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世界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谐。成书于我国东汉的《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太平经》所言“生—美”、“寿—美”,还是“与道合一”的“道—美”最高境界,都无不蕴涵着“和谐—美”的思想。和谐是一种美的状态,一种美的境界,一种审美标准。在《太平经》中具体表现为自然和谐美、人与自然和谐美、人与人和谐美和自我身心和谐美。  相似文献   

2.
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 ,提出庄子精神是中国纯艺术的精神。但是 ,他把庄子的“道”视为中国艺术的最高意境 ;把《庄子》中得“道”者视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 ;把《庄子》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引申为“道是美 ,天地是美 ,德也是美”。这些观点在思想和逻辑上偏离了现存《庄子》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根本思想 ,在观念和逻辑上造成混乱 ,因此 ,没有在本质上揭示《庄子》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掀起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持论者历来存在“美在客观”和“美在主观”、即“客体论”和“主体论”两种观点。周宗岱的《美辨》持“主体论”,该书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基本原理为立论根本,以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素养、艺术门类的审美实践和人的生理、心理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指出:“论美离不开人”,把握住“美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美是一个形容词”这一本质,便可理清复杂的审美现象,把握审美规律。该书体现了作者丰富的艺术实践、深厚的理论根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4.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美学的高峰。为了批判当时流行俄国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潮和俄国化了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体系,车氏在他的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回答“什么是美”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美的定义:“美是生活”。这个定义曾被普列汉诺夫称为“天才的发现”,在历史上曾起过光辉  相似文献   

5.
山东大学的美学家王祖哲先生的大作《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兼论美学即是艺术哲学》(以下简称“《概念分析》”)是一篇颇具分析美学风格的论文,文中逐一审视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五个概念,即“快感、美、美感、审美、艺术”,分析颇为深入,读来大为受益。自然,世上并无完美无缺的论文。若要挑剔一番,  相似文献   

6.
“接近诗美”的道路─—评《中国现代诗歌艺术》吴晓东孙玉石先生的中国现代诗歌研究,走的是一条“接近诗美”的道路。这体现为研究者始终坚持从“诗性”的意义上去洞见诗歌的艺术本质,从诗的发生学角度去体验诗人创作活动中艺术思维层次的深层心理动机。而这一切,都构...  相似文献   

7.
“美、审美、艺术”是建构美学、文艺学理论大厦的最基本的范畴。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深入辨析和研究,是打开关学、文艺学大门,探索其全部奥秘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契合点和切入点。五十多年前,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当时还是一个26岁的青年学子,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地投入了全国美学大讨论,并以《论美感、美和艺术》(《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长篇论文给中国美学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今天讨论“美、审美、艺术”的问题,看似是旧话重提,但仍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立足时代的多变,结合当今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和美学、文艺学研究实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虽然提出了些问题,但需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王祖哲在《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文中认为,“快感”、“美”、“美感”、“审美”和“艺术”是关学中的五个基本概念,但分析发现,“快感”、“美”、“美感”和“审美”是含糊不清的。这是美学陷入停滞和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对美学有积极意义的概念只有“艺术”,而艺术及其相关经验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郭勇健针对王祖哲的文章认为,《概念分析》通篇都是把“美”视为一种生理学的“快感”或心理学的愉悦,而未把“美”作为价值来对待,从而也没有把“审美”经验视为对审美价值的领会与享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观点,如把快感、美和美感全部放逐出关学领域,把审美与艺术完全等同,并进而将美学与艺术哲学完全等同,都显得过于彻底,未必合理。王蓓则对王祖哲文中关于审美和艺术“是用两个不同术语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审美与美的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也绝非“没有关系”。从形象概念出发,作为动词的审美就是对形象(美的或者丑的形象)的欣赏。审美并不是艺术,而是以艺术形象为主要欣赏对象。时宏宇也分析了美、审美与艺术三个重要概念,认为虽然美的概念具有含混性和开放性,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不能因此就废弃,“美”的存在对美学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与美不能混为一谈,审美就是感性,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艺术与审美不能等同,艺术的界定,应回归“经验”。(主持人简介:李衍柱,男,1933年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8.
康德是西方最大的形式主义美学代表。他在《判断力批判》里说:“美本来涉及形式”,与内容无关。又说:现实中有完全不涉及到内容如何而只是纯粹形式的美,这种美称为“自由美”,是纯粹真正的美。他把审美和功利截然分开,他说:如果“……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康德认为自然界里的花、许多鸟类(鹦鹉、蜂鸟、极乐鸟)、许多海产贝类、框缘或壁纸上的几何图案(有人译为“簇叶饰”)等之所以美,完全在于形式,与内容无关,以自身形式给人以愉快,所以属于“自由美”。康德的这种美学思想,成为资产阶级美学家宣扬“为艺术而艺术”和反对艺术具有  相似文献   

9.
论和谐     
和谐是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的配合与协调,是多样化中特殊的统一,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构成艺术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许多艺术大师都十分重视艺术的和谐美。罗丹说:“美即和谐”(《罗丹艺术论》)法国美学家亨利·德拉克罗瓦说:“艺术是诸官能之和谐。”(《艺术心理学》)果戈理说:“再没有比各个部分之间完全的和谐更能震撼人心的了。”十九世纪波兰女作家奥洛什科娃谈到创作的经验时,强调作品的结构就是“整理构思各个组成部分,把剩下来的组成为一个和谐体。”  相似文献   

10.
一、艺术的美来自思想你看一看艺术的杰作吧!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罗丹艺术论》第八章《艺术的思想性》) 词,一般地说,是一种抒情的文体。凡是优秀的词人,无不以“情”胜。但是,站在我们面前的,如果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话,那么,在他的抒情之中,就定会隐藏着更为深刻、更为耐人寻味的东西,即古人所讲的“理”或“思致”,今人所讲的“思想”或“哲理”。  相似文献   

11.
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研究 人的性格是世界上最高的美……石复生*)邢防和他的《石臼集》…………杨积庆(1) — —试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赐丁:《贲·屯》两卦几首交辞 美耻同归谗独受,此中真赏在 民歌中的“如”字考释—……·刘地生(1) 。孤行”…………………………王 俏(时 爱国主义是屈原的精神支柱……贾秀英(O — —从((归》看钟惺、谭元 鲍照交游考略(续)……………丁福林(1) 春的艺术鉴赏观 论黛玉之俗……………………··金实秋(1) 试论袁枚《续诗品》对写作理论 一首豪迈、慷慨、激越的爱国词 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新诗六十年》一文中,艾青林现代诗派“是以《现代》杂志为中心发表新诗的一群”,其实他本人正是这“一群”中的一位。艾青不是那种以写作数量取胜的诗人,支撑起他艺术生命的是响响当当的诗作本身。他是中华民族忠诚的儿子,立足于中国大地,用从欧罗巴带回的“芦笛”,吹奏出了刀年代中华民族风雨与愁云交错的心曲,创造了一种东方美与西方美结合的艺术风格,因此与臧克家、田间一道,成为30年代诗坛的骄傲,成为继郭沫若之后新诗艺术的集大成者。一、忧郁的“时代诗情”宁可失败于艺术也不失败于思想的艾青,受“最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3.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789—1979)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社会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而且还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作品《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艺术的永恒性:对一种固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等等,使他成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的“新左派”的红人。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生活于色彩的世界,可谓触目皆色,马克思说:“色彩是一般美学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小说之色比生活之色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因为它强烈得多,并成为一种稳定和永恒的美.《红楼梦》与《红字》中色彩的运用,不仅读者赞美,即使画家亦叹为奇迹.魏继昭认为“文学作品描绘色彩之丰富生动,含情和寓意之深刻莫过于《红楼梦》了,可谓前无古人.”“曹雪芹谙练色彩艺术的程度,简直使色彩学家和美术家自愧弗如.”美国评论家对《红字》的色彩亦有专门论著,蔡斯研究《红字》,确认其有“深刻的美”.霍桑在自己所著的各种小说的序言中,对色彩的艺术处理有不少明确的阐述.我们将这两部小说进行初步比较,可看出不仅主题、背景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相似,其中对色彩也有许多一致的艺术构思.布丹说:“色彩就是鲜花”.霍夫曼说:“色彩丰富之际,即形式完美之时.”本文拟就色彩意象美三题,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方面否定现世之美,一方面肯定形上大美,表现出吊诡性。在学科视域下,否定现实的美与艺术,有其非美性,这是无需隐讳的。认为道是美/大美,降低了道,错置了道与美的逻辑分位,是将“道—物”模式平移为“道—美”模式的结果,忽视了“道—人—美”中人的存在。美并不能直接等同于道本身,应是“道”加“殊理”。大美是自然无为的道的一种品格,具有后效于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散文画”是叶圣陶在论孙福熙作品时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他说:“孙福熙君的《赴法途中漫画》可称为‘散文画’,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作品.孙君那篇文章随意取所见,用画家的手段表现出来,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思.”在这里,叶圣陶阐明了“散文画”的基本特征是“以文作画”,即在文学创作中,取一种综合的美学观念,借用绘画艺术的技法来抒情写意叙事,而不是刻板地摹写生活.叶圣陶的这一理论概括,为现代文学追求画意画境开了理论先河.尔后,丰子恺专门写了《文学与绘画》一书大力提倡“绘画与文学握手“,“绘画美与文学美的综合”.不仅如此,他还从中国诗、画发展史中究本探源,寻求文学与绘画相互交流的具体途径.郭沫若则从艺术的共同本质明确地引申出:“小说我说它是用文字表现的绘画.”由此可见,“散文画”与“综合美”的美学倡导,为小说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小说家自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不是“虚实”所能指陈,实乃作者主观意识对历史存在的主体超越,即作家伟大人格和美好心灵的投射与熔铸。而且达到一定主体超越的小说艺术作品,都表现出一种超验之美,具有新奇与非经验所能认知的美学特征。如《三国演义》之距离美、模糊美、神秘美、传奇美等等,都属于“超验”之范畴。正由于这些艺术成就,使《三国演义》超出了其他历史演义之作,久传而不衰。  相似文献   

18.
庄子并不是文艺理论家,这里所谓的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不过是借用现代的习惯用语,来指称《庄子》一书中所涉及到的某些文艺理论方面的言论罢了。《庄子》一书虽直接论述“美”的言论不多,而且直接谈论艺术和艺术创作的言论也很少,甚至连很少的谈论艺术的言论也并不是有意在讨论艺术问题,而是作为论证他的哲学思想的例子而存在的。但书中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论述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文艺学意义,它被后世理论家运用于美学、文艺学领域,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其与文艺美学有关的言论及其在后世的影响试作粗略的评述。 一、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人工雕琢 庄子反对人为的,损伤事物自然本性的雕饰之“美”,而主张体现淳朴天真的自然之美。庄子认为,世间万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体现着“道”。“道”是现实世界之美的根源。美就是“道”,“道”是绝对的“大”和“全”,是自然,因此,美就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通常说的自然界的山水景物,而是指天地万物形成的自然本质及其天然形态。这种自然之美,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大二全。先说“大”。庄子认为“天地之美”才是“大美”。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  相似文献   

19.
艺术形象是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形象的创造。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说:“戏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风俗的榜样,真理的造象。”黑格尔也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表明艺术与形象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迄今为止,对此问题众说纷纭,有肯定的亦有否定的,如狄德罗说:“歌  相似文献   

20.
周义澄同志《论科学美》一文(载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对“科学美”作了探讨认为在“自然美和艺术美”这样两种人们公认的“基本的美”之外,还有“美的一种高形式”,即“公理、定律、定理、公式、实验、假说,可以使人神往、迷恋,这是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