来岁的同事。我想,她绝不是排斥读一切书.她一定是除了教科书、外语、计算机、养生和理财之类谋生手段的实用之书,其他书籍一概不曾读过的。而严格意义上说.读那一类书.是不能称做阅读的。就推测,她读那一类书一定是很苦痛,如坐针毡。很难感受快乐,更遑论激情。  相似文献   

5.
她于20世纪30年代出生在英国北部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上,父亲开了一个小杂货店,虽然每天也能有一点收入,但由于家里人多,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父亲对她寄予了很大希望,期待她将来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相似文献   

6.
琪琪 《社区》2008,(20):23-23
上个世纪50年代,大约是秋天的某一天午后,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有几个人在等一辆迟迟没有出现的公共汽车。这几个人当中,有一个是年轻漂亮的小姐,在她的身后,站着几个神色装扮各异的男人女人。突然,漂亮小姐受到侵犯,她感到有人从背后摸了她一把。  相似文献   

7.
一碗宽粉     
母亲在我们这个家操持了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让我这个做儿子的非常惭愧。虽然这样,母亲却从来没有抱怨过,总是记儿女的好。她在嘴边念叨最多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我给她买了一  相似文献   

8.
樊晟岑 《社区》2015,(9):40-41
“如果说60年代的人稳重踏实,80年代的人叛逆迷惘的话,那70年代的人就是生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那一类人;生在70年代的我是幸运的,那个年代所特有的现象和印记仍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中,而对于每一个70年代生人的兄弟姐妹们来说,那时的天空特别蓝,时间那么饱满,那是一段纯净、幸福、朴素、真诚的回忆。”  相似文献   

9.
不懈追求     
我热爱中国共产党,多年来一直在争取加入党组织。上世纪50年代上高中时,我多次写入团申请书,但由于家庭成份是“中农”,虽不属“黑五类”,也不可能被列入培养对象。  相似文献   

10.
据说整个婴孩时期,我最感兴趣的一种物质是眼镜。那个年代,戴眼镜的人并不多,偏我们家就有一个,我妈。据说在所有她抱我的时间里,只要我醒着,都会坚决地伸着小手去抓她的眼镜。终于有一次,她躲闪不及,眼镜被我成功地抓下来丢在地上摔碎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妈只要一抱我,就会先把眼镜摘了。  相似文献   

11.
上釉的心情     
总共拥有30多个陶钵陶瓮的女人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富有。它们被放在客厅的架子上被放在卧室的榻榻米上被放在阳台的红砖地上。 它们的名称有的是道光有的是大甲有的是金练有的是石子,那全是买的时候别人说的,她不太去记它们的名目出生地和出生年代。不管是大肚小口形,或是直筒形,或敞开若碗钵形,只要一弄进屋里来都是她心爱的宠物。  相似文献   

12.
苏雪林1920年代的创作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经历了以下阶段:1920~1980年代前期,从显耀到沉暗、从封杀到遗忘;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从学人发掘到大众接受;199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全面复苏。整个接受过程曲折起伏,存在大众读者阅读与专业研究者评论不同步现象。这一现象似乎表明,她在读者那里是一个"优秀作家",在研究者心目中,则不是一个"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偏方     
梅子 《社区》2008,(10):56-57
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发育生长时期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由于缺乏营养,我常年小病不断,每当我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母亲就会说:“上火了,没事,过两天就好了。”母亲说得多了,我便知道“上火了”不是什么大病,不舒服的时候,只要听到母亲说这三个字,我心里就踏实了。  相似文献   

14.
子皓 《华人时刊》2009,(3):62-65
日本经济强大催生了我我是个舶来品,上世纪70年代末发源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到中国。我渗透于企业中,像个"隐形大侠",时隐时现,难于察觉。人们常常忽略了我的存在。这是因为:我的组成部分难以捉摸。假定让人们对我进行描述,即便是那些来自相同氛围的人,给出的回答也可能相去甚远,因为人们关注的方面各不相同。只有当人们有意实施一些与我的  相似文献   

15.
螺丝桥记忆     
纪增龙 《金陵瞭望》2009,(23):80-80
螺丝桥位于南京河西,紧邻江堤,得名于朱元璋与陈友谅互相攻伐时的一个传说。我曾于上世纪九90年代初在此作过停留,短暂却令我感受颇多,至今无法忘怀。  相似文献   

16.
涂途 《中华魂》2010,(1):20-22
钱学森是著名的爱国科学家,他的大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就熟记。从我与他的并不太多的接触和交往中,深深地感到他是一位博学多才、思路广阔,亲切友好、和颜悦色的长者。  相似文献   

17.
段燕勤 《北京纪事》2013,(11):101-102
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乍暖还寒的一天,我和我们单位的贾德丰同志驱车来到灯市口西大街丰富胡同,一个闹中取静的小院,  相似文献   

18.
王平 《金陵瞭望》2010,(3):15-15
有一个问题我曾百思不得其解。现在从上到下不能说不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可是千群关系为什么总不像“过去”那样融洽呢?一位老领导告诉我“这是一个感情的问题”。我认为这话一语中的。战争年代。党员干部就生活在群众之中.离开了群众就有掉脑袋的危险。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干群之间感情很深。五六十年代干群关系也很朴实。那时候的干部工农出身多。  相似文献   

19.
王金昌 《北京纪事》2011,(11):20-21
80年代至90年代初,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对文物资科进行电脑检索,管理人员弃掉了一批他们认为没时代价值的文字资料。如果从收藏研究角度看,文字资料性文物信息量更大更直接更准确。我就在那时转入了资料收藏。历史是由千千万万个体生活共同构筑的画卷,每一个个体生活的真实记录都是构成历史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20.
王亚非 《社区》2002,(10):52-55
玉兰姑是我三爷家的独生女儿,属于很耐看的那种女子,又加之三爷在小镇教私塾,玉兰自小耳濡目染,就有了几分书卷气。那时说媒的真是挤破了门儿,让喜爱清静的三爷烦之又烦,为女儿择婿是他特别头疼的一件事。玉兰姑在这方面也显得特别挑剔。富门大户的公子,她嫌人家纨绔,土财主家的儿子,她又嫌人家呆头呆脑的少灵气,好不容易来了个经商人家的少掌柜,玉兰姑偷眼一打量,又说人家张嘴钱闭嘴钱,浑身沾满了铜臭,俗不可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