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因灾减产粮食量是衡量农业自然灾害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探索农业自然灾害因灾减产粮食量测算的思路和方法,具体测算了云南省1952~2006年农业自然灾害因灾减产粮食总量和各单项灾害减产粮食量,以及因灾减产粮食量相当于丧失的耕地量,并分析了该省因灾减产粮食量的特点.可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自然灾害防治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灾议(谏)政是封建王朝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方式。元朝是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统治者提倡应灾议(谏)政,鼓励官员指出朝政的过失,作为施政的参考。元朝应灾议(谏)政主要有两种形式:百官集议和官员上书。元代应灾议(谏)政总体上说效果不大,有时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东汉洛阳自然灾害与政府赈灾年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作为东汉王朝都城的166年中,洛阳发生了102次自然灾害,而在此后的30年里没有一次灾害记录。洛阳的灾害记录约占同期全国灾害记录的四分之一,说明灾害记录具有极其强烈的人为因素和政治因素。东汉洛阳自然灾害的种类齐全,除霜灾外,可谓是众灾毕至。位居次数多、为祸烈前三位的灾种为地震、水灾、旱灾。  相似文献   

4.
吴长亮 《社区》2005,(20):14-15
亚洲是世界上灾害发生最频繁、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上世纪最后10年,亚洲发生的自然灾害数占全世界的43%,因灾死亡人口占全世界的80%。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2005年各类自然灾害已造成1630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1335万人,全国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630亿元  相似文献   

5.
古代湖南除水、旱两大自然灾害外,主要的灾种还有虫灾、风灾、雹灾、冰冻、地震和疫灾,都对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6.
灾难后孤儿与孤老的心理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每次灾后的援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文章从灾后心理援助的发展与现状出发,具体分析了灾后孤儿和孤老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对于我国灾后孤儿、孤老的心理援助建议。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是近三十年来我国遭受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冲击。历史经验表明,特大自然灾害往往会增加犯罪发生的可能性。灾时犯罪在时间、空间分布上,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应对灾时犯罪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控制、内化外部规范,防范群体犯罪的发生。对灾后重建阶段容易出现的性犯罪、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要坚决进行打击。  相似文献   

8.
汉代是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一个高发期,面对大规模的灾害,汉代政府不仅实行减灾方式,还大量采用禳灾方式。禳灾因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并且成本较低,能够稳定社会,故得到统治者的偏爱,形成影响我国两千余年的禳灾制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突发性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政府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单一的政府救助模式无法获取最优的救灾效果。国有企业作为盈利性和公共性并存的特殊组织,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无法比拟的优势。以“全面整合”公共管理模式为理论基础,从理念、组织、制度、流程等层面构建一个政企合作治灾的框架,解决目前政企合作治灾中政府引导不足、企业盲目参与等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汶川大地震是近三十年来我国遭受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冲击.历史经验表明,特大自然灾害往往会增加犯罪发生的可能性.灾时犯罪在时间、空间分布上,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应对灾时犯罪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控制、内化外部规范,防范群体犯罪的发生.对灾后重建阶段容易出现的性犯罪、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要坚决进行打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减灾面临严峻形势,每年发生的农业灾害都造成重大损失,通过发展减灾农业才能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农业减灾系统建设已初见成效,今后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农业减灾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农业减灾的技术水平,加强灾害教育工作,增加减灾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2.
基于FME的川东北地区2011年自然灾害风险等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川东北自然灾害随机性和频发性的特点,从自然灾害危险性、经济损失性和政府措施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采用FME模型对川东北2011年自然灾害风险等级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可揭示各指标因素之间的联系,为川东北自然灾害风险等级的综合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明代北京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雹灾、风灾、地震、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公共工程、民众生活乃至生命以及社会治安、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一定意义上说,明末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灭亡.明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与北京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大气环流、地形及河流分布,当时北半球处于小冰期以及北京地区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对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设仓、治水、捕蝗以备灾,祈祷、修省以祛灾,蠲免、赈济以救灾,其措施完备、赈恤丰优均为外省、外府所不及.  相似文献   

14.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灾害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还有深层次的政治因素,如救灾责任主体功能衰弱、备荒制度名存实亡、救灾环节充斥腐败、政府决策脱离实际等。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晚明时期灾害发生频率趋于加快、危害极度放大,形成无岁不告灾伤、无灾成有灾、小灾变大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赈灾、救灾是实现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就面临着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陈云在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关注赈灾和救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赈灾、救灾,保护了人民的利益,为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建立前后(1949—1952年),苏北行政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连续几年,民众生活极其困难。在中央政府和华东局的领导下,苏北行政区党政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生产救灾,取得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良好成绩。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是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尤其是在近代,自然灾害成灾严重,对社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研究近代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西北社会历史,探讨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爆发规律以及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以水、旱灾害为主;水、旱灾害连年发生,甚或交替发生;灾害发生总频率高,除水旱灾害外,其他灾害发生频率低;灾害类型在地域上有差异,水灾集中在下河地区。地形、气候、黄河南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对百姓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引发饥馑和物价上涨。蠲免、赈济、抚恤是清政府对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主要救灾形式。  相似文献   

19.
明代河南旱灾具有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后期重于前中期、空间分布广、地域和季节分布不平衡等特点。频繁的旱灾,引发了严重饥荒、诱发了其他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为应对旱灾,河南社会采取了兴修水利、积粮备荒、蠲免赋税、组织赈救、祭祀祈雨等措施。但在明末罕见旱灾的打击下,在政治腐败、财政空虚的大环境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20.
清代亳州地区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亳州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清代中央及地方政府积极应对,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救灾。亳州当地绅民商人及在亳经商的地商户亦慷慨解囊,通过捐物捐钱、降价出售粮米等方式积极参与救助。政府与民间在救灾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两者的结合在救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其中的一些举措对现代社会抗灾救灾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