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被害人的过错行为往往是引发犯罪或造成更严重危害后果的重要原因,准确判断被害人过错的有无、性质及程度,对于公正、科学地裁量刑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现行刑法理论孤立地从犯罪人的角度研究犯罪,片面地以犯罪人的主客观事实为依据,分析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该判处多重的刑罚,常常忽视了被害人过错对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影响。被害人过错情节量刑功能的缺失,导致量刑上的不均衡、不合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司法窘境和不公。探讨如何在具体案件中认定被害人过错以及被害人过错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对犯罪人的刑罚裁量,力求规范和完善被害人过错情节在量刑中的适用,从而避免"同案不同判",确保量刑的均衡与公正。  相似文献   

2.
创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新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应当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其适用对象限定于严重暴力犯罪被害人及其供养人,确定具体补偿金额时应当考虑被害人责任因素;采取发行补偿基金彩票方式以筹集资金,并组建补偿基金管理公司;在各级法院设置国家补偿审议委员会,实行两裁终局制。  相似文献   

3.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刑事和解从地方性的制度实践上升到国家程序法层面,但这改变不了包括刑事和解在内的整体被害人行为被刑法忽略、漠视的现状。实际上,被害人行为存在于犯罪发生的全过程,不仅影响着行为人犯罪性质的认定,也会作为刑罚处罚条件影响着犯罪人刑事责任的追究与刑罚的裁量。因此,将被害人行为引入刑法视野有着深刻的必然性,这不仅是部门法之间协调统一的需要,也是刑法自身的公平理念的实现、法益保护机能的扩张、社会危害性的合理评价之需求。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刑罚权和保障人权,国家在实现刑罚权时,要注重被害人与被告人诉讼 权利的平衡。被害人成为当事人,强调了被害人与控诉机关的平等地位与相对独立,增进了被害人与 被告人的诉讼地位的平衡,这样有利于实现司法的公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恢复性司法中的被害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恢复性司法是通过恢复性程序实现恢复性结果的一种被害人司法。被害人参与恢复性司法具有全面性、实质性和有效性。恢复性司法中的被害恢复包括物质与精神损害恢复,以及人际关系恢复两个方面。从最大限度地保障被害人人权这个宗旨来考虑,恢复性司法原则上不应当为被害人设定责任。  相似文献   

6.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在被害人学兴起的大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的。我国被害人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而现实的社会状况对该制度有着强烈的需求。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对象范围不仅涉及到整个制度的覆盖范围,而且是我国政府对于刑事被害人救助所持的基本立场的一个反映。各国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对象范围各有不同,虽然都有各自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但是这种理论基础并不是单一和绝对的,而且各国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同时更多地考虑了本国的社会现实。我国的被害人补偿制度对象范围的确定,应当以国家责任说为基础,同时考虑我国的社会实情,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加以体系性地建构。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被害人参与量刑和刑罚该当性之间的关系,对促进量刑公正具有重要意义。经验性该当作为刑罚该当理论之一种,其正义观念依据是社会共同体对犯罪人的可谴责性具有共识性的正义直觉。被害人参与量刑是经验性该当的理性吁求,可证明犯罪人的可谴责性,促成社会共同体正义直觉生成,运用恢复过程实现正义。经验性该当为在量刑实践中正确对待各种被害人因素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中均有关于被害人一方有明显过错或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的,以及因被害人方过错引发的案件,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或应慎用死刑立即执行的规定,从而使被害人过错情节在故意杀人案件中发挥着重要的死刑限制功能.以上文件虽然明确被害人过错情节的提取应遵循“明显过错”“直接责任”“引发”这样的原则,但该原则如何界定,相关部门并未作出细化解释,实践中多依法官的自由裁量加以解决.在提倡量刑规范化的当下,遵循类型化思路,归纳提炼“明显”“直接责任”“引发”型被害人过错的界域,对于被害人过错情节在故意杀人案件中发挥的死刑限制功能,具有重大的司法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首制度从产生之初就对我国刑罚的裁量发挥着重要作用,自首从宽原则在死刑裁量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更好的适用自首制度,为了规范死刑的裁量,也为了更好的实现刑罚目的,我们有必要对自首在死刑裁量中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首先对自首从宽的理论根据进行了评鉴,然后从刑罚目的的角度对自首在死刑裁量中的价值进行审视。本文综合阐述了在死刑裁量中对自首者一律不应当适用死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被害人财产权益保护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杰 《南都学坛》2009,29(1):95-100
构建被害人财产权益保护制度,需要增加规定被害人在刑罚执行阶段的参与权;将精神损害赔偿列入赔偿的范围;构建完整的被害人财产权益的保护体系。构建被害人财产权益保护制度的路径选择,包括国家补偿、国家救助,涉及正确处理已经收缴而又无法发还被害人的赃物、赃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