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山水诗的最大贡献,在内容上是诗与禅的融合,在创作方法上是诗与画的融合.由于这两种融合,他成功地创造出空灵清远的艺术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中,他是独树一帜的.如果说佛教传到中国,就变成了中国化的禅宗,那么王维的山水诗,便是禅意的诗化.  相似文献   

2.
李庆瑶 《理论界》2012,(2):118-119
"不用禅语,而时得禅理",可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入禅"之作的艺术特征。这种"诗禅结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禅入诗,以清静之心"妙悟自然"的艺术思维;二是以禅境写诗境,将禅理融于万物万象的感性形式之中,从具体生动的形象画面里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达到"物我两忘",诗情画意与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可以说,禅宗思想为王维提供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并促使其用一种新思维方式来观照、反映世界。  相似文献   

3.
王维是盛唐时期及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将幽玄深奥的禅理恰到好处地借助于形象化的艺术语言而感染读者的作家之一。他以禅作诗,心入于境,追求寂静清幽的境界,崇尚平和冲淡的抒情,执着随缘任运的旨趣;通过借景说禅,使其山水田园诗中的景物既是欣赏、表现的对象,也是达情说禅的媒介,两者理一分殊,同构一境;通过诗艺与禅意的合一,把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体验在更高层次上合于中国文人那种对自然作唯美主义的艺术感悟中。  相似文献   

4.
王维诗画禅意相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中有画”作为王维山水诗之重要特点,其内涵值得重新探讨。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与其绘画创作,具有相同的生活基础与思想背景,都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王维的诗画相通,不是由诗画艺术技法的相互借鉴和景物描绘的一致性所造成的,而是由作者的禅宗信抑所决定的。“禅意”是王维诗画相通的核心内容。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苏轼所说王维“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之本意。  相似文献   

5.
《坛经》三十六对法,不仅直接影响了偈颂等禅诗诗理的形成,同时也影响了唐代的文人诗,使禅学意味浓厚的禅意诗大量涌现,并被王维等人引入山水诗的创作中,开拓了诗的意境与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 ,他的诗歌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很显著 ,因此得到了“当代诗匠 ,又精禅理”① 的赞誉和“诗佛”的称号。王维在创作中不仅把宗教观念与感情化为诗的语言来表现 ,而且借鉴了禅宗的认识方法来丰富诗的表现手法 ,从而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禅宗影响于王维的山水诗歌创作艺术 ,可分为三种类型 :以禅语入诗 ,以禅趣入诗 ,以禅法助诗。这三类形式 ,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来看 ,具有不同的价值。“以禅语入诗”一般被排除在艺术性的诗歌传统之外 ;而后两者 ,尤其是“以禅法助诗”被认为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甚至…  相似文献   

7.
唐代既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鼎盛时期,此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禅诗.按禅悟特性,唐代禅诗可分为在凡诗、超凡诗、堕凡诗三种类型.在凡诗通过说理直接阐述禅学教义,超凡诗通过咏物抒情来追求脱俗的悟道情趣,堕凡诗则通过景物风光的描绘来隐喻禅义.唐代禅诗以一种空灵、清淡、恬静、和谐的艺术意境,把中国禅文化的精神和身受禅文化熏陶的文人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禅宗是一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流派,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形成,佛教与文人士大夫的联系有了进一步提高,禅宗也因"得到士大夫们的欢迎而迅速兴盛"[1],但此时的文人士大夫接纳禅宗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9.
杨吉华 《中州学刊》2024,(1):143-151
在唐宋审美转型背景下,王维与苏轼诗词中对于佛禅“空”境书写的新变,从写作手法、审美意蕴和内在精神追求三个层面,折射出佛禅“空”境文化气质的唐宋变化。王维通过以画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自我与宇宙万象浑然天成,圆融无碍,蕴含着一种空灵蕴藉的灵动之美,充满对宇宙自然世界美的发现的一往情深,是王维诗歌禅意盎然的重要体现。苏轼采用以禅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则大多于世事沧桑的自我人生经历中,伴随着对宇宙人生空幻寂灭的持久体验,始终关注对自我个体生命的内在超越,从而使其诗词中的“空”境,在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空幻寂灭之悲剧色彩的同时,也蕴含着性命自得的内在精神追求,具有较强的禅理意味。  相似文献   

10.
唐时禅宗一派的空灵流溢的审美观感,对唐诗内容、形式以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嬗变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与禅的联姻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诗歌体制——禅诗,唐代文人更是融合诗与禅的精思妙路,另辟蹊径地耕耘出文人禅诗的广阔天地.孤静、空灵、冲淡是唐代文人禅诗总的美学风范,通过对这组审美范畴的深化解读,无论对诗歌美之内质的求索,还是对禅宗悟之肌理的剖析,抑或是对唐一代文人禅诗之禅意的探掘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诗禅相融,是古诗文化精神中一个极具魅力、奇妙绝伦的一个艺术元素。中国古代诗人,大多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禅宗的影响。本文从诗与禅的关系、诗禅相融的形态及其发展等方面,探析中国古代诗歌的禅宗智慧。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在六朝的宋、梁二代尤为昌盛。至唐,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有华严宗、法相宗、天台宗与禅宗,此后尤以禅宗势力为大。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最初见诸建筑、雕塑与绘画,继而进入诗歌领域。谢灵运在当时关于禅悟的顿渐之争中赞成道生的顿悟说。皎然《诗式》云:“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彻,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王维晚年焚香坐禅,所作时含佛理佛趣。至北宋则影响到了诗歌的艺术理论,出现了“以禅喻诗”的诗禅说,其首创者应当是苏轼。其后,北宋的吴可、韩驹、赵蕃、吕本中、范温,南宋  相似文献   

13.
张虹 《学术探索》2013,(4):127-130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哲学文化与艺术价值,它包蕴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美学智慧,不仅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思维启示和影响深远,也影响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感、思维方式。探讨禅宗美学对Et本传统的染色工艺友禅染图案艺术的影响,予以实证友禅染图案艺术受禅宗美学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风格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友禅染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悟”谈禅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佛教禅宗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诗与禅也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但人们的研究多集中于以禅入诗、借诗说禅、以禅喻诗等诗禅关联的具体体现上。然而诗与禅究竟以何相关联,以及这一关联在古典诗歌理论中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是诗禅关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禅宗的“悟”,是沟通诗禅关系的桥梁,对古典诗歌理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王维的“绕路说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在将自我的禅悟体验涵蕴于山水诗中时,常借用"绕路说禅"的"遮诠"方式来表达.王维"诗多禅意"的艺术旨趣的生成与这种"庶诠"说禅法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老庄思想、魏晋玄学联姻而孕育的一枚无花果。禅悦在中国土大夫阶层蔚然成风,在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即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台湾不少现代诗人也不同程度地受禅宗儒染,以禅入诗的现象比较普遍,堪称第四次高潮。禅对台湾现代诗的渗透,具有特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50年代的台湾,现代工业迅猛而畸型发展产生严重的异化现象;海峡的阻隔,使大批背井离乡的台人欲回祖国大陆而不能,于是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成为他们的普遍心态。禅宗便成为他们求得心理平衡或超脱的一…  相似文献   

17.
禅与诗——温庭筠艺术风格成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庭筠的生命历程中曾与佛教禅宗发生极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禅宗思想对温庭筠的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有唐一代,虽然是儒、释、道三教鼎立,但事实上佛教的发展最为兴盛,各种佛教宗派相继发展成熟。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而禅宗对封建上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尤其普遍而重要。许多著名诗人皆曾学佛参禅,如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皆与佛教关系密切,在他们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18.
周群 《文史哲》2002,(1):103-106
袁宏道虽然前期习禅宗,后期入净土宗,且其禅宗思想不如净土宗思想具体赅备,但就二者对宏道文学思想的影响而言,却以禅宗为主。宏道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一直推崇禅宗居士庞蕴;后期虽然贬斥“默照禅”,但仍推崇“看话禅”。宏道文学思想受禅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反对拟古的文学思想受到“禅无定法”的影响。二是他崇尚“趣”、“理”的文学思想充满了佛理禅意。三是他后期主张学习古人“真法”的文学思想受到“看话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略论禅与诗     
中国文人较普遍地接受佛教,是在东晋以后。从那个时期开始,诗与禅就逐渐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唐代以后,禅宗大兴,以诗明禅、以禅入诗成为风气;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两宋以禅喻诗的诗论。近年来,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论及诗、禅关系的论著。笔者不惴浅陋,亦就此略献刍议,以求教于各位前辈和同道。  相似文献   

20.
晚明佛教复兴运动中,紫柏大师对文字禅的鼓吹是中国禅宗史上继宋代慧洪觉范之后对文字禅思想的又一次理论探讨与实践运用,对禅宗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